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我先见个故事,若干年前,正值黄仁宇的“大历史学”大热,我和旺才隔周要去一次北京,参加关天茶舍一帮人张罗的公民半月谈,那次请来的是秦晖老师,会后有小餐馆的聚餐,我觍着脸拿着小板凳坐到秦老师边上,忍不住问了一句,秦老师,您对黄仁宇的大历史怎么看?秦老师低头沉默了半天,回答了两个字:通俗。
文/曹轶宁 一宁评论(微信号:yiningclub)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文化界的于丹有人不停的批,而财经界的吴晓波就一直被捧为大师,少有杯葛呢?
直到有一天,去机场,在高速公路旁的大幅广告栏里,隔着浓厚的雾霾,看到了吴晓波老师的可爱大头像,那是一个楼盘的广告。一下子恍然大悟!
“聚焦XXX,对话吴晓波,2015如何破解财富焦虑,专题演讲”,旁边还有一行红字“11月14日公开发售”。
是不是能看出一些门道来?
我试着来回答一下文章开头的提问:
1、 吴晓波的受众人群集中在江浙沪这些中产阶级和企业家群体,而于丹的麻烦在于,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其主要传播是在文人荟萃的北方为肇始,别说于丹没什么本事,就算有什么本事,文人自古相轻,也很容易被人攻击;但是徐晓波的粉丝多半是生意人,商人自古轻别离,对他们而言,和气生财,万物万事皆为利益,即便有啥破绽,也没兴趣指出。
2、吴晓波及其文章的受捧,是弱智时代,商人群体和伪中产阶级群众媾和的产物。吴晓波的铁粉们,将在淘宝上选购产品的法术,转移到对社会理论的选择上,那就是看已购人数,和好评数来确定他们是否要下单。
3、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吴晓波之流的滥潸,与于丹的国学热相比,其危害更甚。于丹只是在重复历史,虽然失之浅薄,但吴晓波贩卖的伪经济学,则是让读者们放弃独立思考为代价的。吴晓波也乐得在每个社会热点上发声,用其左右摇摆、不倒翁式的诗话语句丢出一个个伪经济学论点,貌似中肯,十足无用。
这段时间,我认真的翻了翻吴晓波频道的公众账号,吴晓波频道基本上每天更新,但是基本上他的原创不多,也容易看得出来,内容团队的自怜与良苦用心,但凡是吴晓波的文章,则一定加有“吴晓波”作为前缀,由此,我摘录最新的几篇题目,分别是《如果你确定要嫁给一个企业家》、《姚老师给我们上课了》、《预见2016》、《邓小平是如何打好“转型牌”的》。。。
基本上看不出什么深邃的思考和有经济学价值的东西,除了,吴晓波诗意的文字,还有他可爱的表情。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百度怎么介绍吴大师: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代表作品 《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
很庆幸,没有把《吴敬琏传》放进去,因为这本书被吴敬琏的前助理柳红怒斥为羞耻,并一直起诉吴晓波抄袭了她《吴敬琏》一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自行解读,自行判断。
不客气的讲,吴晓波的文章就是一碗碗加了足够分量鸡精的心灵鸡汤,而吴晓波的书就是一本本剪刀加浆糊的杂烩作品。
我在这里就还要特别拎出吴晓波的一篇文章《跟王林合影是多糗的事》(这篇基本上是我对他反感的开始),该文拉拉杂杂给他的精英人士朋友们写了一堆辩护词,总结下来,吴晓波就是想说一句话:跟王林合影的人不该被嘲笑。文章里特别写到:一个国家的智力底线,是社会的宽容能力和理性判断力。这一句话非常学术化,也很拗口,简单点来说,就是:(你们)要宽容啊,要理解啊,精英们(我们)虽然做错了什么,但那是他们的智力底线,你们一帮下里巴人就不要乱骂了。
其实写到这里,我已经可以做一个小结了,那就是吴晓波,作为当下弱智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层次高低与受欢迎程度的多寡,基本上就可以视为弱智社会的参考标准,当然,如果能加上郭敬明、韩寒、于丹等人,可以有更多的可信度。
所以,我们也不难分析,为什么低分却高票房的“烂俗”电影会层出不穷了。韩寒曾经有篇文章(或者是采访)嘲笑郭敬明的粉丝大多数是城乡结合部的出身。现在来看,其实我们整个中国的文化市场,都是城乡结合部综合体。
一部部烂片、口水剧,一本本心灵鸡汤读本、成功学录像带弥漫在我们周围。这当然首先要有赖于我们的教育,再其次也要归功于我们的生活压力。当然,类似吴晓波之流,乘着浑水摸鱼者,也是功不可没。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韩寒其实就是另外一个模式的郭敬明,吴晓波其实就是另外一个模式的于丹。
哲学家斯宾诺莎曾经有一句话,不要哭,不要笑,先要理解。是的,我当然能够理解吴晓波老师能够像郭敬明的《小时代》大卖多少个亿一样,将其书、公众号、文章一顿顿作为速肥食料塞给普通大众,我只是有一点点小疑问,一点点不甘心:
吴晓波,你做为弱智时代的异化符号到底还能红多久?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99公益日当中不少项目各显神通,借助多种渠道向大众传递自己的声音,而项目“为打工博物馆众筹”竟然获得了吴晓波频道的支持,吴晓波频道拥有百万粉丝,且众多粉丝还是付费用户。他们还得到了梁文道、汪涵等著名知识分子的支持,帮助“工友之家”达到了筹款目标。
今天小鹅邀请项目的公募支持方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的伙伴根据自身的观察、服务经验以及对工友之家负责人的访谈,梳理出他的思考和想对公益伙伴说的话:
| 通过与微信公众号的合作能很好的挖掘新捐赠人;
| 获得与外部的合作机会,很大程度上需要机构或项目有明确的品牌;
| 通过前期的了解找到合适的大V,并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才是建立合作的关键;
—
2017年99公益日,工友之家“为打工博物馆众筹”项目,上线腾讯公益进行筹款,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达到244000元的筹款目标。根据对实时的捐赠流水观察,发现绝大多数捐赠来源于陌生捐赠人。
潜在捐赠人一直是各个机构绞尽脑汁想去挖掘的部分,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意:
一是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筹款产品的设计与耗时,跟品牌传播专业人才的缺乏相矛盾;
二是不知道向何处使劲,经常义卖品收集了一大堆,但是做活动义卖的金额还不够一天的人力支出;
三是既有的社群还未找到合理的维护方式,无暇去顾及如何挖掘新的捐赠人。
但是在这次众筹中,工友之家的项目却以很“轻松”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潜在捐赠人进行支持,那就是——
借助微信公众号(大V号)的力量
通过后台捐赠记录的分析,在大量潜在捐赠人选择“推荐捐赠金额”(系统默认推荐金额20元)进行支持的阶段,正是“吴晓波频道”公众号帮“为打工博物馆众筹”做出推送的时间点。
当日“吴晓波频道”将工友之家的筹款项目放到了公众号底部的“自定义菜单”中,在第四条图文推送的是《我的诗篇》导演秦晓宇的文章《让我们留住这唯一的打工博物馆》,并在文章内嵌入了筹款链接,阅读量18722。
以浏览人次为基础,如果按照10%的捐赠转化率,即有接近2000人次将会产生捐赠,按照每人20左右的捐赠量,基本此次大V号的推动可以产生40000左右的捐赠量(当然实际捐赠量远远高于以上的数据推算)。
除却“吴晓波频道”的推送外,“我的诗篇”“南都观察”等10万以上粉丝量的公众号也进行了先后推送。但是在这里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大V号粉丝量巨大,可是如何与这些公众号进行联系,并让他们与自己的项目产生合作呢?
这其实又回到了机构与项目本身的范畴。
工友之家与工友之家的项目
其实在本次筹款之前,工友之家也进行过多次众筹。在与打工博物馆负责人许多的聊天中,许多说道:之前他个人也发起过多次筹款,在前期的众筹中确实也面临了像筹款量不理想,传播难以打开等问题。
但是凭借工友之家项目的有序开展,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进行捐赠,捐赠人的领域主要为知识分子,高校学生,工友等。在这里便有必要介绍一下工友之家以及工友之家在这10多年所开展的项目。
工友之家正式成立于2002年,主要致力于服务新工人群体,让工友之家成为打工兄弟姐妹们在城市的一个家,一个社会互助支持网络。
工友之家第一个项目为新工人艺术团,艺术团的成员全部来源于城市工友,并服务于工友。以新工人艺术团为基础,2014年成立了“大地民谣”,组建乐队在全国各地进行巡演,以歌曲的形式唱出了城市打工者的心声。
之后又先后发起了社区工人活动中心,同心实验学校,同心互惠商店,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工人大学,同心女工合作社,同心农园,同心公社营地等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深深切合城市工友的需求,在深耕中让每一位工友都融入其中。贴切的项目在服务城市工友的同时,还不断激发着城市工友们。
自组织能力
在以上项目的基础上,工友们先后自发成立了“文学小组”“戏剧小组”等团体,在有序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经历以文字,戏剧,民谣等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工友们也逐渐成为以上项目的共同建设者与创造者。
发挥服务社群的自组织能力是各个社会组织的一个大的目标,但也是一个大的难点,因为这需要营造出一种属于服务群体的文化,更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在工友自组织下的“文学小组”中,三年里写下了大量作品,并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反响,出现了范雨素,苑长武金红阳等众多“文学好手”;每年由工友们编排的打工春晚,崔永元都作为主持人亲临现场进行主持;新工人艺术团新专辑《红五月》在2017年发行,并在全国各地开办演唱会……
在广大工友的努力营造下,将皮村烙上了打工者文化的痕迹,众多高校志愿者,文化学者等皆来拜访并成为服务者。2016年上映的影片《我的诗篇》拍摄时,剧组亲临皮村进行取材,将皮村的打工者文化融入到了影片中,通过荧屏向全国的观众展示了打工者的文化。
之后吴晓波团队也到了皮村进行了拜访,这便牵出了开头“吴晓波频道”与工友之家合作的例子。在之后的“为打工博物馆众筹”项目的筹款中,崔永元,梁文道,汪涵,李昌平等各界人士皆为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进行发声,推动了项目顺利达成目标。
到底该如何获取与大V公众号的合作呢?
可通过“新榜”(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即可),寻找到本城市或与开展项目相关的大V号,“新榜”会对本城市或者某一领域的公众号,根据浏览量与活跃度,做出“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的排名。公众号的联系方式,在每个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中皆可收集到,即可主动联系起来了。
大部分流量大的公众号一般都是商业运作,大部分都是会收费的,除非公益机构的项目结合了大的热点或者能够为该公众号带去内容上的价值,否则很难获得其免费的推送支持。
选择与大V号进行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前期要对该公众号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观察其往常文章的内容,浏览量与精选留言的质量来判断,是否与该公众号进行进一步合作。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点便是在与公众号合作的时候,一定要签定好相关协议,防止最后出现其他意外情况。
公益机构需要更明晰的是,如何借助第一次合作来绑定住组织与大V号之间联系。通过第一次合作,尽可能的多与该公众号的运营团队保持联系,通过频繁的联系让其深入的了解组织所做的事情以及切中的精准社会问题,但在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沟通的时间段,避免大量的文字复述与同质性图片“轰炸”对方微信,注意语言的技巧等。
筹款误区
随着互联网筹款的普及,各个机构的“熟人圈”也在慢慢的“收割殆尽”,于是筹款便慢慢演变为大多数公益机构比较“愁款”的现实,同时也陷入了将社群筹款工具化的误区。
比如面对一个新的“朋友”,众多机构伙伴往往更急于思考如何将其迅速转化为捐赠人,而淡化如何将其融入到自身“项目文化”的思考,这种情况在机构自身发起一个筹款项目的时候体现最为明显。在需要筹款的推动下,以筹款为导向的联结中,往往会让伙伴们感受成,自身只是用来服务机构业绩的棋子与工具。工友之家的项目与积累出的打工者文化,或许应当成为各个公益伙伴的一个思考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