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keso的关注,源于一张截图:
为什么一个个人主体的公众号可以改名?但在了解到keso是谁之后,便不再感觉惊讶。
4月8日,互联网圈子突然被一篇和互联网毫不相干的文章刷屏,《戒烟这件小事》作为公号“keso怎么看”(ID:kesoview)的第一篇文章,阅读量达到两万多。《戒烟》文中,蹦出一串互联网大佬的名字: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欢聚时代(YY)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学凌、互联网评论家池建强、丁香园CTO冯大辉,马化腾也在他朋友圈留言自己戒烟“一个月了”。
但是,keso是谁?这个名字似乎成了暴露年龄的一道测试题。
互联网远古洪荒时代的大神
在知乎上,“keso(洪波)是谁?”的问题下面,keso自己的回答是这样的:
一个在互联网上写字的。1996年开始上网。1997年做了第一个网站(http://softmag.com),是杂志的网络版,该网站建在纽约世贸中心楼顶的机房中,随着911的烟尘而永远消失。1998年做中国下载(http://download.com.cn),2003年公司转型后网站关闭。2001年起在Donews上写字,2003年开始写个人博客“对牛乱弹琴”(http://blog.donews.com/keso)。目前为一些公司提供咨询顾问服务。
尽管极其谦虚,但这一百个字的自我介绍还是透露出keso对互联网的热爱,似乎触网之前的人生都一笔勾销了。借助网络钩沉,keso触网前几年的人生大致如下:
Keso,真名洪波,2002年之后才以keso为人所知。他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喜爱诗歌;毕业后,到八一制片厂做纪录片编导,去过墨脱,也去过南沙,在军事化管制的八一制片厂,他却长发披肩;后来由于纪录片不景气,开始为总政歌星拍MV,包括彭丽媛;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合并了八一制片厂之后,不久辞职。
而互联网打开了keso人生新的一页。他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DoNews上的个人博客,“对牛乱弹琴”从2003年一直更新到2011年,高峰时期,几乎每天都有一到两篇更新。在互联网尚未完全大众化的年代,keso对互联网的深入观察广受追捧。在徐静蕾现象级的博客出现之前,“对牛乱弹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大博客,所以keso也就有了“中国头号Bloger”的称号。Google第一次请中国传媒行业人士到美国总部参观,keso就被邀请了,不过是以博主的身份。
▲cos包租婆的照片成为keso在网络上的经典形象,但现实中他是一个很低调、和蔼的人
至于keso的影响力,一位已经入行多年的互联网从业者如此评价:“产品经理每天早上先看keso昨天写了啥,属于必修功课”。
当他们怀念keso的时候,他们在怀念什么?
keso的归来之所以在短短几天传遍互联网圈,背后无疑包含着多年积累下来的拥趸对这位昔日“精神统帅”(有赞创始人白鸦的评语)的怀念。他们怀念的是什么?
年轻的时候,keso是个诗人,“年轻本身就是首诗”,他如是说。甚至到2003年,keso开始在DoNews上耕耘“对牛乱弹琴”之后,他还在博客中贴上了许多自己的诗歌,比如:
履历
在某个偶然的时间
出生在某个没有选择的地方
然后长大
花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念了一些书
受过一些奖励或处分或什么都没有
老实说
我看不出你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对诗歌的热爱,或许是keso区别于早期互联网从业者的一个特质。由于对诗歌的热爱,keso比一般码农具备更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更好的审美眼光。而最重要的是,在keso精神成长的漫长青春期中,诗歌滋养了他内心的理想主义以及对个人自由的极度珍视。以上种种,奠定了keso在互联网评论界独树一帜的风格:文笔好,有洞察力,注重工具背后的普世价值。
“世界触手可及的感觉”,在二十年后keso对自己最初接触互联网的诗意评价中,我们依然能读出keso之所以为keso的缘故。官方对互联网的宣传是强调宏大历史命题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学术界和业界对互联网意义的认知是信息时代的来临,商人眼中,互联网中的每一个比特都能换算成人民币。只有keso,用极具个人主观色彩的语言,将互联网的开放本质和对封闭国度的意义揭示得淋漓尽致。
此外,更让keso备受尊重的,不仅是因为他文笔好、思考深刻,而且他是“不可能被收买的人”,马化腾都说:“keso每次都很cool,很中立,从不因为请吃饭而说好话。”在“对牛乱弹琴”博客中,keso“骂过”新浪微博、阿里淘宝、百度、联想等等,中国有名一点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悉数被骂。这与keso对金钱的态度有关,“钱很重要,相当重要,但它重要得过安心和快乐吗?”虽然并非视金钱如粪土,但对keso来说,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2006年,谷歌在中国的困境与本土搜索引擎百度的崛起双线并行,但故事进行到生死相搏阶段后,站队也蔓延到互联网评论圈。深爱Google的keso,当时在自己的博客中对百度的批评引发巨大的舆论争议,甚至连“汉奸”帽子都出现了。此时keso说出了那句几乎成为个人标签的话:少跟我提客观。在“对牛乱弹琴”的博客页面右侧,至今仍放着这句话:“少跟我提客观。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
keso曾提到自己之所以是Googlefan的原因:“我觉得国内企业现在道德底线放的太低,不作恶只是一个基本底线,就像人不杀人这是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连不杀人都做不到的时候,那不杀人显得非常可贵。现在国内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连不作恶都做不到,我尊敬Google是因为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他们很多做法让我非常失望没有办法。”
在新榜的采访中,keso依然表示“我手写我口”,“表达是生理需要,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位置比较低”。当被问及是否想过讨好读者的时候,keso回答说:“读者那么抽象,为什么要去讨好,与其讨好抽象的读者,不如讨好具体的姑娘。”
时隔五年,已经临近知天命之年的keso觉得自己依然年轻。戒烟800天之后,现在的keso开始健身,并且表示最近可能要结婚了。不过作为读者,我们希望的是,复出的keso续写曾经的传奇,重新树立起互联网评论界这面旗帜。
新榜专访:表达是生理需要
新榜:您的头像有什么含义?
keso:没什么含义,当年所有的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按有关部门的要求,一夜之间全都在logo上加上了「测试版」,我就把头像也加上了「测试版」。
新榜:您当年关注了上千个博客,每天光看订阅就要花上几个小时,是真的吗?现在您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keso:是的。关注很多,但不是每篇都认真看完,会快速浏览,筛选出值得读的内容。现在有几个信息获取渠道: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公众号订阅了几十个;纽约时报中文网客户端;百度新闻;好奇心日报;知乎日报。
新榜:有没有公号的内容是您每篇必看的?
keso:有啊,比如“小道消息”。
新榜:您公号现在多少粉丝了?您觉得要多久能赶上“小道消息”?
keso:没想赶上谁,我手写我口,就像有屎拉了才舒服。2万多点。
新榜:似乎对您来说,表达本身的愉悦远远比被认可带来的东西更加重要。
keso:认可不认可不是你能左右的,表达是生理需要,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位置比较低。
新榜:所以您写文章,从来也不会想讨好读者?无论这个读者可能是谁?
keso:读者那么抽象,为什么要去讨好,与其讨好抽象的读者,不如讨好具体的姑娘。
新榜:您提到,2011年停止写作是因为厌倦,觉得没东西可写了。那现在重新提笔,可否理解成有一些新鲜的事物让您兴奋起来?
keso:憋了几年,也会憋厌倦,不写其实也挺无聊的。其实也没什么特定的让我兴奋的东西,只是又想写了。
新榜:写了几篇下来,自我评价如何?
keso:还没完全找到状态。
新榜:在公众号上写和在博客上写,有什么区别吗?
keso:区别不大,微信公号自带传播环境,还可以赞赏,这点比博客好。微信公号的订阅/推动机制是内建的,不像博客那样需要借助第三方RSS阅读器。而且微信朋友圈也是一个自带的传播渠道。
新榜:你觉得微信能走向世界吗?
keso:中国的服务走向世界有难度,要克服更多困难。但微信还是有希望的。
新榜:从产品角度而言,你觉得微信哪里最需要改进?为什么?
keso:我觉得关键不是微信有多少地方还需要改进,而是微信怎样真正让用户放下手机,走到室外。张小龙说,一个优秀的产品,应该是让用户尽快得到答案,尽快离开。可实际上微信正在吞噬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
新榜:但现在评价一个互联网产品很重要的指标是用户使用时长,这和张的逻辑是相悖的吗?
keso:这是产品经理和CEO之间的理念差别,当然这两者并不是决然对立的,但关注产品本身价值的人,会降低商业部分的权重。这是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平衡的问题。
新榜:从2011年到现在,五年间,你觉得中国互联网有哪些变化是特别有意思的,或者是值得关注的?
keso:就是微信的诞生,和小米手机的诞生,这两者共同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移动时代,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声誉。O2O和打车服务也部分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就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无法与微信、小米相提并论。
新榜:您有提到,目前会做一些投资方面的工作,您看好什么样的投资项目?
keso:很小很小,一点点。看好消费升级和企业服务两个大方向。
Keso经典语录:
中国其实是一个挺善于书写的国度,只不过书写被权力和权力认可的精英把持得太久了,以至于书写本身,成为一种待遇。
我一直相信,自由是惟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其它,不过是浮云。同时我也很清楚,自由是一件稀缺的东西,所以它昂贵。
无信仰,所以无追求,无欲望,所以无诱惑。钱很重要,相当重要,但它重要得过安心和快乐吗?或者换种说法,你想拿钱来买什么呢?更大的水泥盒子,还是更高级的铁皮包肉?
我厌恶过分复杂的界面,也厌恶过分复杂的生活。所以,简化它。
今天的小孩可能只有三个地方可以了解狼:童话书,动物园,以及中国企业内部。
我看得到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发展,但我20年前所感受到的世界触手可及的那种奇妙感觉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弱,中国互联网发展得越来越像个繁华的孤岛。
【文/张恒 王国静 新榜(微信号:newrankcn)】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2016年4月8日,我在微信公众号“keso怎么看”发布了第一篇文章《戒烟这件小事》,到今天正好满一年。今天我想来谈谈作为内容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以下提到的公众号,如无特别说明,仅指订阅号,不包括服务号、企业号和小程序等)。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公开自己公众号的后台数据,他们把这个当成顶级商业机密,予以严防死守。不过在我看来,这些数据本来就该是公开的,我对业内虚报数字的浮夸风简直烦透了,这真是一种特别糟糕的民族传统。有人的数据本来就是花钱刷出来的,一晒就有可能露出马脚。也有人是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晒后台数据,好像不公开数据别人就不知道你的访问量有多低。
在过去这一年中,我在我的公众号上总共发布了82篇文章,实在算不上一个勤奋的写作者。这些文章的总访问量是242万次,平均每篇文章的访问量为29,000次,去除重复访问及来自微信外部的访问(如通过浏览器打开文章以及通过搜狗搜索结果产生的访问),每篇文章在微信内部的平均访问量约为19,000次,至今还没写出过一篇10万+的爆款,最接近10万的一篇是《支付宝不折腾能死?》。到目前为止,“keso怎么看”的总订阅人数是72,841。
“keso怎么看”阅读来源分析
以上就是这一年的成绩单,不出彩,但足够令人满意,尤其对一个决定开始写公众号时全无预期的人来说,是个足够大的激励。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动手做公众号,还来得及吗?对这种问题,我的回答只能是——来不及了。如果你想要表达自己,想要记录思考,那就根本不存在是否来得及这样的问题,因为这就像是在问,现在吃饭是不是来得及,现在喘气是不是来得及。而且,微信公众平台是你眼下能够找到的最好的表达和记录的工具,没有之一。如果你只是眼红那些通过公众号赚到钱的人,坦白说,当你在考虑是不是机会,来不来得及的时候,机会已经不在了。我希望你能记住,任何“红利”都不属于一直追着它跑的人。
我曾经说过,微信最天才的两个创造,一个叫朋友圈,它让微信从通信切入社交;一个是公众号,它让微信从工具变身平台。微信在通信和社交的私密逻辑之上,通过微信群,融合了社区的半开放逻辑,又通过公众平台,融合了媒体的开放逻辑。把私密、半开放和开放三种逻辑无缝地捏合在一起,让微信超越了所有单一逻辑的产品,站上了更高的维度。而公众平台就是那个维度突破的引爆点。
我还说过,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内容平台的价值,抵得上微信公众平台的十分之一。不分类、不排序、不推荐、不运营的内容平台,在中国这样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使是博客这样的去中心化的内容工具,到了新浪手里,也被玩出三六九等,连热门榜都可以“运营”。
张小龙曾说:“我们是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建造一个自己的宫殿。森林是一个环境,让所有的生物或者动植物能够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但它们不是我们培育出来的。”
其实他说的,就是一个活的自然,一个真正的生态。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完全符合凯文·凯利“失控”理念的生命体,你创造了它,却不掌控它的发育和走向。作为一名公众号的写作者,哪怕是一株草,一只蝴蝶,你都是整个森林生态的一部分,或多或少地参与塑造了森林生态的样貌。
我很庆幸一年前自己决定结束观望,加入进来,成为公众号生态的一部分,要不然,作为这美妙世界的一个无所事事的旁观者,过去这一年的所有奇妙体验,恐怕全都不会有。公众平台当然不是一个完美的生态,但只有亲自参与其中,你才能感受到这个生态在赋权、赋能给每个写作者时的那种用心,那种平和和非功利。
在内容如此火热的当下,各内容平台都在使劲挥舞着钞票,抛出各种媚眼,拼命招徕所谓的“头部”内容。对很多作者来说,这就是天降“红利”,砸中了脑门。有些内容平台甚至不需要作者亲自动手,只要给他们一个授权,会有专人帮助你把公众号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其他平台,你只管数钱就好。这些内容平台根本无意建造一个森林,他们只想把别的森林里最高大的那些树,移植到自己的苗圃里。这就是这些平台我一个都看不上的原因,不管他们甩出多少个亿去扶持所谓的内容,看上去都是一副投机分子的嘴脸。
那些一处水源供全球,同一篇文章复制到多个平台的做法,让文章有机会触达更多读者,还能挣钱,这没什么问题,只是我不喜欢。
这不是一曲唱给公众平台的赞歌,这是一个写了一年公众号的写作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