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硅谷转来转去,让我想起了《成为乔布斯》里的一段话:
我驱车朝帕洛阿尔托开去,一路向南,恰好回顾了硅谷的发展历程。
从圣马特奥的92号公路到280洲际公路,「田园牧歌」式的八车道公路绕过圣安德烈亚斯湖(San Andreas Lake)和水晶泉水库(Crystal Springs Reservoir),水库的水来自塞拉斯山脉(Sierras),为旧金山地区储存饮用水;穿过位于门洛帕克(Menlo Park)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财大气粗的风险投资家们在此云集;越过一座两英里长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加速器轨道就在公路下方,仿佛将大地划开了一道裂缝;沿途还会经过斯坦福校园后方那片广袤的山丘地带,射电天文望远镜矗立在山丘上,草地上点缀着棵棵橡树,白色面孔的赫里福德牛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
冬日和春日的雨水将这片山丘草地浇灌得碧绿苍翠,如同高尔夫球场的草坪,而不是常见的暗黄色,草地上还点缀着橙色、紫色和黄色的小野花。我对旧金山湾区(Bay Area)不太熟悉,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年中景色最迷人的时候。
现在的硅谷就是这个样子,天气好的令人发指。晴天的时候,天就泛出那种纯粹的蓝色,像一块大宝石挂在天上,灿烂的阳光没辙没拦打在你的身上,特别温暖。阴天的时候,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天边的远山和低垂的云雾,天气有些阴冷,偶尔会下点小雨,但并不需要穿秋裤。这种气候常常让国内来的客人感慨万千。
这次技术开放日极客邦邀请了一大帮人,不乏互联网各个领域的精英。大家的聊天总是离不开创业、投资、融资、商业模式等等,手里嘴里常常几亿几十亿的数钱,还是美金。我对这些话题并不是很感冒,你融资再多,市值再高,谁特么会在乎呢?跟我也没半毛钱关系。所以那些孵化器、加速器的主题,我都不大上心,能躲就躲了。但是对于 Facebook、Google、Airbnb 这种工程师驱动的公司,我就很感兴趣。与这些优秀公司里的杰出工程师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并印证我的一些想法。
旧金山当地时间周二我们去了 Facebook,周三去了 Google 和 Airbnb,这些都是非常注重工程师文化的公司。
以社交巨头 Facebook 来说,从扎克伯格到新入职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工程师,所以工程师的话语权很大。新人入职,会加入公司组织的 BootCamp,一方面学习公司的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参加培训,一方面选择自己未来要加入的组,这个过程会持续几周时间。工程师和产品组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关系,选定了之后,往往会有长时间的合作。一般情况下,一年以后,工程师可以再次选择新的产品组。而作为团队 Leader,要想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工程师,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具备足够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要为工程师提供最好的服务。
Manager 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和协调,为工程师提供最好的支持。他们和工程师定期谈话的风格一般是这样的:
Mark,最近工作的怎么样?
挺好的啊
开心不开心呢,要不要煮碗面给你吃
刚吃饱,到底啥事?
如果你开心呢,就继续做目前的工作,如果不开心,可以寻找更有价值的工作……
行啦行啦,我还要 coding 呢……
Facebook 的工程师具备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己立项,发起产品,选择技术框架,选择要不要写文档,看数据,基于灰度发布做流量实验,等等。看到这很多读者不禁要问了,那著名的产品经理去干嘛了?
事实上很多项目或产品组里根本就没有产品经理,尤其是技术类产品。即使那些具备UI、交互、 新功能的产品(比如改变 TimeLine 的呈现方式),产品经理更多的作用也是写写 Spec、协调各方资源,组织会议。产品方向发生分歧了怎么办?大部分时候工程师和 PM 交流沟通就解决了。解决不了的,听工程师的。Facebook 没有架构师的角色,所有的工程师都会深度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谁干的好,谁干的差,代码质量等等,基本上一目了然。这让我想起了我和一位硅谷工程师的对话:
你们那儿产品经理的角色重要吗?
重要啊
啊,真的呀,怎么个重要法呢(二爷窃喜中)
就是他们会组织会议啊,协调资源啊,如果他们不在会非常麻烦。
有什么麻烦的?
那我就要写会议纪要了呀,之前都是他们发给我的。
……(二爷陷入了沉思)
在硅谷,大部分情况下,产品经理是个被弱化的角色,尤其是技术驱动的公司,这一点和国内区别很大。国内的产品经理是要对一个产品全权负责的,从发起项目,到需求特性,设计交互,实现,发布,用户反馈,黑客增长,数据分析等等,全流程看护。他的所有工作,就是把这个产品做成,长大,并且力图做到枝繁叶茂。
在 Facebook 里谁来承担这样的角色呢?工程师,他们承担了大部分职责。这些优秀的工程师大都具备足够的素质去做这些事,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除了纯技术工作,对产品和业务同样有深刻的理解。
硅谷不需要产品经理吗?并不是,他们只是雇佣了最优秀的工程师而已。这些工程师把琐碎的事情工具化,然后承担了产品、实现和业务增长的职责。这种模式看起来很美,并且适合 Facebook、Google、Airbnb,但不一定适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至于为什么,读者可以自己想一想。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无论你是工程师还是产品经理,横向扩展自己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硅谷的现在,可能就是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也许有一天,真的不需要产品经理了呢?
其实,测试工程师也挺危险的,Facebook 大部分项目都没有专职的测试工程师……
—————————————————————————————————
《邱岳, 池建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
昨天晚上我的朋友邱岳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叫做「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点进去一看,不是微信文章,而是一个博客,看了域名以后我才发现,这个博客居然是他的。作为一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80后,拥有数十篇文章的 Blog 居然不为人知,我不禁有些黯然神伤,这博客到底有木有人看啊?
邱岳,又号邱二,是微信公众号「二爷鉴书」的作者,江湖人称二爷。名字虽然讨巧,但年纪尚轻,掐指一算也快三十多了,我和他因字相识,算是忘年交。
很久很久以前,二爷每周都会写一篇书评,我为了定期读到精彩的书评以方便自己买书,所以就推荐了他一回,后来他就开始两周更新一次了。为了鼓励二爷,我再次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推荐了二爷鉴书,结果是他把频率调整为一月一更。我以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更新周期,结果夏季来临,一个半月后他推送了最近的一期书评。好吧,我终于知道了,这可能是个阴谋。
总结一下,二爷鉴书的特点有三:写书评、定期不更新和不定期更新。那多久更新一篇呢?这么说吧,等待更新的时间里你可以选择:1、学习一门编程语言,2、学习一门外语,3、买一台矿机炼比特币。当你能写 App 的时候,当你学会虚拟语气的时候,当你的矿机都烧坏了一个币也没有出现的时候,拿起手机,打开微信,biu 的一声,二爷鉴书更新了,就是这样。
但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小伙子还有个博客,而且博客上的文字质量并不比微信上的差,范围也广,还有情书。好的文字应该有更多人看到,所以在取得作者授权的情况下,我把他最新的一篇文章转载到「MacTalk」上,以飨读者。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如果你想做个好的产品经理,就得不是人!
以下为正文: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某一项技能,而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
最近发生了两件有趣的发人深省的事情。
第一件是上周发现我们网页上的新闻标题在不同的系统上显示长度不同。有的可以看到完整标题,有的看到少一个字。类似问题不是第一次出现,之前我隐约觉得可能是跟字体的渲染有些关系,只是让负责这条产品线的产品经理去看看。后来大概随口问了一下工程师,工程师没提原因,只是建议我们对字数控制再严格一点,避免不同环境的显示差异。这事儿也就算结了。
上周发现这个问题再次出现时,我突然就有点儿着急了。于是就跟着负责的同事跑到了现场去看。看了两三台机器,大概猜到了问题,回来以后把问题输入 google,一敲回车,点开看了前三条搜索结果就弄清了原委,也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前前后后花了不到半个小时,解决了一个之前浑浑噩噩一直没解决的问题。更多产品经理知识:www.yangfenzi.com/tag/chanpinjingli
第二件事来自于曾经就职公司的老同事,他是个大概四五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了,聊到他的职责,他充满了愤怒,大概意思就是合作伙伴不靠谱,工程师不靠谱,老板不靠谱。他的想法不能实现,他提的项目大家不用心,他分配的任务大家不配合。
言外之意就是,他已经仁至义尽,但其他人没做好,这可不是他的责任。
这两件事情存在我心里不停的发酵,终于促使我想通了一个道理,就是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最可贵的能力不是什么沟通、写文档、分析需求。而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
之前听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给他一件事情,他完成了。再给他一件事情,他又完成了」。我当时觉得这句话蠢透了,但现在回想起来,很想给这句话点赞。
当我们的目标只是应付工作任务时,我们会关注职能边界和工作责任。我们做好自己的这一部分,然后等着别人完成属于他们的那一部分,当别人没有按照期望完成工作时,我们就会冷嘲热讽,觉得是他们的无能影响了目标的实现,有意无意的想「事儿成不成无所谓,只要别是我这个环节的责任就行了」。
然后就是推诿,找借口,装无奈,觉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处,黄金被沙粒埋没,被无能和愚蠢的环境、同事、老板、公司制度、公司文化所扼杀。
相反,若我们的目标是「让事情发生」,状态就会完全不同。为了让事情发生,就得杀红眼,就得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工程师不理解需求,我们不论是画图、写文档、做原型还是直接表演给他们看,一定要弄到他们理解需求为止;合作伙伴不配合,我们不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拍桌子红脸还是跪在地下磕响头,一定要弄到他们配合为止;老板不支持,那我们就用最小的代价和完整的逻辑证明你的观点,说服他,没日没夜地说服他,厕所里堵住他说服他,电梯里拖住他说服他,满地打滚,以头抢地,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说服他;自己团队的同事解决不了的技术或者业务问题,不论是买书自学还是彻夜查资料还是找到其他行业大牛在他楼下跪一夜,一直到想办法找到解决方案为止。
别管什么边界,也别管什么权利——没权利就建立影响力,连影响力也没有就抱着别人的大腿哭着求,如果又不懂得建立影响力,又跪不下去,就别当产品经理了。另外也别太在意和谐,如果目标是让正确的事情发生,那么其他人怎么看待我们,觉得我们是不是傻逼根本就不重要。更别在意不公平,想要做成事,受点委屈太正常了,不要一天到晚苦大仇深,啜泣叹息了。
「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是唯一的标准,用结果说话,过程中吃了多少苦根本不重要。深夜拧亮台灯披上衣服离开熟睡的姑娘,清晨开门回家冲进浴室拿出钳子和针线咬着牙不哼一声取出身体里的弹头,缝合身上的伤口,换上干净衣服。姑娘睁开惺忪的睡眼问你昨晚还顺利吗?你满脸笑容轻轻告诉她,还挺顺利的。
这句话里的另外两个修饰词,一个是「正确」,一个是「相继」。
「正确」关乎于自省,能通过自我拷问或其他人的挑战不断修正和完善方案和路线。我参加过无数场评审,评审中的产品经理有两种,一种抵制别人的挑战,或奋起反抗,或冷嘲热讽,另一种热切的期望别人的挑战,甚至加入到对方的阵营中一起挑战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避免潜在的风险。
你猜哪种产品经理后来更牛逼?好的产品经理知错就改,烂的产品经理将错就错,烂到爆的产品经理永远认为自己没错。
而「相继」指的是按部就班的能力,刻画美好未来谁都会,凭空捏造一个完美设计的系统也没什么难的。优秀的产品经理能拿住当前的烂摊子,最大限度的利用团队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一步一步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
我曾经有幸有机会旁听过一个高级项目的会议,会上公司的大老板说「你们这些产品经理最喜欢拆掉旧房子,去盖新房子,但事情是不能这么做的」。当时我心里并不服气,三年过去,回头想想,深以为然。如果一个美好的未来没有脚踏实地的路线,没有由近及远的计划,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回头反省文章开头的两件事情,作为产品经理都只是想「完成自己的任务」,觉得剩下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儿了,而是别人的责任。最终不但自己失败,整个团队也失败了。遗憾的是,任何一个产品团队的失败,只有一个罪魁祸首,就是产品经理。有句老话叫做:「成功是团队的成功,失败是产品经理的失败」,大是特是。
「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就是产品经理的全部工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懂技术,就去学技术,需要懂交互,就去学交互,需要懂画图,就去学画图,需要懂公开演讲,就去学公开演讲,需要懂 XX,就去学 XX。团队中,谁都可以说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只有产品经理不行。
觉得冤枉、憋屈、不公平?抓紧时间,赶紧转行。
——————————————————————————————————
《池建强:技术人员转产品经理靠谱吗?》
腾讯的 Pony 说,「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的,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最好交到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加放心。」
Pony 还说,「很多产品经理对核心能力的关注不够,不是说完全没有关注,而是没有关注到位。核心能力不仅仅是功能,也包括性能。对于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特别是做后台出来的,如果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做到对核心能力的关注,肯定会渴望将速度、后台做到极限。」
做为一个技术人员,我基本同意 Pony 的看法。事实上微信的成功也从某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张小龙从一个优秀的程序员成了这个时代神一样的产品经理,铸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软件产品。基于这一点,我有时候就想,Pony 的话是否就是说给 Allen 听的呢?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观点,尤其是那些非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比如英语老师。老罗有时就指着我说,老池你是个技术人员啊……我说我也管过产品啊,然后鼻尖就冒汗了。罗哥盯了我一会就说,老池你慌了。我说妹慌啊。慌了,节后吃饭吧。然后老罗就摇晃着魁梧的身躯开产品会去了。
找谁说理去呢?
其实我司也有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比如产品总监刘炯,伊原来是在阿里写 Python 的,经常穿那种程序员钟爱的格子衫,特瘦,身材窈窕。编程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在编程领域没什么天赋,在经历了心如死灰的阶段之后突然发现还可以做产品经理,于是华丽转身,居然做得风生水起,姿态动人。现在他的衬衫依然很瘦,但肚子很大,我问你为啥要这样穿,他说给自己减肥的压力,我说有用吗?他说没有。
我司另一位产品总监就更奇葩了,他叫朱萧木,不少人认识这个日剧范的小伙子,他原来是个建筑师,对,就是电影里那种高帅富类型的建筑师,名贵西装,白衬衫,打领带,头发一丝不乱,有人问哥你咋天天穿这件白衬衣啊?萧木用中指弹走西装上的一粒灰尘,淡淡的说,这种白衬衫哥有30件。这样的建筑师建着建着也发现自己在建筑方面没什么天赋,在经历了心如死灰的阶段之后突然发现还可以做产品经理,于是华丽转身,居然做得风生水起,仪态万方。
江湖上本没有产品经理,做的产品多了,就有了产品经理,至于这个产品经理原来是做技术的、教英语的,设计建筑的,这并不重要,人靠谱,产品经理也就靠谱了。
如果你以为这篇文章要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以上只是个引子,煮饺还没出笼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不世出的技术转产品经理,嗯,不世出的意思就是没多少人知道,今天我就让你们知道知道。
他的名字叫做邱岳,邱少云的邱,岳飞的岳。他给自己起了个特别占便宜的外号叫二爷,有个公众号叫二爷鉴书,起初是一个嵌入式开发者,发现自己在嵌入式领域没什么天赋,于是华丽转身,现在是丁香园的产品总监,负责丁香园的部分产品线。如果你觉得丁香园的产品好,其中就有他的一部分好,如果你觉得丁香园的产品不好,其中也有他的一部分烂。
我认识二爷也是因为写公众号,也是因为冯大辉的推介(我靠怎么又是冯老,必须要送一部 T2了)。看了他写的二爷鉴书,觉得文章老道辛辣,用词简约,风格质朴,偶有峥嵘,凸现文字的力量和性格上的幽默,我心里说这位大爷写的不错呀,哦,二爷。后来见了面才知道和道哥一样,都是消瘦帅气的年轻人。后来我问大辉,你认识都什么人啊,道哥二爷,都和咱们隔代。大辉说,妈的我也被骗了,不过这俩年轻人靠谱。后来我才知道,邱岳也是丁香园的,于是我觉得自己被骗了……
二爷、道哥和三表三个年轻人,领域不同,都有一个属性,就是帅。二爷随便一拍,就是这样的:
和这样的:
邱岳的标签可以用这么几个词概括:产品、书评、帅、音乐、话唠、身边神童出没、躲避上帝的骰子,等。
做了很多年产品之后,邱岳对产品的设计和交互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一次我从杭州回北京,正好赶上他和我一趟高铁,上车时我看到丫眼里冒着绿光,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他是找到了谈话对象。一路上六个小时,整整和我聊了五个半小时产品,嗯,那半个小时聊技术,毕竟曾经是嵌入式程序员。按照我的口才,一般是我说你听,和二爷聊天,我差不多能说三分之一,后来实在说不动了,改成我喝茶,他说。后来听都听不动了,好在车到站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孩子已经在产品领域积累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论,看他那个劲头,我想起了做电影的姜文。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一件事。他认为电影应该由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是非常单纯的,不顾一切的,不掺杂别的东西的。冯小刚说,和姜文聊天,只能聊电影,他不和你聊别的。在邱岳身上,我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邱岳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产品檄文「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http://qiuyuexp.com/pm/ ],其中有一句话非常好: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某一项技能,而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这句话我实名引用过,不知道为啥很多人以为是我写的,经常有人发来贺电说,池哥你太牛逼,这种名人名言都能写出来,我这就去转产品经理,让正确的事持续发生。今天我要发文澄清一下,确实不是我写的,是名人邱岳写的。这篇文章,我推荐产品经理去读一下。
对于产品经理,他是这么说的:
「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就是产品经理的全部工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懂技术,就去学技术,需要懂交互,就去学交互,需要懂画图,就去学画图,需要懂公开演讲,就去学公开演讲,需要懂 XX,就去学 XX。团队中,谁都可以说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只有产品经理不行。
觉得冤枉、憋屈、不公平?抓紧时间,赶紧转行。
对于产品经理的作用,他是这么说的:
哥,你看,铺地砖的时候,地砖都是硬的,如果严丝合缝铺在一起,容易变型,崩裂。所以地砖之间,总需要一些柔性的东西做填充,成为缝隙,保证地板砖的完整。工程师是硬的,客户是硬的,设计是硬的,市场也是硬的,那谁来做柔性的中间层来保证整个链条完整性呢?产品经理!
我们陪笑,到处跪,哄着,顺着,不是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只是想让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拉到外面单看做人,好的产品经理,都不是软蛋!
关于加班,他是这么说的:
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一年二百来个工作日,其中有二百来天。基本都可以睡到醒再起床上班,晚上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天气好午休可以睡到半下午,上班上到一半心情不好随时也可以找地儿睡会儿,有什么私事打声招呼收拾东西就走。不扣钱不批评,没人找麻烦也没人给脸色。
那就意味着,在偶尔需要的时候,你得随时提起裤子,没日没夜,没歇没停,不吃不睡,拼命干活儿。
这就是江湖规矩。
二爷还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不仅爱听,还能吹拉弹唱。当然,除了吹,其他我没见识过,不知道水平如何。鉴于此,他还给我看过几张照片,告诉我,热爱音乐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我说,我也爱听歌。
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的产品经理,我邀请到「攻城狮之路」群里做一个产品分享你们支持不支持啊?我想群里的攻城狮一定是支持的。邱岳会给大家讲述自己的产品之路,包括产品经理的价值、套路、方法、问题、顺序、能力和工具等内容。
里面全是掏心掏肺的话,比如这句:
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从 look-like 的角度对产品提出大量的建议甚至想法,但产品经理要做的并不是一个又一个功能,这是冰上上的部分,冰山下的部分才是衡量一个产品经理的东西。
【文/池建强MacTalk(微信号:sagacity-mac)】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Kentzhu:产品经理的贪嗔痴 黎万强:亚文化是产品经理必修课
➤ 腾讯产品经理如何让产品变得“聪明”? 启示录:产品经理应该坚持还是妥协
在上周末GIF极客公园大会上,暴风影音的冯鑫说如果他组建一个摇滚乐队,他会选择唐岩、周鸿祎和王小川。你可能怀疑让周鸿祎和王小川坐在一张沙发上的可能性,但是乔布斯和盖茨也曾经号称老死不相往来,最后还不是一屁股坐在莫博士的红沙发上了。
王小川和李彦宏估计也会老死不相往来,也是在这次大会后的采访,被问到和李彦宏的区别。王小川脱口而出,第一我技术比他好,第二他比我命好。
网易有道的CEO周枫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搜狗做不起来主要是因为王小川技术不行。
同样参加了GIF大会的李彦宏如果听到了,心里可能想,显摆你们技术好是吧,你等着,我找了一个技术比你们好的。
于是周一百度搞个大新闻,宣布了微软全球副总裁陆奇的加盟。
走自己的路
陆奇确实是微软最有实权和业绩的副总裁之一。如果陆奇是李彦宏找来的,这就是走夜路吹口哨,自己给自己壮胆。
因为自己搞不定的问题,想指望 Qi 一个外来户过来帮他搞定……
当然,如果陆奇不是李彦宏找来的,那就更有意思了。难不成谁想要李彦宏要退居二线,不要200亿200亿的折腾了,拿着2亿美元的零花钱专心做百度风投?
最近GIF大会上,李彦宏竟然已经在说自己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各地旅行,除了参加贝爷的节目之外,主要是找人。
科技公司创始人退居二线让职业经理人上位没什么好下场,比如雅虎就是从一个CEO的失败走向另外一个失败的CEO。不过这两年在印度职业经理人的治理下,微软和Google运行得还不错。
也许是这些先例让百度觉得可以一试,定下了所有人向 Qi 汇报,Qi再向李彦宏汇报的古怪构架。
但是和百度内部的山头相比,微软和Google这些年上位的老印只能说是傻白甜。一辆自行车把陆奇从Raj和Nadella的微软送到了向海龙、朱光的百度,真是历史的进程啊!我担心最终很有可能是陆奇没有改变百度,百度却改变了陆奇。
何苦来百度呢?
陆奇离职之后,下家先后有四个版本的传言,Uber、滴滴、百度和腾讯。但是贵为北美科技公司职位最高的华裔,去BAT也一定要最高职位,要不行政级别对不上啊。
至于滴滴,最近程维说自己见了Google无人车、斯坦福AI实验室创始人李飞飞。真是言多必失,这样的CEO想来和陆奇的共同语言可能就比较少,还是要和Robin才能谈笑风生。
所以,陆奇的要求只能百度满足。和离职的众多微软高管和科学家一样,Qi选择了百度。这也算是路径依赖了。看好未来百度能集齐微软三位华裔全球副总裁,现在就差一个沈向阳了。
而最近几年从硅谷回来的华裔互联网公司高管好像真没几个,就算下定决心顶着雾霾回来了,也都不再有从前的 Buff 加成。如今陆奇从微软的实权人物到百度的总裁,只能说是平级调动。
这让我想到了微软的前中国区总裁唐骏,唐骏在微软的时候虽然和比尔盖茨之间隔着大中华区总裁,亚太区总裁,全球副总裁至少三个层级,跟陆奇是天壤之别,换到现在不过只是一个区域总经理的title。
但是他04年加盟如日中天的盛大,首富陈天桥为此开跑到北京为唐骏开了一个无比风光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公司的业务与管理全面交给唐骏。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国内互联网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G2,我们坚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走出了一条区别于硅谷的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道路。
好像走自己的路,就能让硅谷无路可走。
毛主席说,别了司徒雷登。所以陆奇之后,恐怕再也没有陆奇了。
走硅谷的路
不过你要说硅谷的 Buff 完全消失了,也不准确。昨天Pingwest的张信宇同学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稿子,《人工智能明星科学家李飞飞在北京的一天》(强烈推荐,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李飞飞是斯坦福AI实验室终身教授(不是创始人)、Google云首席科学家(不是Google无人车)、 ImageNet项目创办人。这次大会她准备了80多页的PPT,讲得严重超时。
李飞飞以及她的PPT实在是太学术,不能被封为人工智能女王,不能刷爆你的朋友圈,语录不能被收入明年罗辑思维的跨年演讲。
虽然大部分人并没有搞清楚她到底在讲什么,但是听说AI是风口,所以会后就围了上去合影,大概因为离李飞飞近一点就是离风口近一点。很多大佬听说李飞飞来了,一定也要公开或者私下里见上一面。
中国的互联网大佬,无论是多么苦大仇深,到了硅谷总会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成功的创业者非常希望能获得来自硅谷的首肯,所以挖到硅谷来的高管一定要大张旗鼓宣传,所以有硅谷的大咖来了一定要尽力安排一场座谈。
而失败的创业者,比如去年被极客公园带着去了硅谷的张涛和周航,一个被美团踢出了局,一个被滴滴彻底击败,去硅谷之后参观SpaceX和Google,也是神采奕奕。硅谷俨然可以疗伤。
所以去硅谷谓之朝圣,硅谷来客谓之神人。
按说我们四个自信了,怎么再硅谷面前不应该还是这么怂啊!
又要搬出那句老生常谈,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硅谷本质上不是几家市值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群嬉皮士的文化。
乔布斯和盖茨、Larry Ellison 到后来的 Paypal Mafia和Jack Dorsey,是一脉相承的。五十年前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弄个小盒子偷电话费乐得不行,今天 Space X 的可回收火箭发射失败了又成功,一群人流泪,激动地不要不要。
有了这种文化,硅谷的传奇就很难消失。乔布斯不死,盖茨不退休,你们就要一直看着他们闪耀。除非,后面一代越来越像他们,继承了他们的嬉皮士文化。马尔克斯说,“一个男人最初衰老之时,就是他和父亲相似之日”。
但是在中关村,创业的历史也不短了,但是创业者只想传承成功学,并不想学到什么文化。听到马云说什么能成功,听到雷军说怎么成功,手舞足蹈。
成功学是靠不住的,创业大街如今已经彻底失败,冷冷清清的街道和纷纷倒闭的咖啡馆,投资人早已经不看项目了,被财务自由梦想忽悠来的泡沫一代老老实实回去大公司上班了。
2016年中概股的IPO已经是在靠十年老兵美图挽回颜面了,2017年的颜面,大概要靠另外一个老兵搜狗挽回。
过了今年这个年,面对资本寒冬和流量黑洞,到底什么能支持创业者继续创业下去?
我觉得不妨把目光放回到老一辈创业家身上,其实把最近几年泡沫时期张牙舞爪的创业小鲜肉们放在一边,老一辈很像他们在硅谷的前辈。
这次GIF大会上就看到了雷军,好久不见的雷军。小米的轨迹和互联网泡沫的轨迹几乎是同步的。雷军2014年前后的时候也是一个兜售成功学的人,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影响了这一代创业者思考问题的方式。
但是当小米开始遭遇低谷的时候,那个熟悉的雷军回来了,就是那个被《硅谷之火》调动起来的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大一新生。雷军在大会上讲小米MIX不计成本诞生的经过,他脸上神采飞扬,完全看不到今年小米手机出货量倒退的阴影。
因此想在硅谷面前四个自信起来,总喊着向硅谷亮剑是没用的。除非走硅谷的老路,才能让硅谷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