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互联网专车大战,也许大局已定。
是的,剽悍的“本土狼”滴滴市场份额是美国巨头Uber中国的5倍以上!论融资能力、论执行力、论政府关系,滴滴都领先对手,且不说,还有传说中的“外资互联网之中国魔咒”。
文/王冠雄 (微信号:wang-guanxiong)
一句话,Uber在中国市场败局已现,互联网专车的市场份额已定。而粗放的圈地期之后,下一个战场将是精耕细作。不信?本期深受读者欢迎的《互联网PK列传》专栏就来简单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后查看全部系列文章。(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血战之后大局已定】
现在中国互联网的风气很不好,都在猛做PR猛吹牛。吹牛谁不会啊,最后还是不看广告看疗效。看互联网很简单,那就是看–数–据!
昨天(11月24日),第三方研究机构易观智库发布了《2015年第3季度中国专车服务市场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第3季度,滴滴出行、Uber和神州专车分别以83.2%、16.2%和13.4%的比例占据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前三名。滴滴的市场份额是Uber的5倍以上,也是Uber、神州等所有对手总和的几倍。
而在覆盖城市方面,滴滴也完爆对手。截至2015年10月31日,滴滴出行以199个城市位列专车服务城市覆盖数首名;易到用车覆盖了98个城市;神州专车覆盖了66个城市。至于Uber只有20个,仅相当滴滴的十分之一。
在互联网行业,有一个显著的“721”法则,即老大吃肉,占据70%左右份额。老二喝汤,占据20%左右份额,其他人加起来吃残渣,占10%左右份额。最后的领先者,将成为大赢家攫取大部分的超额利润。
这一残酷法则,在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主要领域均已验证。即便这两年大火的本地生活服务O2O、在线旅行OTA,都已经上演了合并浪潮,“721”的垄断法则初现。
回到互联网专车这个大赛道,行业有着万亿级别的规模,需求真实存在、用户痛点满满。难怪这几年一大堆风险资金和创业者疯狂涌入,在残酷的淘汰赛之后市场格局已经清晰。
西方商业理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谚语:Numbers never lie.意思是数据不会撒谎。枯燥的数据里面往往简单直白地展示了趋势,胜于一切诡辩。
【中国魔咒让Uber也栽了】
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外资互联网之中国魔咒”。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互联网增长速度最快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任何世界巨头都必须争夺的市场。然而,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界互联网巨头们却无一例外地水土不服。
不信?从门户的Yahoo、电商的Amazon、eBay、社交的Twitter、Facebook,这些横扫全球的互联网老大们,要么不得其门而入,要么进来的也兵败中国。别说老二,连老三老四也捞不着。即便Google当年在中国的全盛时期,市场份额也始终落后于本土老大百度。
为什么会有魔咒?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外资互联网巨头其实还没有真正理解中国用户,也没有站在中国用户的角度审视中国互联网市场。纵观国外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的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没有在中国形成完整的生态!在国内市场而言甚至不能称之为巨头公司,因此且这些国外互联网巨头屡屡败给国内互联网公司,比如亚马逊、eBay在中国探索多年,仍然敌不过天猫,淘宝和京东等电商;5年前谷歌在离开中国市场前市场份额已远远被百度甩开距离。
现在,这个魔咒在Uber身上也得到验证了。其实Uber是不服输的。据报道:今年6月,该公司称今年将向中国投入1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将用于补贴——为吸引司机和乘客而给的折扣以及奖励——该公司扩展到60个国家时都成功地使用了这一战略。
而根据投资人的消息,Uber中国前三个季度烧掉了9亿美元!这是其公司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但是从市场份额看并没有收到成效,也许Uber近期还将继续烧下去。
但是,滴滴的烧钱效率是Uber的四倍!在对手比你体量更大、决心更狠、钱更多、烧钱效率更高、执行更强悍的情况下,烧钱能烧出一个未来么?
【下一个拼什么?】
市场份额已经定了,下一个战场拼什么?答案是精耕细作。
当互联网专车行业经过圈地期的粗放式增长过后,需要精细运作来深入发展。这里面又可以拆解为:运营效率、用户体验、安全保障等等,都是从入口级产品走向生态。
现在,滴滴结束战争之后正在迅速做大生态。譬如,正在用大数据提高运营效率,正在精耕细作用户体验,正在推出司机乘客保险,甚至还推出了滴滴车站!
上个月(10月14日),滴滴出行表示,首批“滴滴车站”已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上线,未来将推广到全国其他城市。同时滴滴车站已经接入腾讯、百度、高德地图,对地理位置进行标注。
其实, “互联网+城市交通”中用户体验最差的环节在于乘客和司机的线下对接。在此之前,滴滴出行曾经推出过虚拟车站(推荐上车点)。而实体车站则可以帮助乘客在对周边环境不熟悉时更方便地与司机沟通上车地点,实现快速上下车,提升用户体验。易观智库分析认为,实体车站的落地、监督机制的强化,代表着中国专车服务商已开始具有针对性地对用户体验进行纵向深化。
滴滴出行不但有线上,也有线下了。这也反应了一个深刻的规律:“互联网+“是融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取代效应。即线上的虚拟流量与线下的真实供应链深度整合,这也是我在年度培训课“重创新”中主张的“O2O其实是O&O”,不做重根本没戏。
现在,经过了一年的发展与扩张,滴滴出行旗下专车服务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体量,并从最初的单一领域扩张成为完整城市交通O2O生态平台。目前滴滴出行除了在互联网出租车、专车领域继续深度挖掘以外,在拼车、代驾、大巴等领域亦开始发力。而滴滴车站的部署在未来也能够继续服务于滴滴出行旗下其它产品线,并通过对附近商圈及线下服务资源的整合,打造以出行为入口辐射全行业O2O的用户资源变现模式。
2015,是中国互联网不折不扣的生态年。可堪与2011年“开放年”相媲美。我认为,生态有三个层次,纵向的是垂直生态链,横向的是异业生态圈,终极的是“生态链+生态圈”的复杂生态系统。藉此,企业完成了从点延伸到线、面和体的伟大进化。
现在,滴滴在一步一步地进化。而Uber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