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名言录——“We must always change, renew, rejuvenate ourselves; otherwise, we harden.”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我们必须总是变化,为自己重新注入年轻的活力,否则,朽木不可雕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在装逼心理作祟下,驱使浸淫在朋友圈的中产阶级开始追赶最时髦的的思想智库:「罗辑思维」+「凤姐」+「咪蒙」+「吴晓波频道」+「黄生看金融」。
这事儿说来奇怪,就像集齐龙珠便能召唤神龙一般,深谙这五个号的人能轻松把朋友圈门外汉打落在鄙视链底端,直接导致这五大公众号的调性占据了微信群及朋友圈话语权的制高点。
他们以观点化作一击必中的矢向标迅速感染无抗体人群,在用户出现短暂脑袋发懵或刹那情感共振后,文字伪装成的“病原体”迅速登陆受众潜意识,烙上极易辨认的标签,成为极易辨识的症候群。
一旦携带者试图寻找存在感或博得认同就能马上检索出来塞在谈吐中验明正身,从而打通自己在社交网络某处的郁结。
即便你仍然嘴硬的瞧不起,内心再也无法轻视她们,是的,多数人还没来得及反应,五霸已经攀爬在公众号生态的顶端摇旗呐喊,之所以能突破重围一跃确立自己荼毒中产阶级新宗教的地位,颇有点《射雕英雄传》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意味。
东邪「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邪的有点厉害。
罗胖(罗振宇)是个十多年的媒体人,圈子混久了,牛鬼蛇神都练过手,豁出老脸后,手法凌厉的捏住那些“裱”着互联网思维却脑中知识体系混乱人群的软肋,一边抽取不菲的会费,一边挂羊头卖狗肉做着二道贩子。更多罗振宇解读:www.yangfenzi.com/tag/luozhenyu
他的套路是:常常举例乔布斯、凯文·凯利、吴伯凡等人很牛逼——我发现了他们很牛逼,所以我也很牛逼——你能发现如此牛逼的我,你就比身边人牛逼——交钱——成为时间的朋友。keso:论罗振宇“国民总时间”GNT的概念及意义
卖书卖月饼卖大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些俗物经罗振宇价值观开过光后,粉丝样样如获至宝,不但趋之若鹜而且深信不疑。每样都能当成速效救心丸一样收藏,拆包装时手都要上下15度摆幅抖三下,9至99岁男女通吃。你们把Papi酱捧到天上时我就知道会变脸|罗振宇、徐小平幕后故事
作者耗时一年、十年甚至一生的思辨精华浓缩成一本数十万字的书,「罗辑思维」力荐时又把它压缩成为一千字,在虔诚学员心中,听完罗胖叨逼叨就能U盘化生存,洗澡拉屎都气若悬丝的能够与某种洞见建立连接,知识变现成为话唠口中的高频词。
铁杆学员每每填鸭式听完一期更新,便自认为此后人生能站在作者肩膀上,八成是被罗胖(罗振宇)倒卖的二手浓缩精神食粮齁傻了。
很有可能你听到假书了,大兄弟!
所以说,「罗辑思维」做中产阶级急功近利的代言人再合适不过,从里到外把中产阶级好高骛远,不愿思考,快餐式生活的陋习抖落的一览无余。
这是东邪「罗辑思维」。
西毒「咪蒙」
「咪蒙」的毒鸡汤真的是无色无味,文字版含笑半步癫。
「咪蒙」写了十多年文字,寄生在公众号生态搅起舆论漩涡来得心应手,撕逼所到之处无能幸免。撕逼手法之凌厉,笔触倾轧心灵之彻底,轻而易举就能捣毁一众拥趸的三观。更多咪蒙解读:www.yangfenzi.com/tag/mimeng
作为搅局者,挟持那些多为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已婚女性(寂寞少妇基数巨大)粉丝,动动手指就能刮起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枕边飓风,多少男士因为她的一句话身上多了一两处血道子,四五处淤青,七八道感情裂口。
她不需要追热点,她就是热点。
她的套路是:我撕逼了,让你三观崩坏——就喜欢撕的这么离经叛道,你能怎么招——一切反对、质疑的声音都是因为你LOW——朋友圈LOW、婊、逼发源地——不认识我,真LOW。
这位“田园女权守护者、直男癌破除者、智商税收集者、公众号广告女王”徜徉在自媒体海洋里,是个花式毁三观冠军,又是个老道的捕鱼者,洒下的每个网眼,都有一群死倔的鱼往里挤。盘点咪蒙引发的8场论战:撕咪蒙成蹭热点新技能?该进行危机公关了
在2016这一年时间「咪蒙」却被攻击的体无完肤,撕了别人的逼,别人无逼可撕,只能转过身来撕她。
毕竟文人变流氓后,三观也不要了是活的挺倒退的,她终于通过努力活成了自己口中的“贱人”。
洗稿风波、《致贱人》被自己《儿子失学》打脸、《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让她沦为爱国婊……
不管声音何其多,她都微微一笑:“进步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被打脸的过程,被自己打脸,说明我思考了,我在变化。” 曾于里:咪蒙与世界上最大的色情网站 价值千万的咪蒙式成功经验
人家直接不要牌坊了,还撕个毛线。
只能说「咪蒙」开派以婊逼这一类词打通朋友圈和微信群一发不可收拾,乃至瘟疫般扩散到很多文章及人们的日常语境,并沉淀下来成为我们固定语汇的一部分,消解着迷茫年轻人向上的动力,挺可悲的。
这种下蛊能力还真的是无人能及。
这是西毒「咪蒙」。
南帝「黄生看金融」
「黄生看金融」的粉丝很大一部分盘踞在二三四五六线城市,从内心他们迫切渴望掌握一手国际资讯,迫切想要获得国际化的视野,但由于懒已经退化了思考能力。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黄生看金融」不卖。
他的套路是:凌晨——这个国家崩溃了,货币崩盘——这个国家又崩溃了,愚蠢至极——这个国家快崩溃了——崩盘、决战、惊天、溃败、——国家化视野、大国战略懂不懂——等等,我把这个国家也写崩溃再说。
仅仅回看了过去半个月「黄生看金融」的标题《……这个国家货币崩溃……反恐战》《比特币大崩盘》《刚刚惊天大崩盘……突然倒塌》《今晚血流成河……屠杀人民币空头》《新年惊天大变局……》《……银行业崩盘……流血的救助》……看的我心里瘆得慌。
每天「黄生看金融」的推文粉饰着无脑又耸人听闻的标题扑面而来时我点开都有点颤抖,这一点就毁了一个国家啊,还有什么比这更刺激的?
但这种标题就是能一秒抢占其粉丝的智商高点,阅读时还能把这群人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一并关闭,这就厉害了我的「黄生看金融」。
你不服就吓到你哭,地球上原本可怜巴巴的224个国家地区,通过「黄生看金融」一两年的推文一半已经崩溃,一半在崩溃的路上,就我们自己强大到令人发指。
甚至地球上许多国家早就消失了,统计一下那些标题日本毁灭20遍,泰国、津巴布韦早被它从这个世界抹去。
信它,你早移民火星了。
整个「黄生看金融」颇有宇宙大帝磅礴恢弘的气场,它似乎掌管着众生的生死存亡,嘴上有着无上的生杀予夺大权,可惜如今这些地区依旧在地球存在,它们只在「黄生看金融」的标题中岌岌可危。
一切理性,从来都是当下的理性,除此而外的任何理性话语,都不过是废话而已,而且「黄生看金融」还不理性,还耸人听闻。
一个现代国家的强势崛起,必然离不开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和铁血猛进,凤凰浴火重生,烧些羽毛成炮灰那是必然的,但在「黄生看金融」玩得全是毁灭战,全是覆灭和溃败。
这是南帝「黄生看金融」。
北丐「我就是凤姐」(毒瘤已被铲除)
在城市钢筋混凝土栖身的中产阶级很容易焦虑,需要看到一个装疯卖傻的人,用羞辱嘲笑来反衬自己的优越,用震惊来瓦解自己道德上的压抑。更多凤姐解读:www.yangfenzi.com/tag/fengjie
互联网的兴起,成全了凤姐的黄粱一梦。凤姐应势而生,她被包装的颇有细节感,一言一行投大众所好,绝对是哗众取宠的网红大军中最娴熟国人混不吝心态的草根。
她的套路就是:我穷我丑我矮我没底线——你欣赏不了是你的问题——骂我,你又没我骂的有特色——我是宇宙最牛,千古一人——你们还让我红让我富让我成榜样——转身就一句:一帮蠢货。曹政:从罗尔到罗玉凤,你被凤姐套路了么?想逆袭勤学习才是正路
生活的挫败和窘迫倒逼着凤姐往上爬,炒作和包装拉着她往下试探,全民群嘲不怕怼。
在面对辱骂时,凤姐曾说过:我是社会大众捧出来的,是一个个网民顶帖顶出来的,所以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低俗,而是社会。你今天把我罗玉凤按下去了,明天就有下一个这样的人冒起来。
凤姐有心计地利用着都市的羞辱,凭着足够奇葩的言论一再抓住大众的晶状体:为动车遇难者叫好;说爱因斯坦发明电灯;自称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说没有男孩子能在智商上超越我了,只能在身高和相貌上来弥补……诸多言论,怎么看都不该是一个正常大脑组织出来的语言。
凤姐在华丽蜕变成凤凰主笔、天使投资人、老板等角色后,稀稀拉拉的嘲笑和讥讽都风干出了酸溜溜的味道,批评凤姐成了一件有风险的事。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开始正视这个努力的农村小妹:你看人家语出惊人同样落笔惊艳,虽为代笔,但代的文笔朴实白描,哀而不伤,措辞卑微,却用足了技巧,变着花样的表达。直逼作协副主席,斜逼作协主席。
可惜凤姐文章写嗨了连自己的台都拆,这两天刚被标榜励志传奇,就被撕下粗蹩的伪装,热泪盈眶的鸡汤文还是商业化团队包装出来的工业品。
凤姐没变,依旧是那个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步履蹒跚从社会底层往上翻腾的小人物,依旧是弱势群体在铁板社会翻身的样板。
但凤姐是个小丑,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凤姐,不过是各方利益裹挟下的一个丑的符号,也是我们这个五毒俱焚的社会露在外面的一个毒瘤,是这届网民不行。
这是北丐「我就是凤姐」(目前,此毒瘤已被官方铲除。)
中神通「吴晓波频道」
感谢吴老师,每次谈股市,都是建仓良机。
「吴晓波频道」每次都是高抬低落,只对过去历史作以零散总结,从不僭越成系统的理性总结,更无从谈及对未来趋势预判,基本属于马后炮中的二踢脚。更多吴晓波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uxiaobo
他的套路就是:我建议高抛低吸、卖压沉重、洗盘割肉——但我从没有炒过股——朋友都不信我的理论,但我就是对的,粉丝信我的——不听我是你的损失——信我损失的粉丝不能怨我——我开的是思想食堂——交智商税(180元)——武装你的财商思维。
如果不是因为出名,他就是用义乌作坊的生产方式攒起来一本本阅读理解,要命的是回观往期著作:《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我不知道接下来人类史够不够吴老师写。吴晓波,做为弱智时代的异化符号到底还能红多久?
一个自称从不炒股的名人,用人云亦云的说辞点评股市,并妄下结论,能写出让股民大呼“可爱”的文章,但对资本市场却毫无经验,致使他的很多观点被股民群怼:一年前发文是股神,今天发此文乃怨妇。王枪枪:吴晓波老师,你的情趣内衣露出来了
如此评价再合适不过。
吴教授的焦虑让大家也很焦虑。癫狂者有之,赌徒亦有之,但这股市浩浩荡荡,从来都不缺端着说闲话的。“思想”讲座卖不掉,产品经理吴晓波及格吗?
这是中神通「吴晓波频道」。
五霸以粉丝情感体验和心理诉求为第一要务的推文不断被量产,一边赚钱一边时时刻刻碰撞着读者激烈的情绪反弹,做内容起家并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
若仅以文章洗脑功力而言,五人在伯仲之间,但绝对远超常人所能,甩出普通人一条步行街外加1G十万加KPI数据还是保守估计。
他们都有一个教父式的灵魂人物在后面指点江山,虽卖文维生,可非但不避讳商业化企图还大肆吹捧,反差萌打懵市场,数钱数到累岔气。绝对是文人里最有商业头脑,商人里文字论笔画拍卖的。
他们的商业化建立在价值观输出的躯壳之上,通过价值观来筛选核心用户,让核心用户成为它们的无偿下线——传而不自己销,虚荣心的满足和装逼的优越感是唯一分成。
由此可见,满足粉丝情感想象,是获得拥趸的制胜秘诀,是彻底洗脑的不二法门,是成王败寇的伪成功学根基。
但他们推文最大的马脚就是人生简化和鸡汤荼毒。
他们娴熟地刻意将一个灰阶社会说成黑白分明,掌握刻意撩拨观众痛点之精髓,鼓吹的观点可以怡情但很伤身,因为在极力说服你的同时,他们也在扶持新的偏见。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的感情打动。
态度的讨好、文字的谄媚,耳濡目染间正在愚化着你。像堕入名媛俱乐部的良家,穿上一件新款的维秘情趣。以前的不堪只是缺少风骨,现在的不堪则十分露骨。
而寄生于这个荒诞不经的时代,如若再恬不知耻摆出”理性中立”的姿势,一点不优雅,反而异常可笑虚伪,有时甚至无耻。
他们没有辜负狗屎运,机遇路过抓的稳准狠,也因此获得了声誉和利益,此后的传道屎味都若隐若现。是会有很多人被他们的姿势所吸引。
但退一万步讲,走红于这个时代的五霸并非想写文章启蒙世人,粉丝没什么好启蒙的,只想无偿散播精神罂粟,绝对是中产阶级五颗毒瘤,粉丝服用量大既蠢,还有报复社会的后遗症。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无数微小而复杂的影响因子,他们站在上帝视角,用几个标准让你在朋友圈装X有瘾,却总被真实生活打回狼狈的原形。由此可见一部分中产阶级嚷嚷的焦虑纯属活该。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不是这届粉丝不行,是这届天气太冷,冬天冻的很多人都瞎了。
【文/青春 微信公号:(老虎财富 ID:laohucaifu)】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trust金:我跟作者想法一样,没想到作者眼界如此开阔,,对于罗胖,个人觉得他和papi酱没区别就是个网红,区别是他装逼技巧很高,做知识界的网红。此人套路最多维持3~5年。网红我更喜欢锤子的罗胖,更务实。
smile:实话实说,想说的有很多,但是就三个字,真牛逼,作者牛逼。Kim金鑫:此文撕逼套路深厚,作者骨骼精奇,胆识过人,以一敌五,有令狐少侠之风范,期待作者一展身手另建大号广邀有识之士以成知识界之清流。
小侃:罗胖是最早取消关注的,听他推荐书不如自己去看书。咪蒙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典型,关注因为朋友推荐,随后便取关了,她的女权主义并没有看的人更幸福,而是更加无脑的冲突下去,所以远离精神毒品才是正确选择啊!其余三个统统没看,作者的考虑一下要不要关注呢。
寒江飞矢:膝盖拿去! 五个号我都反复关注反复取消,至今留了罗胖的二道贩子产品《得到》。 只能说人在每个阶段,限于视野与心智成熟度,亟待充电的智商,确实是有起伏的。 还好,还好! 群体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的感情打动——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不代表氧分子网立场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咪蒙、关八、有书、同道大叔、新世相…大号都是怎么互动撩粉的?
愤怒何态
悲凉何故
他们都懂
最成功的“知识经济”商人罗振宇,刚刚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发布会”,深圳卫视和优酷同步直播。罗振宇说,他的知识付费app,在过去的一年获得了超过1000万用户。
比这场发布会早几天,著名知识分子、作家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二季上线了。首场嘉宾是著名的文化人、现象级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制作人马东。在访谈中许知远问马东:你喜欢这个时代么?马东说:喜欢。许知远问他:你说这话的时候没有半点犹豫么?马东脸上微微露出了一点复杂的表情,说:没有。许知远有点尴尬地向后仰了一下,笑着说: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很多人觉得,以知识分子自居的许知远问了太多不合时宜的问题,最终让他自己陷入尴尬,他有着太多的偏见预设和“严肃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而马东那句“我没那么自恋”简直就是抽向许知远的一记漂亮的耳光。许知远根本就没有与他人对话的能力,因为他从来不尝试着理解别人,他的思维结构僵化到不能容纳任何新的东西,为什么读博尔赫斯才是知识分子,而录制《奇葩说》就不是知识分子的本分呢?为什么马东在澳洲留过学,就一定要在你读关于悉尼的文字的时候流露出怅惘回眸的神态呢?马东说他喜欢这个时代你就很费解,你有什么可费解的呢?
把许知远跟马东的“尬聊”理解成一个迂阔不思变通的老派知识分子和一个聪明狡黠的文化生意人之间的鸡同鸭讲,是一个很有戏剧张力的场景。但其实我觉得,许知远说的,马东都懂,马东的意思,许知远也懂。吧马东那句“你的本色是愤怒,我的本色是悲凉”highlight 出来放在标题里的,是许知远的“单向空间”团队,不是其他人。
愤怒何态、悲凉何故,在看似话不投机的交锋中,两个人都get到了。
这是《十三邀》的第二季开场对话,第一季的开场嘉宾,不是别人,就是罗振宇。许知远和罗振宇之间,也有类似的交锋:许知远也把他对这个世界的迷惘、质疑和愤怒全盘抛给了罗振宇,罗振宇也是逐一拆招。作为追求黄钟大吕般经典阅读的知识分子,许知远肯定不全然理解罗振宇批发的散装零售知识有什么意义,他说:我就是个唱挽歌的人,你不觉得挽歌很美么?罗振宇说:唱挽歌是在浪费生命。
罗振宇未尝不理解挽歌的顿挫之美,但他不唱,或者不在公开场合大声地唱出来。许知远也不会据此认为罗振宇是一个颟顸无知之辈,虽然略矜持迂阔,但他毕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许知远、马东和罗振宇,他们三个人其实是一路人,他们是中年人,也是知识分子。
许知远生于1976年,马东生于1968年,罗振宇生于1973年,都过了不惑之年。让这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四十而不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这代人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过完半辈子的过程,整个中国社会都在经历着大悲大喜的跌宕,伴之以不期而遇的兴奋、冲动和困惑。比起上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完整,见过和经历的更多元,感知世界观和价值观冲击也更丰富:东方与西方、技术与人文、经济与伦理、社会坐标上的左与右……从文化底色上,他们是接近的。
而且他们都在人生的上半场抓住了机会,无论是时代的还是个人的。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许知远,社会文化节目主持人的马东和财经商业节目主持人的罗振宇,都找到了在这个社会上属于他们的人物设定,而且都做得很不错。
但不期而遇的宿命是:在2010年之后,他们都进入了中年,他们的各自的人物设定都被挑战了,中年危机也开始了。
移动互联网来了,人工智能接着还要来,媒介越来越碎片化,娱乐至死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二次元入侵三次元,传统和经典的宏大叙事——无论是商业的、社会的还是人文的,都在快速瓦解坍塌,社会更撕裂和多元,人性更脆弱,自由表达越来越变得不可能……有的人的中年危机就是一个保温杯,可对这些有知识、有资源、有名望和有表达能力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中年危机。
人们不读博尔赫斯了,不看电视了,不看纸质书甚至连电子书也看不下去了,不相信理想主义了,不讨论形而上学了,年轻人不爱听大道理了,不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了,“丧”比“正能量”可爱了。这么下去,他们的书谁买,他们的节目谁看,他们的社会价值在哪儿?
重要的是,当人生上半场的很多自我设计和建构局部崩塌之后,他们还理解不理解这个世界,他们又该如何自处?
仨人都顿挫过。马东2013年从央视离职之后打了8个月的高尔夫,标准的中年危机生活;结束了在央视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当主持人的日子,罗振宇一度有近两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而许知远,在很多书不能出,很多文章没法发表,很多年轻人不再把他当成知识偶像之后,一直在质疑,在愤怒。
也几乎是在同时,三个人找到了各自的解药。
2012年底,罗振宇开始了《罗辑思维》;2013年底,许知远和他的团队拿了一笔投资,“单向街书店”升级为单向空间新媒体;2014年底,马东在爱奇艺制作的说话达人综艺节目《奇葩说》上线。
罗振宇开始了散装零售知识批发的生涯,从每周一期视频,每天一段音频,到现在的散装知识付费商店“得到”。罗振宇消解了知识,把成章节的、系统的、卷帙浩繁的商业和文化知识体系掰开了揉碎了,变成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段子,一段段谈资、一条条秘籍和一件件工具,喂给那些需要用知识填充碎片时间和空虚大脑的人们,他不指望人们从树木中望穿森林,只在乎这些散落的知识容易被获取、直接能拿来用。
它变成了一个估值几十亿人民币的生意。罗振宇甚至越来越往幕后缩,不再出来布道,不再贩卖他的知识和价值观。他说他自己就是一个生意人,不是什么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他爱这个能让他赚到钱的时代,他不需要唱挽歌。在“知识发布会”上,他跟信众们说:书是读不完的,都来买零售的知识吧。
作为知识生意人的罗振宇成功了,这比做财经频道主持人更让他有成就感。倡导散装零售知识的他还读书么?当许知远疑惑地问他“这个时代不需要挽歌么”的时候,他真正在想什么?他可能说了一些,但更多的,他应该没说,但他心里清楚。这几年,很多中国企业家的命运大起大落,在历史的注脚面前宛若尘埃,熟悉他们过往曾经的罗振宇看着这一切,内心里吟唱过挽歌么?
马东炮制了《奇葩说》这么一档现象级综艺节目,而且成功了。一档有智识和思辨含量的节目能获得人气和商业上的双重成功,靠的真不只是运气。这档节目里有素人,有明星,有两岸三地的知识分子,有犀利善辩的妖孽鲜肉,当然还有罗振宇,甚至雷军和李开复。他们辩论的都是年轻人关心和困惑的话题,从接受不接受开放式婚姻,到整容重要不重要;从长生不老是不是好事,到要不要帮失忆的恋人一键恢复记忆。有的现实,有的飘渺;有的形而下,有的很形而上;有的关于社会和伦理,有的触摸了人文和终极哲学。要谈得有趣、有料,还得有八卦、有鲜明人设和娱乐性——作为出品人,马东改变了很多。
他擅长让这事变得有内涵和有料,但也和他的搭档蔡康永、明星辩手颜如晶和姜思达等人那样,穿上了很夸张的戏装,把头发挑染成了不太常见的颜色。那些90后辩手觉得马东“挺俗的一人,跟我们挺聊得来的”,这应该是马东追求和想要的,但这个未必是100%真实的马东。他用这种方式制造了一款现象级的综艺节目,一个很赚钱也值钱的文创生意,也用这种方式让自己试图变得更年轻。
年轻是一件好事,可以用来对抗衰老忧心忡忡,这就是王朔说的“人老的标志不是守旧,而是维新”。“热爱这个时代”的马东对这个时代的真正看法是什么?我跟《奇葩说》的个别辩手有一点私交,很多辩手私下里是很严肃和厚重的人,关心一些很深沉和焦灼的时代叙事和话题。显然,这些话题不可能拿到《奇葩说》的节目上来,但作为“过来人”的马东,私下里会跟他们聊这些话题么?当马东说出“我的本色是悲凉”的时候,那个把一个臃肿而沧桑的身躯包在五颜六色的衣服里的马东,从我的眼前倏地消失了,那个瞬间,他的鱼尾纹里真的写满了悲凉。
而许知远,是被误解最多的那一个。
看上去,他仍然泥古不化,他出差的时候仍然在高铁上蜷着脚,一边摸着自己的大腿一边读很厚的纸质书,在上面圈圈点点;他仍然希望写一部史上最好的《梁启超传》;他仍然用自己的信仰和坚守,对抗着时代的车轮。但除了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身份,许知远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单向空间”创始人,经营微信公众号、音频、视频访谈节目、“单向历”这样的文创周边产品,当然还有书店。
他的一些知识,也被零售了。
其实,许知远很入世,但方式不同。比起罗振宇和马东,他少了迂回和闪避,多了单刀直入。罗振宇和马东把自己的本质拆碎了,揉在了节目里和散装的知识里,藏得很好;许知远把他的镜头感、音频的节奏驾驭等一些新媒体运营的技巧遮蔽在了他对大时代的焦虑和愤怒里,藏得也不错。许知远“入世”的方式,就是去跟那些和他“道不同”的人聊天,把他的焦灼、困惑、不安和异议直愣愣地抛给对方,他知道对方会反驳,会否认,甚至反唇相讥;但他不在乎,他也不会在最后的节目里剪去这些尴尬的场景,因为这些尴尬本身,就是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的尴尬,他从来没打算回避它们。
他不是一个不能容纳任何新想法和新事物的人,他也是一个不错的新媒体经营者。他在镜头前面毫不避讳地流露出他对俞飞鸿的喜爱甚至花痴;他在跟一群二次元coser对话的时候一脸困惑,他不喜欢二次元,也在用自己的认知框架去“冒犯”她们,但他真的在听她们说什么,而且最后好像也被说服了。这些过程,这些镜头,都很真实,但也很有戏剧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许知远还是那个焦虑愤怒的知识分子许知远,但他在镜头面前“演”得还真不错。
对一个对世界有认知、对自己有判断同时又絮絮叨叨的中年人来说,化解“中年危机”的另一种方式,其实就是把自己的焦灼和危机感暴露于大庭广众,本色地与世界上那些他不理解、不适应和无能为力的事物直接对抗和交锋,在这个“互相伤害”的过程完成与世界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在很多时候,《十三邀》给我们呈现的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而且作为一档那么严肃的谈话节目,《十三邀》已经算是成功了。
从社会影响力上,它不能跟《罗辑思维》和《奇葩说》相比,但思想的交锋从来就不是以粉丝多少、估值高低和财富多寡为前提的。罗振宇和马东为什么上许知远的《十三邀》?单纯地为了推广和营销么?许知远的听众有多少会是《罗辑思维》、“得到”和《奇葩说》的粉丝?那些听罗辑思维的人、在“得到”上买名人格言的人和为了支持马薇薇或肖骁争得势不两立的人,又能有几个人知道许知远是谁?他们之所以愿意花几个小时的时间跟许知远坐下来,除了市场和公关的需求,恐怕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面地坐下,互相凝视着对方,几个小时的时间,他们的交流是充分和尽兴的。
这种交流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奢侈了。
许知远把一些尴尬的问题扔给罗振宇和马东的时候,他们知道他的意思。他们在镜头前面,用一些有技巧的方式否认和回击的时候,背后的潜台词,互相应该都懂。“和而不同”是一个很套路的说法,他们在节目里需要呈现这个,但背后那些“和而同”的暗号,他们互相应该能接得住。
毕竟这些读过书、经历过事、见证过时代际遇变化的老男人都知道,中年是一段漫长而难捱的时光。这么几个小时的交锋,对谁都没有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