曹政:原生态创业者,及社交想象力

先摘录 给我的偷懒找点借口 里提到的一段话

最近国内开始巡游,走访了一些老朋友,也有一些90后的小鲜肉创业者,意外发现,在创业者中,我的影响力还是蛮可观的,遇到好几个我才刚了解到的极为优秀的年轻创业者,都是我的深度读者,而且他们说,他们身边很多创业的朋友,也都是我的读者。这真的让我有点受宠若惊。

曹政:原生态创业者,及社交想象力

我的订阅用户,我可以给大家真实的数据,其实刚刚过13万,说来真的不多,但能对我最关心的核心人群有如此高的覆盖,我觉得真的太自豪了。

牛皮吹大了自然要被打脸,在那篇文章之后不久,很快就遇到了完全不认识我的90后创业者,而且不止一家。那么,今天很想分享其中的一家创业项目。

这是一个上海的项目,创业者是大三在读的女生,或者说,95后创业者。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贴他们的活动,很有意思,我就去各个群询问知情者,意外发现,我熟悉的那些,消息灵通的业内老炮们,居然对此项目闻所未闻,反而是一些90后,95后在读的学生,对这个项目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在一个95后女粉丝的牵线下,我才要到了该创业者的联系方式,并且努力争取到了一个拜访的机会。(一个怪蜀黍的突然邀约,对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女生来说,是不是感觉还是很奇怪的)

去之前为了防止尴尬,我还特意带了一个上海知名的创业朋友,心动网络的创始人戴云杰(为什么不是黄一孟呢?同样是80后,黄总的形象偏向于70后,而戴总的形象偏向于90后)。 结果遇见之后,自我介绍的时候意外的尴尬,对方不但对我一无所知,对心动网络,VeryCD,神仙道,RO,也完全没有认知。

那么,说这些,你觉得我是不是会不高兴,或者教训一下创业者? 其实真不是,我说了一个观点,我说这样挺好的,这是完全没有被IT圈各种大V信息污染过的原生态创业者。

为什么这么说。

创业者最需要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是什么。

我遇到过这样的年轻才俊创业者,说起投资圈,行业领袖,如数家珍,跟谁都认识,比我认识的还多,每年有差不多一半时间出席各种创业峰会,分享各种创业经验,然后与各种创业圈的大V或投资人喝咖啡,聊天。张嘴闭嘴就是硅谷有个什么新模式,哪个平台又融了多少钱,行业前景和战略如何如何。

然而,人精力毕竟有限,这种创业者,有关心过自己公司的客户真实诉求反馈,产品日志记录和其中掩藏的问题么? 多半没有。 他们有一套应对投资人,应对媒体的话术,却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用户反馈和产品缺陷。

出了问题也会反思,方向怎么错了,战略怎么偏了,要我说这都是扯淡,根本就没把细节执行到位好吧。(唉,不说别人了,其实我自己也一样,不过我还是知道我的问题就在细节执行上。)

所以这种原生态创业者才难得可贵,不去跟随那些大V,不去追逐所谓热点,却把更多时间花在分析用户诉求,优化自身产品上,这不才是创业的正确姿势么。当年草根互联网创业者崛起的年代,那些异军突起的老朋友们,哪个不是这样起来的。

我以前写过 没有捷径!没有捷径!没有捷径! 但还是有很多读者问这样的问题,我要学做好产品/交互设计/流量运营 , 我应该读什么书,关注什么公众号。

读书有用么?读书当然有用。关注公众号有用么?关注对了当然也有用,但是,你应该把比读书,比阅读公众号,多十倍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用在真正的实践和分析上。

具体内容,参见 没有捷径!没有捷径!没有捷径! 把比读书,阅读公众号多10倍的时间用于更细致的用户分析,产品分析和数据分析,才是成长之路。读书也好,公众号也好,不管多么具体,多么干货,其实只是一个引导而已,更多的事情,在于实践,所以,别觉得自己天天读了很多东西就厉害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本来,为了避免软文嫌疑,我想屏蔽掉该项目的名字,但后来想想,如果为了避免某些读者误会,而刻意去遮盖一些有价值信息,这实在有些没必要。所以,我准备完全公开这个项目的名称,并非因为利益关联,而是因为这个东西,我觉得值得分享给大家。

这个项目叫概率论,是一个微信公众号,有近百万订阅,很多篇十万+的文章,但如果只是这些指标,说实话,光厦门,超越这样指标的营销媒体都好多家,还不值得我如此关注。 这里有趣的是,他们所组织的线上社交尝试和非常火爆的用户参与热情。

我们一直会有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微信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平台,那么,基于微信做社交,是不是有点不太现实。更多创业者解读:www.yangfenzi.com/tag/chuangyezhe

而且,社交这事,做起来特别难,以前我尝试过也很失败,要不就是熟人,要不就很容易流于低俗,特别是社交本身的不平等性,很容易造成优质用户被过度骚扰,而低端垃圾用户搞乱氛围的情况。那么能在微信平台上做起社交,我是有过这个想法,但总觉得难度极高,很难入手。

而这个项目,至少对于我而言,把这个想象力打开了。总结一下,类似于带主题的漂流瓶,参与者充满幻想但平台又能控制住平等的关系。在大学生人群里还是很有吸引力。

微信上做社交,需要一点想象力,目前看来,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是可以尝试的。

其实之前,类似谁是卧底,狼人杀,在微信上也有人做的风生水起,这是游戏社交,那么,是不是还有别的玩法,我觉得还是会有的。

读者们如果发现有其他,在微信上把社交做的很酷很有趣的产品,也烦请留言分享,谢谢。

后记, 回来后我还是成功的从知乎撩到了该项目的投资人,并加了对方微信,向他如此早的发现这样好玩的项目表示了祝贺。目前我和这个项目,这个团队并无任何利益往来,但我还是会持续关注他们的发展,以及,看看是否存在更有趣的衍生。

当然,好玩的创意,牛逼的运营,足以让这个项目成立并发展,但要想走的更高,只有这些依然是不够的,作为创业者,早期做好自己的本份,做好产品,做好用户的分析和运营,都是非常关键的,但再往后而言,所谓战略,所谓影响力,所谓商业模式分析,以及所谓格局,还都是需要的,但千万不要把顺序搞混了,前期做好本份的事情,作为原生态创业者,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睡猫逍遥:接触了几个搞原生态农产品的创业者,我对他们的所谓原生态概念直接持否定态度。没错,消费者希望吃到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但你要是以为搞个石磨磨面粉、耕牛种小麦、大粪当肥料就是原生态绿色无污染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要真的以为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就是原生态,也不要以为原生态的产品就卖得好,不工业化不智能化不专业化,你的生意永远处于破产状态。结果第二年居然越来越好,听说公司在排队上市了。投资饭局,投资人问创业者:融过天使轮吗?答:没有。问:找过FA吗?答:没有。问:在孵化器办公?答:没有。问:去过创业训练营吗?答:没有。问:参加过创业大赛吗?答:没有。创业者鼻尖上开始冒汗,投资人说:小伙子,不容易啊,吃菜要吃有机的,吃鱼要吃野生的,投资,就要投你这样原生态滴! ​初心很重要,很多人创业的初衷不同。我从没有想过要赚多少钱,一直在分享,分享我们的原生态,分享我们的山村生活,吸引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我们的山里生活,给大城市想来体验的朋友提供场所,临走时,他们可以带走我们的原生态农产品。小而美的定位,我觉的也不错。

手艺人:受教了,当年李兴平专心做自己的hao123,没有受到外界太多的干扰吧。曹政回复:李兴平一直不太跟媒体打交道,但他其实一直花巨多时间在看用户反馈,参与用户交流,分析竞品优劣,外人很多都以为好像只是占了时间早的便宜,其实真不是。

赵伟:特意去翻了一下,发展速度惊人,从15年11月开始一年多时间,阅读量篇篇10万+。文章内容大体还是青春爱情,里面的活动有点类似漂流瓶,让我想起上学时候的情感类节目,打电话进去留下QQ和宿舍电话交友。注意到文章对活动描述中,有个“举报”功能,一时好奇想查看下什么时候添加的,就把以前的文章大概划拉了一遍,但是没找到,倒是发现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时间点,16年双11之后几乎文章阅读量都是10+,10月底前后发生了什么?11月之前阅读量起伏较大,另外6月份挨着的几篇量相差有10倍之多(前一篇可能2千多,后一篇32万多),从文章内容和题材上没看出什么区别。 上篇隔天评论留微信果然没意义,这篇会怎样 mrman8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写给创业者:如何抓住黄金十年?

➤ 创业维艰:为啥大多数创业者都不开心?

➤ 何德文:创业者如何像BAT一样做好企业股权架构

➤ 以马云为首的“阿里”创业帮:盘点19位离职创业者

➤ 吴俊宇:创业者该选择《从0到1》还是《创业维艰》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曹政:给我的偷懒找点借口说道:

    有好几个读者问我关于公众号运营的问题,比如说,我运营公众号的思路是什么,我是如何做公众号的日常维护的。

    讲真,问这个问题的童鞋真的不是来砸场子的咩?

    今天还有朋友说这个话题,说你应该带几个人来维护一下这个号,比如说,第一,做好排版,包括做好吸引关注的引导;第二,固定发布时间,培养用户按时浏览的习惯;第三,多个媒体平台,包括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等等的统一更新和维护。现在摘抄我文章的很多,我也没去追究过。

    那么,为了理直气壮的偷懒,我阐述了如下理(jie)由(kou)。

    1、从创建这个公众号开始,其实我就明白一点,如果按照其他大V的套路和模式,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那么,必须扬长避短,我的内容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这点我有信心,在此之外,是不是说其他套路都是加分项呢?

    其实,恰恰相反。

    当我的操作手法和那些大V保持区别的时候,我的特性价值,反而会更加凸显。

    想象一下,读者传播的方式

    1、“caoz的梦呓,排版也很差,发布时间也没规律,也不管别人盗版,可是内容真有料。”

    2、”caoz的梦呓,内容真有料。”

    以上两句话,对其他人而言,哪句更有吸引力?

    我今天跟朋友又强调了一个以前的观点,当一个产品的核心诉求非常强大的时候,其缺陷反而成了一种用户的文化,典型如“1024”,典型如“一楼喂给度熊”,

    2、缺陷和问题其实也是一把筛子,可以筛出真正的核心用户。

    不提供引导,不提供各种诱惑你关注的内容和链接,完全基于内容价值,那些只关心标题,热点,以及猎奇的用户,可以排除出去。

    我为什么要为那些用户提供服务呢?以及,我反正也不做流量变现,那些用户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么?

    3、不提供更多渠道入口,相信真正的用户终究会过来。

    我以前举过 "混子曰“的例子,这家伙我关注的时候每篇才几千访问量,我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抄袭他们的账号内容,也会提示说正版在哪里。现在,人家已经今非昔比。那些抄袭他的账号们呢?

    所以我有个观点,抄袭的人其实最终是给你带用户,特别是那些有一定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用户,如果对内容价值持肯定态度,终究会追溯到原版的地址的。没有兴趣追溯,或者看完了无所谓的,其实来不来我也无所谓了。

    而且,口碑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很多人转发抄袭稿的时候,总会有热心的读者会提示说,正版在哪里。

    今年有款游戏非常火,叫做”崩坏校园3“,是上海米哈游团队开发的,去年我听说他们产品内测,知道他们团队很厉害,仗着自己脸皮厚,就跑去求合作,希望刷刷脸做海外发行,结果人家没给我,说的很清楚,渠道固然对当地市场有一定优势,但相信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而且渠道更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回报,他们作为产品开发商,更愿意从长远角度做好运营,所以,不是说不给我面子,而是,对不起,所有海外渠道,一概不给。

    我最近看报道,他们产品在日本上线后,游戏数据大爆发,非常惊艳,也是他们自己做发行的(我们知道日本的特殊文化背景,游戏行业的产品进入日本市场是最难的)。而且,国内市场,他们基本上也不依赖于渠道,主要依托口碑和官网的传播,这其实很颠覆以前游戏运营的认知,因为前几年,游戏行业公认为,没有渠道,就没有一切。(不好意思,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被黄一孟他们鄙视了很久)

    说来惭愧,去年跟他们沟通完回来,我就总结了一句话,纯发行公司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公众号是我的产品,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知乎,网易,腾讯科技,凤凰网一点资讯,统统可以认为是渠道。复制一份,多处发布,引流回来,说起来是很好的策略,但,如何处理不同平台的反馈和口碑,以及,用户是不是也会养成渠道依赖?

    以前我开始公众号的时候,试过从知乎导流过来,因为我在知乎订阅还是蛮多的,效果实话说,不错。 但现在,我倒觉得,应该试试看,好产品自己会不会说话。

    如果养成渠道依赖,未来会不会为了迎合渠道,而言不由衷。甚至渠道绑架用户,而自己无能为力?当然,很可能是我想的太多,但如果就只坚守公众号,那些核心用户会不会过来,我还是觉得很值得试试的。

    最后分享一些数据和感知。

    最近国内开始巡游,走访了一些老朋友,也有一些90后的小鲜肉创业者,意外发现,在创业者中,我的影响力还是蛮可观的,遇到好几个我才刚了解到的极为优秀的年轻创业者,都是我的深度读者,而且他们说,他们身边很多创业的朋友,也都是我的读者。这真的让我有点受宠若惊。

    我的订阅用户,我可以给大家真实的数据,其实刚刚过13万,说来真的不多,但能对我最关心的核心人群有如此高的覆盖,我觉得真的太自豪了。

    第二个数据,其实去年底的时候,我的公众号订阅增长挺缓慢的,很多时候一天的净增长只有两位数(订阅数-退订数),有几天甚至是个位数。(有一天0增长,也就是订阅数和退订数持平,尚未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春节后这个情况明显改观,现在很长时间都保持每天三位数的自然增长,平均一天200-300左右的样子。 还记得我春节前发的那篇,强调春节效应的么?

    我个人认为,我的春节效应,是积极正向的,这要感谢读者替我做了口碑宣传。

    第三个数据,暂不公布,时间太短,继续观察,再过一两个月再出来吹牛。(微信的产品经理现在非常关心的数据,我都很老实的配合人家调查来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