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个复杂无比的计算公式,IMDb 的 TOP250 榜单能够排除掉那些只有极少数投票者且得分极高的电影,但又不会给那些投票者较少的优秀小众电影关上入选榜单的大门。
同时,如何将刷票行为排出到最终的分数外,关键点就在于“经常投票者投票人数”这个值上。具体来说,当粉丝为一部电影拉票的时候,号召非用户在 IMDb 上新注册用户并给一部电影打分,这些新增的用户,和 IMDb 上经常打分的老用户是存在区别的,前者打的分数可以显示出来,但只有后者的打分才能被有效计入到最终的榜单当中。
互联网技术专家和学者阮一峰曾经在他的博客整理过 Hacker News、Reddit 等一众带有非简单的贴文排名功能的社区产品,其背后所依赖的排名算法。
比如,Delicious 曾经的热门书签排行榜,曾经使用过去一个小时内被收藏的次数进行排名,每小时重新计算一次。而 Hacker News 的机制类似,但算法稍微复杂一些:
(帖子得票数 – 1) ÷【 (距离发帖的小时数 + 2) 的 1.8 次方】
其中,1.8 次方被称为重力因子,代表着老帖子(无论排名高低)排名下降的速度,重力因子越大,排名下降越快。
此外,阮一峰还总结了基于曾由牛顿提出的冷却定律公式衍生出的排名更新规则。
无论是用极其复杂的算术公式来优化掉所有的干扰因素,还是粗放生硬地使用平均数来反映整体意见,排名规则最终总是要达到两个目的:
1)按照社区的定位,能够体现最广泛或最核心用户的真实想法
2)不易被主观带有恶意的规则破坏者所利用
这样来看,豆瓣的规则的确在第一条上做的很好。阿北也在前面提到的日志里解释,在针对有组织的非正常打分行为上,豆瓣也在使用程序来中和这些打分的体现效果。
反刷分早已经是豆瓣电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借助更多的程序一直默默在做。”
【文/光谱 来源:Pingwest】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附:豆瓣CEO杨勃阿北《豆瓣影评八问》原文
这是篇长文,没空的话,看下大意:豆瓣电影评分在过去十年里一直中立地还原观影大众的平均看法,影视市场的爆发正给这一工作带来更大的外部压力,我们会继续满怀诚意地保护公众对豆瓣评分的信任。
我是豆瓣的创始人,也一直是豆瓣的CEO。我还写过计算豆瓣评分的最早的几版代码(不难,加起来除下人数)。
除了最早的几年之外,我不直接负责豆瓣电影。但电影评分的大原则和策略,包括和商业独立的原则最早的时候是我定的,后来一直也没变过,期间少数个案也会被捅到我这里拍板。所以以下说的你可以认为是我的个人看法,也可以看作是豆瓣的“公司意志”。
因为用户的力量,豆瓣的电影评分在影视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两年电影的商业体量激增,评分的影响也跟着变得重要。无论雨点大小,“水军”的雷声越来越大。我们收到的威逼利诱也多起来,诸如“不开个价给水军放行,就找媒体黑你们”之类的。这些让我们觉得,不管愿不愿意,豆瓣的评分会更频繁地被推到风口浪尖。
我们一直认为提供一个真正可信的服务就好了,不需要整天说自己。但现在看起来保护公众对豆瓣评分的信任变成另一个工作,我们需要清楚明确地表达豆瓣的原则和做法,避免可能会出现的误解,让豆瓣评分对影视行业的成长继续有积极和健康的贡献。
一:豆瓣评分是谁定的?
很多评奖的场合有“专家评审团”和“大众评审团”。豆瓣没有专家评审,但有一个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心情好的话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来)。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那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深电影评论家,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那个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个人。但每个人都是一票。这个是“大众评审团”应该的含义:不是说团里的人全都大众,而是说和大众一样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员偶然收到“我明明给这个片子打了五星,为什么评分一点没变”的投诉的时候,除了心里嘀咕一下“哎,你拿这些红人/独生子女/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数学不好的人怎么办”以外,会(或者应该)这样耐心解释:评分实际是变了,只是在小数点后四位,被四舍五入掉了,但如果有几千个人和你一样都打五星的时候,分数就会变。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断是“非正常打分”的帐号。这些打分会被排除在外。具体下面会说到。
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这个主旨过去十年没变过,将来也不想变。
它并不是专家、影视从业人员或者资深人士对电影的看法,虽然这些看法会被豆瓣算在“普通观影大众”之内。所以有次听到“豆瓣电影评分不专业”的说法的时候,我的反应这是在说“大众不专业”,应该怪语文才是。个人认为汇总专家意见会是另一个很有价值的服务,但这个确实不是豆瓣评分的宗旨。
二:豆瓣评分反映文艺青年的喜好吗?
早已经不是了。
早些年可能是的,因为来打分的人里文艺的比例要比街上的比例高些。但是现在每个月有一亿上下的人会用到豆瓣的评分,我不觉得咱们文艺青年的势力变这么大了。基本能确定现在豆瓣评分反映了大众观点。只是这个“大众”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里,和豆瓣用户扎堆的地方一致。
换种说法,在所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大众”和所有看电视的“大众”之间,当前(2015年)在豆瓣打分的人更接近去电影院的那个。
有些独立电影只有文艺青年会找来看,所以得到的是文艺青年给的平均分。你又不文艺,就因为分数高也找来看,然后… 这不能怪豆瓣,更不能怪她们。但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的,评分只是判断用到的一部分,经常更重要的是“听说”和“选择”。这个下面也会说到。
三:为什么我喜欢的/我讨厌的/我拍的/我导的/我投资的电影/电视剧会在豆瓣上的评分低得/高得不正常?
所有电影都有众口难调的问题。最好的不是所有人喜欢的,所有人喜欢的不是最好的。
人对一件事情有感情投入,或者有明确爱憎的时候,会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应该会有同感。这个当爹妈的都知道。“别人”汇总起来就变成“多数人应该“或者是“正常人应该”。看到有同感的时候我们感觉好,没看到的时候我们不是一下子能接受。你我都这样,没什么奇怪的。
在评分这件事上,看到评分和自己想法一致,觉得豆瓣靠谱,看到不一致,觉得豆瓣不靠谱。这种反应也正常。但“豆瓣”后面只是很多个“别人”而已,不多不少。你和别人平均看法不一致,可以冷静下来再下结论。未必别人不正常,也未必背后有阴谋。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大众经常是错的,至少你是有主见的。
我也是一个创造东西的人,做过一些个靠谱不靠谱的互联网产品。我非常明白自己的作品出来的时候,希望和相信别人会喜欢的心情。事实是,自己和别人的喜好都很难把握,碰壁难免,但下次我们还会“爱上自己的作品”。这是创造的代价,我们自找的,也是我们着迷于此的一个原因。
四:水军是怎么回事,豆瓣评分可刷吗?
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
电影这个行业大了,怪事就多。我们把“老子还就不信了,我就要把这个平均分抬高/拉低”动力之下的打分行为统称为“非正常评分”,或者说打分的目的是为了直接干预平均分数。我个人印象里,“非正常评分”大致有四类:注册/收购帐号刷高分的,注册/收购帐号刷低分的(这个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过),明星粉丝团“进攻豆瓣”的,铁杆用户“捍卫豆瓣评分公正”反水行动的。应该还有别的,比方说行为艺术什么的。更多豆瓣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ouban
以上听起来吓人,对豆瓣评分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小影响还是短暂和个别的。因为正常打分的人实在太多了,也因为反刷分早已经是豆瓣电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借助更多的程序一直默默在做。
豆瓣这两年的原则是“所有能判断属于非正常评分的一概不算”,不分高低贵贱颜色。(捍卫评分公正的用户,真的抱歉加感激。但这应该是我们的工作,不是大家的,一时没做好是我们失职。)。
“不算”非常简单可操作,但“判断属于非正常评分”不是那么直接。豆瓣一代接一代的算法工程师、程序员、编辑和产品经理在这件事上贡献过才智,最后都落实在二十四小时跑的大小程序上面。这确实是持续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事情。但现在门槛已经很高,声称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骗人。
刷分基本无效之后,干扰豆瓣评分的努力在向“社会工程”进化:针对具体一部片子制造“豆瓣评分有问题”的舆论,想办法打击豆瓣评分整体的公信力,或者直接对豆瓣的工作人员施加心理压力。行业变化很快,不知道将来会变成怎样,但豆瓣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可以是不变的。
五:有没有一劳永逸完全解决水军问题的办法?
一劳永逸的办法可能没有。但当下来说,水军的千军万马跳进来,让评分的湖面一点涟漪都不起的办法是有的,但对正常打分用户的感受可能略有影响。我们在积极地准备,需要的时候可以推出。
六:我可以做点什么让我的片子在豆瓣评分高一点?
“找豆瓣的人”是最没用的。不少人试过,大大佬托大佬也直接找到过我。江湖这么大,有用的话早会有人知道,你可以去四处打听一下。据我所知,整个豆瓣系统里没有“修改电影平均分”的后台功能。
刷分上面说过了,越来越没用。所以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能做什么。
但是最近有转行做电影的老朋友问我同样的问题。直接回答“拍更好看的电影就是了”估计会被他扁。所以我第一次站在片方的立场想了这个问题,答案还是没有。但我给了些观察希望对他有用,以下是大致的意思。更多电影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ianying
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是来评分的人群的平均意见决定的。按道理、平均来说、其他都一样的时候,不怎么宣传就会来看一部电影的人倾向于打高分,但人少;本来不会喜欢、因为大规模宣传建立了高预期来看的,倾向于打低分,但人多。这也是独立电影为什么有时候评分很高(只有粉丝来打分),而票房奇迹有时候评分很低(把不会喜欢的人也宣传来了)的原因。
所以叫好和叫座,高分和票房的确有一些本质的冲突,只有真正广受欢迎的电影能化解这个冲突。除了拍更好的电影永远是王道,把握好宣传的度也比较重要,过度宣传可能会拉低评分。
最后我问这位朋友:口碑还是票房,哪个对你更重要?他的回答比较吐血,这里就不复述了。但我觉得,他的电影好的话,到最后这不会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七:豆瓣电影评分和豆瓣电影商务是什么关系?
简单地说,没有关系,我们也不想有关系。具体可以分现在的商务和将来的商务看。
豆瓣目前来源于电影行业的主要营收渠道是电影的宣传广告。形式是广告banner,卖点是“让更多人知道你的电影/电视剧”。经常需要电话里澄清“但是卖点不包括更高评分“,我觉得我的同事挺累的。这件事的收入也只是豆瓣整体收入的零头,如果容易起误会我们可以另作打算。
电影行业里更大的商业机会豆瓣会当仁不让地去争取,只要不会影响到公众对豆瓣评分的信任。内部做到真正的独立比较容易,可以用结构、制度和防火墙做到。稍难的是避免市场和公众的认知被轻易误导,或者说避嫌。只要新的模式依赖于豆瓣整体数据之上的宏观判断,而不是直接依赖评分,我们相信很多事可以做,也想很快开始做。
从管理和团队一致性的角度看,我在公司各种内部场合、在几百人的年会上讲过和这篇问答大同小异的东西(要精简一些,因为得站着讲),所以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评分中立原则偏离是极端严重的错误。在和评分有关的事情上,到今天我个人没有发现过一例本质的执行错误。更重要的是如果过去或将来有错误的话,豆瓣作为一个公司有诚意和意志保证发现后能马上得到纠正。
八: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写这个东西?
我们以前认为提供评分服务需要保持中立和独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什么好公开标榜的。碰到有意无意曲解豆瓣评分原则的,我们也很少出来辩护,我们觉得只要每个月有上亿的人信任豆瓣就够了。但影视行业最近的变化,让我们直接感觉到低调在这个时候可能是不明智的。
但我确实看到行业中具体的个人,曾经都是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所以除了沟通走样和误会的原因,我也猜测行业正在催生一些结构的问题。我直觉判断,今天可能是一个岔路口,现在有必要把豆瓣的立场一次表达清楚,以免猜测和误解引发的博弈把行业的一角推向我们最终都不喜欢的方向。
豆瓣一直是用户的朋友,我们希望一直也是影视行业的朋友。我很想看到行业能一直健康地发展下去,相信一个满怀诚意的、中立的评分服务对整个行业在结构上是长期有益的,也相信一个透明地传达观众看法的地方对行业里个人的职业成长也有微薄但是长期的帮助。
— 阿北(文章撰写于2015年12月18日)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亮亮:并不是所有的国产大片都被黑啊,罗曼蒂克就没有吧,影片质量不过硬就来怪打分的人?
李白兄弟:除了豆瓣仅存的对电影还有点判断的 其他平台真的不是来搞笑的吗?
缺一不可:豆瓣是影迷打分,猫眼观众打分那的确是观众……
陶逸飞:反正只知道豆瓣八分以上的作品的确都很优秀,还是能说明一些事情的对吧
冷冷:就想问问,什么仇什么怨,要给你刷一星
sleepybear:猫眼和时光网才是真正有利益瓜葛的 一个是售票网站 一个是万达收购的
良:你不能指望所有米其林二星厨师都给麦当劳代言。黄焖鸡米饭卖得好,美食爱好者和专业厨师就要跟着大众一起认可夸赞它吗?关键在于,满嘴油腻的食客们,根本还没懂什么叫做健康和品味。
zhousheng:讲真 豆瓣的很多用户才是认真思考打分的 猫眼就像我点外卖买淘宝一样 都是随手打的 只要不是太烂都几乎顺手一个满分
yetone:这说明什么,这恰恰说明中国大多数观影人群品味极低,都喜欢看屎一样的东西还不自知,还有没有廉耻…
李一皮:专业人士评分要是和普通观众评分一模一样,还要专业人士干什么?????提交
悉达不多:哈哈,原来是雪盲老师添加的《即使变成甲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在我心目中,这属于我们最迷影的那几年所干过的有趣的事情之一,这样的看似无聊的有趣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史艺璇(非工作时间请电联):为什么不说同一天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胡椒:豆瓣:这锅我不被
sleepybear:既然认为豆瓣打分有问题 可以不参考
爱迪生彭:从来不信这些评分机构。产品的好坏因人而异,不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出彩的一面。
对方正在输入…:《摆渡人》打一星真的是不为过,但是我希望是真看过的人才有资格给他打一星。另外《长城》和《铁道飞虎》我感觉总分5点多也是够好的了,真两部电影是都有缺陷的。希望豆瓣能搞一个正在上映的电影上传票根,通过审核才能发影评这类的审查系统。
凯兰崔尔:这几部电影,确实不怎么样,分数高或者低,想看的还是还是会去看,有什么关系呢
德明Eason:我觉得在中国就应该取消一切点赞和评论
占涛:猫眼不买票也可以打分的好么!
施韵秋秋秋秋秋: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大众是愚昧的”
浅笙歌°(Coco):那位问什么仇什么怨的同学,我告诉你,这就是被畸形化恶意性的电影营销
微侠客:闲的没事的人去看看血战钢锯岭吧,值不回票价来找我
苏打:放下观众素质不谈,现在观众口味相差确实太大了。在另一篇专业公众号的评论里,关于长城的评论,居然看到有人留言说,好电影不一定非得有故事,不一定要关于人,如果特效做得好,场面精彩,也是好电影啊!当时顿时觉得,这事没法讲理了。
蔷薇的薇:从来不看豆瓣,从来不信口水,只信自己的眼睛和心~
Kay:让我想起火锅英雄和我不是潘金莲…前者属于没那么好但刚上映时强行刷高到7.8,结果过了三个月后总算回落到它应有的7.3左右水平(7.3我都嫌高)。而我不是潘金莲属于水平高也在国际A类影展获奖但由于冯导言论招致了一波人的不满意,于是从它在海外和香港点映时的8.1,在一两周内变成6.9,而我在豆瓣的好友评分平均分依然是8.1,火锅英雄在我的圈内评分则是5。为什么我要注重我的好友评分呢?首先我不是刻意炫耀自己和自己的豆瓣好友审美正确或者牛逼,但我们确实是在电影院校学习电影的留学生,我相信他们审美的平均水平。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桃桃这样三观正常的影评人(虹膜就算了,一个经常带着政治眼光和犯小粉红病刷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粉的),所以除了参考豆瓣评分,我也会看豆瓣好友的评分平均分,以及国内有水平的影评人评分。
拔叔的坎伯兰酱:不是张艺谋死了,是中国影评死了。
♪眯糊酱:因为豆瓣在路人心中算是比较权威的评分平台,导致各家粉丝也好出品方也好都要争夺的地盘。长城里有不少鲜肉参演,而有竞争关系的其他鲜肉粉丝,在凌晨全网刷一星。当时看得目瞪口呆,评分可以作参考,但真的不是绝对依据,路人看到后太容易被带节奏了。而我国网民真的又特别容易从众,于是电影的分数就越来越低。
Ali:反正对于很多吃瓜群众来说,电影嘛,对自己的路子就可以了。我就喜欢演员把角色演的活灵活现,就喜欢看《摆渡人》,就觉得张嘉佳的书写得不错,犯不着看评分,看那些奇奇怪怪人的评论
王麒然:伪三方平台其实不少
橙子:说实在的电影摆渡人真心太一般是我对他的期望值过高嘛?我只能说背景音乐配的很好,要不就这剧情也就3-4分,综合音乐和演员给个6分及格吧。故事太散,没有特别感人的故事
木鱼:好不好看,看过才知道。没看就打分过分了。
A李镇江:觉得应该从电影本身和观赏度两方面设置不同的评分,一方面满足文青的自我优越感,另一方面为大众做一个真实的反馈。
小芸:呵呵…只想说没有豆瓣,票房也不会很高。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正在全国上映的贺岁档三部主打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在遭遇巨大的舆论风波。先是《长城》上映后,微博大号“亵渎电影”践踏评论底线,发布“张艺谋已死”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引发口诛笔伐;后有豆瓣为《摆渡人》恶意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实话实说,这三部电影确实没有获得压倒性的好评,或者说与广大观众的热切期待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本来,作为文化创意产品,所有进入市场的影片都是有风险的。创作者就是要通过电影产品在市场上的检验和在观众中的口碑,来不断调整接下来的创作,由此形成不断向好的良性循环。但是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大大破坏了所有电影从业者的生态环境。
进入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诸如豆瓣、猫眼等一批密切对接观众、为观众提供上映新片信息、观影指导和购票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今年岁末贺岁档市场高潮到来之后,豆瓣、猫眼对于三部主打档期新片的评分,则令人大跌眼镜。
截至今日19点左右的评分如下:
在豆瓣上,《长城》评分5.5分(101551人评价);《摆渡人》4.4分(43311人评价);《铁道飞虎》5.7分(12623人评价)。
在猫眼平台,《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小编今天就带你们看一看这些分数是如何“炮制”出来的。
豆瓣电影评分,让我如何再相信你?
其实上面列举的豆瓣评分之前更低:《长城》5.4分、《摆渡人》3.3分、《铁道飞虎》5.6分……
截至12月27日19:00,在豆瓣上,共有4.33万人评价《摆渡人》。其中,40%网友给出1星,22%的网友给出2星,21.8%的网友给出3星,9.6%的网友给出4星,6.6%的网友给出5星。居然有40%网友给出1星!
于是《郑州晚报》提出疑问:是国产大片自带“招黑气质”吗?究竟豆瓣网的打分能不能信?
该报道中称,豆瓣网创始人杨勃曾解释,豆瓣的评分是公正的,他给出打分的方式:“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0到10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那么,问题来了,《摆渡人》23号凌晨00:00开始公映,影片片长128分钟。可在影片第一场排片放映还没有结束之前,豆瓣就出现了上千个1星评分。
更为蹊跷的是,一些高权限真实账号的4星、5星的好评莫名奇妙地“被”消失,1星却完整被保留。总共有200-300条电影评论被清理且封号,这就是豆瓣所说的“中间没有审核”?“也没有编辑盯着”?
先不说其科学性如何、是不是简单粗暴,不可否认的是,豆瓣是以活跃着巨大的“水军”而著称,先普及两个概念:
第一个是“撞库”,也就是黑客通过收集互联网已泄露的用户和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尝试批量登陆其他网站后,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用户。很多用户在不同网站使用的是相同的账号密码,因此黑客可以通过获取用户在A网站的账户从而尝试登录B网址,这就可以理解为“撞库攻击”。
第二个是“肉鸡”,也称傀儡机,是指可以被黑客远程控制的机器。黑客通过诱导客户点击或者电脑被黑客攻破、用户电脑有漏洞被种植了木马,黑客可以随意操纵它并利用它做任何事情。
之所以普及这两个概念,就是告诉大伙儿,豆瓣的机器打分机制只是看上去很智能。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就可以轻而易举进行“刷分”。大量的影评通过收集各种大V、小V、大号、小号的信息,软件自动生成,而且可以做到抓取的信息不重样。——豆瓣上非常活跃的“水军”也就是这么来的。
微博大V“作业本”曾爆料:“豆瓣上的一些影评人是什么货色?和你们说个真事儿。大约六七年前有个做电影媒体的朋友,闲着无聊,虚构了一部名为《即使变成甲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的电影,IMDB编号是他生日,演职员全是他们家亲戚同事英文名,海报是个别的电影里偷来的,剧情是胡诌的。放豆瓣上后,有2000多人点赞,200多人写了影评,好评如潮啊,基本都打了四五星,甚至还有人买了“正版DVD”。事情曝光后有好多ID羞愧难当愤而自杀。这就是豆瓣历史上著名的“装逼被雷劈”事件。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人是不是又活过来了,还是丫们从来没走过?”
这里小编不是要“手撕”豆瓣。但是其对《摆渡人》摘四星、五星,刷一星的恶劣行径,确实令人气愤。即使不是豆瓣有意为之,也需要对自己平台的评分系统没有过滤机制和保护机制负责。
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说:
《摆渡人》在一天之内豆瓣评分变化幅度较大,而且零点场以后,集中放出了大量一星的豆瓣评分,疑似惨遭水军恶意攻击。但是从豆瓣的评分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影迷仅仅给出一星。……有人怀疑遭到了“豆瓣水军”的极端攻击。
“看完看到一堆一星实在汗颜”,网友“黑白同梦”说,有几个事想说:
1.看完发现豆瓣全一星,我坐第三排,转身看到观众的脸绝对不止一星。
2.之前还蛮喜欢看豆瓣的,因为很多人对电影独特的解读让人更理解也更感动,怎么对于《摆渡人》全是不客观的一星。
3.电影中每一个演员都在认真的诠释有血有肉的角色,每一个十年都是一个故事,毕竟128分钟,主线讲满了,梁朝伟走进又走出了的难,金城武走进又回到张榕容的身边,Baby走进又释然了她的崇拜。
4.电影4星,另外一星为那些为骂而骂的莫名其妙的人。
网友“一样或不一样的”:
一开始我不觉得《摆渡人》电影被黑,只是觉得个人爱好和欣赏冠不同吧,反正我个人觉得还不错,但是觉得豆瓣评分太低了,虽然说不上是很好的电影,也不至于这么差,所以就到豆瓣去支持一下,打了五颗星,然后我的号就被锁了,然后再没有然后了~心疼啊,我曾经一度那么相信豆瓣评分~
网友老大爱大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画面真的很恢宏!特别是张涵予饰演的殿帅被饕餮杀死时举办的葬礼,悲壮的丧乐,兵器上飘扬的白幡和成千上万的孔明灯,虽然悲凉,但是真的很美!最让我振奋的是中国人伟大的智慧!不管是精巧机关设计,各位将军各司其职的配合,还是保家卫国的牺牲!点赞!最后,谢谢张导拍出这么好的片子。
接受本报采访的某影评人表示,明显《摆渡人》的分数不正常,“我点开看过,很多人都是刚刚注册的新手,一开场分数刷刷刷就下来了。豆瓣打分,不管是几颗星,如果注册日期很近,有可能不被系统认可。但这次,不管谁打分,都被认可了,这就说明很不正常。”
这位影评人分析,豆瓣评分系统有人工干预。“我甚至怀疑,假设豆瓣编辑不喜欢某部电影,个人权利是否很大?”而某资深营销人员则指出,豆瓣的评分是需要“维护”的。
……
我们再来看看艾漫数据关于这三部影片的好评率。该数据(数据来源:微博、论坛、BBS、贴吧、博客、新闻及视频评论)反映公众对电影的认可程度,通过全网抓取公众对于影片的谈论和提及,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进行情感分析与观点挖掘,对电影进行多维度、细粒度的口碑评价。
猫眼专业影评人凭什么“一句顶一万句”?
再来说猫眼。在猫眼平台,今天19点左右的《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先起底猫眼的打分机制。以影片《长城》为例,观众评分有40.1万人来打,而且是必须出票以后才能打,这在一定意义上,比豆瓣的不看片就可以打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我们来看它的所谓“专业评分”。在猫眼专业评分库里,有69位专业人士。那么参与《长城》打分的专业人士有多少位呢?只有45人。
而且这45人大多来自同样混迹在豆瓣的网络影评人。这些人基本是超级影迷或电影研究者,阅片量不少,也有一定专业素养,喜欢在网上发表见解、一逞口舌。一些观众在选择观影时,或许会参照他们的评论。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对作者电影、小众电影、实验电影、电影节电影有共同的趣味,也难怪他们的评分与观众评分有着这么大的差异。
关键是,这45位专业人士给《长城》打分,要与40.1万普通观众的打分并列,我们不能苛求有数量庞大的专业人士,但是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是不是就能够代表真正的“专业”呢?你是谁?又能代表谁?
我们可以看到,在猫眼专业评分的专业人士里,有一位影评人给《长城》的有效分只有2分。蹊跷的是,27日下午当我们再点开时发现,他的2分已经变成了5分,而日期显示的打分时间还是20日。另外某著名大学电影学者、教授的2分,以及某影评人、电影研究者的1分,还赫然在目。
高晓松:
看了《长城》,应该算是第一部电影工业意义上的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红高粱》打开了中国艺术片获奖之门,《英雄》打开了中国商业片票房之门,《长城》打开了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之门。一个导演三十年与时俱进,先后踢开过三扇门,足矣。
周黎明:
《长城》是纯粹的商业片娱乐片,定位非常清晰,绝对不会犯《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的毛病。因此,我们在评判时,也应该找准定位,骂人也该骂到点上。准确说应该是骂作品,专业的评论不应该是骂人的。如果我们认同《长城》是一部打怪片,那就用打怪片的标准来看待它,评判它。
电影欢迎一切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公正的批评。但批评不是“阴谋”的狂欢,不是“预谋”的胜利。清华大学著名电影学者尹鸿日前在做客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表示,恶意影评是一把双刃剑,博眼球能赢得一时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大浪淘沙终将被淘汰。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不是站队。摆事实讲道理,是电影批评起码的起点。(文 | 郝杰梅 编辑 | 姬政鹏)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讯 12月28日,今日有媒体爆料,豆瓣、猫眼已因《长城》、《摆渡人》等电影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猫眼69位专业影评人已经接到通知,专业影评入口将要调整。
对此,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表示,电影局没有与豆瓣有过任何接触,也不认识豆瓣任何人,很想有机会接触,大家共商和探讨促进电影进步的话题。
此外,豆瓣CEO阿北也在朋友圈称,没有被约见过。豆瓣CEO阿北(杨勃)在朋友圈表示,1。没有约见,第一篇媒体弄错后就疯传;2。水军已经对评分无助,但黑分仍然是个可误解的话题,说明有很多改进和沟通工作要做,有益的批评我们接受;3。很欣慰我们的诚意得到无数人的回赐,感激大家的厚爱与支持。
今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批评豆瓣等网络平台上的恶评伤害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
晚间,人民日报评论部又发文称,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爱之深,责之切”,网友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就是“权威”,但也是观众心声的投射。说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问题。
看电影前去豆瓣看看评分,看完电影后到猫眼写写评价,如今已成为不少网络“新世代”的观影习惯。在开放的平台上与友邻交流感受、分享观点,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观影体验,也解决了关于电影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数人有弹有赞,给一星也给五星,就形成了电影评价的“大数据”。偏激的、赌气的、找茬的人,肯定都会有,但样本量足够大,也能照见整体性的观感、多数人的态度了。
也应该看到,开放的舆论场中,对电影的评价,确实有失序现象存在。在打分平台上,刷好评、刷恶评者,都有之;在自媒体中,也不乏博取眼球的恶意差评,甚至有“人身攻击”。有开放的市场和开放的舆论,就必然有各种意外情况带来的压力。对于这样的情况,需要合理引导、妥善解决。“洗澡水脏了,不能把盆里的孩子也倒掉”,这应该是共识。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作品真的会被“一星”毁掉吗?电影生态真会被“差评”影响吗?却也是未必。
有人说,看电影就像吃饭一样,好不好吃一尝便知,不能别人说不好吃,你反而质疑别人的口味。说到底,一部电影的品质,也不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更不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试想,类似《大圣归来》《湄公河行动》这样的电影,如果不是拿高完成度的作品说话,怎么可能聚起这么多“自来水”,依靠市场和口碑完成逆袭?而换个角度看,多少靠“小鲜肉”、靠“五毛钱特效”、靠“炒作绯闻”博眼球的电影,即便买了一万个“五星好评”,最终也不过是沦为笑柄。与其跟网友较劲,真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或者水平。
事实上,一些电影能逆袭,一些电影会折戟,本身就意味着观众越来越成熟,不会再轻易被烂片骗进电影院。中国电影市场,这几年来可谓“高歌猛进”,近三年的增长分别是27%、36%和创纪录的49%,电影业界甚至有“人傻、钱多、速来”的调侃。从某种程度上看,今年电影票房增速放缓,也未尝不是电影市场更健康的标志。毕竟,电影市场的成熟,前提是要有一批成熟的观众。电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长”——增不增长,增长多少,都应该是市场决定的。
承认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这都是一种选择。正如很多人看到的,在一些网友、观众为电影评分的平台上,也有刷差评、或者刷好评的营销行为存在,但只要平台够大、够开放,就能容得下、乃至沉淀得下这些杂质。当然,平台也应该更好地完善评分机制,让不管是“一星差评”还是“五星好评”,让不管是“点映阶段”还是“公映阶段”,评星都能是网友意愿的真实反映,让网络平台的打分,成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时重要的参考。
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爱之深,责之切”,网友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就是“权威”,但也是观众心声的投射。说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问题。
今天这片文章大概对读者不会带来任何有意义的帮助和决策参考,不过年底了吐槽而已。
讲真一句,其实相当比例的美国人挺爱国的,他们一边骂着政府,一边热爱着这个国家。 好莱坞的大片也一直宣传着这样的价值观,邪恶的官员,擅长阴谋的权力机构,爱国的英雄挑战种种困难拯救地球。
但我们这里,爱国是不允许揉任何沙子的,在政治上,首先,一个高级官员,在中纪委没有明确把他公布为腐败份子或其它违法犯罪份子之前,你是无权批评甚至质疑的,否则就是受了西方媒体的挑唆或者拿了美分的汉奸;而更过分的是,即便中纪委明确把他公布为腐败份子几公布其违法犯罪事实,多数情况下,你也不能参与讨论和评价。
但关于这一点,说白了,我一介顺民,真不想扯这个话题,只求网监们能把屏蔽词策略公开透明,让我等创业者有章可循,保证听党的话,跟政府走,这就谢天谢地了。糊里糊涂撞枪,不知道什么词昨天还是正常,今天就成了屏蔽词,然后还没来得及反应,突然被政府干掉,备案吊销,网站停止解析,域名进黑名单,这种事真不是创业者有意跟政府对着干,真的是跟不上有关部门的节奏和步伐。 当然,所幸,我不做国内业务,这事还只是看同行遭遇过,自己没碰到过,姑且也不论了。
今天说个和我原本以为和政治立场没啥关系的。
人民日报突然发文,抨击豆瓣,猫眼等影评平台,恶意给予国产影片低分,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此外,据36氪爆料,电影局有关领导约谈各个网络平台及专业影评人,要调整现在的影评系统!
原来,给国产影片打低分,也是有严重政治立场问题的表现了。
发行公司刷票房作假,他们不抨击;某位领导利用职权请陈冠希跟他女儿配戏拍片,又强制让当地中小学生买票观看,他们不抨击;发行公司雇佣水军刷好评,他们不抨击;网友看完了给个差评,他们讲爱国,讲政治了,还能更无耻一点么。
居然还好意思说技术,有专家指出什么利用肉鸡,利用撞库刷恶评,拜托,刷恶评能换面包么,投入产出是什么啊!刷完了恶评养大号?这都什么狗屎逻辑啊!
用户评价,有水军刷评的,有恶意竞争的,从技术逻辑来说,这些问题确实也会存在,从产业发展来说,恶性竞争和造假行为也确实伤害了很多认真做电影的专业人士。但,根本来说,拍好电影,认真拍电影,观众是认可的,市场也是认可的,去年动画片 大圣归来的奇迹,对中国动画产业的振奋有多大,你好好拍片,拍出好片,观众都是你的自来水。
用保护国产为名,爱国为名,支持国产为名,这种名义,不会锻造真正的竞争力。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市场残酷的竞争和用户真正发自内心的选择。
当年普天信息,政府扶植力度多大;大唐电信,政府给的机会多好,今天市场地位如何?为什么冒出来给中国争脸面的是民企华为。
不去解决电影产业各种浮躁,各种造假,各种杀鸡取卵捞金的做法,而是抨击所谓第三方影评,把烂片的责任归咎于恶评。 把支持国产电影当作给某些利益集团捞金的借口。
以爱国的名义来掩护捞金,这是对爱国这个词最大的侮辱。
我猜你们会以为我今天说 微信小程序,然而并没有。
反正时间很快了,有几个创业者问过我,这个方向到底好不好,我个人观点是,一定要做点东西试试水,但前期不要投入太大,后续可以再观察一下。
另外,有个神奇的案例,希望读者帮我求证一下。
有个叫做 传音手机 的公司,专做海外,据说年出口销量超过了华为,是国产手机出口第一品牌,风靡非洲。 其亮点是解决了黑人的自拍对焦问题。(真的听上去就好难的说!)
我有些朋友跟我证实和对方有合作,确实出货量很高,但具体数字是不是真的超越华为的出口量,有不少朋友心存怀疑。
如果是真的,这个案例也蛮值得看看的,一个关键点的本地化,就能带来很大的业绩增长,是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出海案例。
“豆瓣电影评分,让我如何再相信你?” “猫眼专业影评人凭什么’一句顶一万句’??” 《摆渡人》、《长城》等贺岁档大片纷纷身陷口碑争议
近日,《摆渡人》、《长城》等贺岁档大片纷纷身陷口碑争议,某些媒体(小娱先辟个谣,这个媒体真心不是《人民日报》,这只是《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了该篇报道而已)等站出来发声,直接点名豆瓣“信用遭质疑”,猫眼专业影评人打分脱离群众,而“亵渎电影”等大V公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
总而言之,以上被点名者均被扣上“严重破坏中国电影生态环境”的大帽子。
尤其有一段,直指豆瓣造假:“《摆渡人》在一天之内豆瓣评分变化幅度较大,而且零点场以后,集中放出了大量一星的豆瓣评分,疑似惨遭水军恶意攻击。
对于一个评分网站来说,有案例有推演有截图,已然是一场宣判。问题是,豆瓣真的有被形容的这么容易刷分吗?
为此,娱乐资本论专门采访了中国最早做豆瓣口碑维护的人、淘宝刷分卖家、曾在猫眼上刷过分等多位电影营销人员。力图揭开刷分产业链的事实真相。
事实是什么?
豆瓣一个有效评分成本近百元,猫眼一个有效评分起码2、30元,因为太贵,“这个产业链早就萎缩了。”
但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天小娱发现,猫眼电影APP上的专业评分已全部被撤下。
对于是否同样接受到指示“整改”,豆瓣方面则表示“不方便说”,关于豆瓣评分的一切解释,可以参考去年发布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
一篇看似普通的文章,全盘否定了电影评分体系和影评人的存在价值,撇开政治正确不谈,我们可以先来聊聊这篇文章观点的逻辑性:
观点1:豆瓣不公正?
多位营销成员表示,刷分成本高到可怕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某媒体的文章通篇谈论的“不公正”,其实是指给大片打差评,说白了就是中国电影人及其作品很珍贵,骂不得。影评社区和网票平台上的评分,虽然存在一定的人为刷票嫌疑,但绝大多数都是吃瓜观众投出来的,情绪化打分并不值得提倡,但作为消费者,看过电影觉得不好看给差评也无可厚非。
由于平台评分基数往往都在十几万以上,刷高分和低分的行为属于少数,对最终的评分统计结果影响甚微。也有网友认为,“新片一向是刷分挺严重的,所以新片出来的分数没有什么参考意义,等几个月再去看分数就比较靠谱了。”
01能刷多少分:从2分到零点零几分
或许有人组队在刷《摆渡人》的一星,但同样也有来刷好评的。小娱就接到淘宝商家爆料称,《摆渡人》上映前后都有不少家找上来求刷豆瓣“想看”和高分的,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淘宝卖家为了显示自己实力的自夸之语。
“20块刷一条”,但用真实账户ID刷分往往只能刷几百条,对于上万条的评论影响甚微。
实际上,影舞时空总经理任国源,这位中国电影圈最早的一批豆瓣评分维护者,就是见证了刷分这个行业的变化。
据他介绍,最早一批豆瓣刷分者都是5年前开始的,“当时电影营销市场刚刚起来,片方开始有余额投入在豆瓣上。”
而当时因为豆瓣防作弊机制还比较弱,能大概在电影上映的前几天增加“1、2分”,当然,之后因为排片和自然评分的增加,刷分难度增大,他们也没有了动力去刷。
但到了2015年,这个刷分比例已经低到令人发指。据一位刷分专家C先生向小娱透露,“我当时用的是很烧钱和高级的方法,也就是真人水军,换ip测试,然而只有低于3%的数据能被录入存活一天。”按这个方式,转化成分数的话,几乎只有0.x甚至0.0x。
02成本多少:从20元一条到百元一条
实际上,豆瓣刷分这个产业最可怕的不仅是效果的下降,更重要的是成本的直线上涨。而这,也促使了任国源向宣传策略咨询服务的转型。
据任国源介绍,最早一个有效的评论大概是二十多元,但所谓有效,也是基于当时豆瓣评分总数较少而来的。
但现在一个热门电影,豆瓣上的评分数动则数万到十数万,几百个评分很难搅动任何水花。
到了2015年,C先生做了一次刷分实验,结果令他大跌眼镜:他选了一个只有不到1万评论数的电影,每次花数万元刷1万个评论,其中最多有3%的评论能存活一天,也就是说,一个有效评论大概是100元左右。问题是,昨天刷的分今天又掉了又得重新刷,“连续刷了一周,分数最终几乎也没涨。”
至于之前媒体中所谓的撞库(被盗账号),首先是这个成本很高,而且随着豆瓣反撞库机制的升级,“成本不但高,可用数量也有限。”
其实早在一年前豆瓣创始人阿北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里,就解释过豆瓣对刷高分低分等“非正常评分”的处理办法,反刷分早已经是豆瓣电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豆瓣这两年的原则是“所有能判断属于非正常评分的一概不算”,不分高低贵贱颜色。
实际上,目前比较常用的刷豆瓣方式,主要还是刷评论:“找一些豆瓣红人把我们的电影写的好一点有趣一点,再用水军去点赞,点赞数高就能排到前面。”不过,他们也表示,这种方式不能常用,“用的多的红人,发现会被豆瓣降低权重。”
03猫眼如何刷:撞库、肉鸡为主,成本涨到像买票
小娱在和几位口碑维护人士聊天的过程中,惊讶的发现其实现在也有人在刷猫眼的观众评分(不是专业评分)。
实际上,据娱乐资本论了解,猫眼的评分现在只统计了有过购票行为的观众,没有在猫眼购票的观众并不会被统计进去。
难道说,猫眼的评分都要一张票一张票的买吗?
实际上,一位曾经攻克过猫眼评分的营销人员G女士告诉小娱,“猫眼主要用撞库和肉鸡可以攻克。”所谓撞库,也就是社工库里流露出来的账号。因为猫眼偏工具型的定位,让这个APP的活跃度不高,所以不少用户很难发现自己的账号被盗了。
但是,G女士了解的情况也是一年多钱,近期猫眼的技术也在升级,“我们成本涨了不少,大概也和买一张票差不多了,完全划不来。”
观点2:豆瓣雇佣“水军”操控评分,
观众受低分引导拒看贺岁档电影?
某媒举出的例子是关于《摆渡人》,豆瓣40%网友给出了1星的低分,而高权限真实账户的4星、5星好评“被”消失,由此得出结论:豆瓣评分系统有人工干预,而干预者是豆瓣本身。
厉害了word豆瓣,不仅是影迷社交平台,还能左右中国电影市场?而且专门和贺岁档大片过不去,“夹带私货”抹黑国产电影?
反观去年贺岁档的《老炮儿》、《寻龙诀》,豆瓣分别给出了8.0和7.6的评分,如果这批观众还是今年评论《摆渡人》《长城》的观众的话,那小娱只能说,片子有没有人看,最终还是要靠质量来说话的。
观点3:
专业影评人观影趣味“脱离群众”,却权大通天?
文章举例说,在猫眼平台40万观众给《长城》打了8.4的平均分,然而45位影评人给出的专业评分仅为4.9,《铁道飞虎》和《摆渡人》的观众打分和专业打分同样差异悬殊。
由此作者开始义愤填膺地质疑影评人的评分机制和信用度,认为这些人数极少、“对作者电影、小众电影、实验电影、电影节电影有共同趣味”的人,凭啥能和人数众多的普通观众并列,在评分上拥有同等权重?影评人被人收买篡改评分,或者不依靠事实仅凭知识分子的傲娇站队怎么办?
据娱乐资本论了解,猫眼设立的专业评分体系是这样的:专业影评人均由行业内资深人士组成,在电影圈研究评论领域至少有三年以上资历。但因为猫眼票务平台的身份,难免也会被片方纠缠。但据小娱了解,实际上它的打分机制和普通用户一样,没有任何人为干预。
关于第一点,则显得令人摸不着头脑。在小娱看来,影评人的作用本来就是对电影做出专业评论,什么时候变成了要和观众口味一致?而且评分仅供观众参考,并没有绑架或左右观众选择的功能,怎么就成了被批评的对象?
文章结尾给了我们答案:看起来是在批评影评人站队,最后却把矛头指向恶意影评:“博眼球能赢得一时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大浪淘沙终将被淘汰。”问题来了,什么是恶意影评?在小娱看来,那些和电影宣发绑定在一起,把一部下三滥的作品吹嘘到制作精良、口碑空前的,才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恶意。
而现在的情形只准唱红不准唱衰,影评人不能和观众一致“低”,只能一致“高”,被多方裹挟下得出的“好评”,能是真正公允的么?
平心而论,影评人在并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中的位置颇为尴尬,有人被资本收买,但也有一部分有操守的电影人仍然坚持与片方划清界限,为观众提供真实而有质量的影评。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毒舌电影”的估值已经超过数亿元。越来越多影评人开设个人公号,通过自身影响力来传播电影的口碑,而非宣传方营造出的泡沫,一个良性的舆论环境正在逐步建立。
这导致片方被迫发生的一个转变是,过去在宣传过程中片方可以通过对有限的几位影评人、几家媒体的控制,有目的性投放给目标观众。新的传播环境,给电影宣传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并且由于单个影评人自身的话语权加重,这导致片方的口碑管理目标更为分散。
真正有影响力的影评人,恰好是通过和观众的双向互动,而达成现在的影响力的。
在今年电影票房市场进入平缓发展期时,有批急赚快钱的制作人,把票补减少、观众口味刁钻、甚至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都当成挡箭牌,一有人认真谈论电影质量就风声鹤唳,给对方扣上“扰乱中国电影环境”的锅不得翻身。
还好有明眼人。就在今晚,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发声:“读过《中国电影报》关于评分体系的质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大家也都不会为此焦虑”。
关于专业影评的话题,森局则温和地为其正名:“曾在与猫眼负责人一次交流中,探讨过’专业评分’的话题,大家的共识是: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样本量,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让专业评价更开阔,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