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在华为以“重塑IT,创新金融”为主题的第三届全球金融峰会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看到华为高调举办的金融峰会,以及谈到“进军金融行业”,于是就有人提问称:“华为要如何布局金融业务?像平安那样做一个金融战车?”
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读,华为并非是进入金融行业并开始提供金融服务,而是以自己的开放架构解决方案进军金融领域,为金融客户提供IT解决之道。
但为何会有这样的误读,这才是最值得解读之处。
寰寰姐认为,误读的背后其实有两大根本原因。其一是,当下互联网金融太热了,BAT等互联网企业都在进入并提供金融服务,所以,有人理解成华为也要进入,也算正常,但这正说明科技与金融结合之紧。
其二,BAT等互联网三巨头也好,其它科技公司也好,互联网金融虽然本质仍是金融,但来自科技行业对传统金融企业的冲击已经成了常态。在这样的大势之下,金融企业必须要转型,必须以更科技的力量“武装”自己,“对抗”互联网的冲击。
当然,所说的“对抗”仍有调侃之意,本质上是金融行业面向新互联时代的转型,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到位的服务。
而这一点,也正是华为举办这次金融峰会的根本目标,帮助传统金融企业重塑IT,实现转型。
金融行业正面临四大变化
2015年的金融行业,“转型”和“创新”成为关键词,金融行业从商业模式到渠道、产品和服务经历着快速变革。
在前两届成功举办的影响力之下,所以华为今年聚焦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仅这一议题就吸引了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亚洲银行家、华夏银行、星展银行、德勤、Infosys等900多位海内外金融客户及行业专家出席本次峰会,共同探讨如何从平台转型、产品创新、服务交付等层面系统化推进银行信息化建设,重塑IT核心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
很明显,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已经势在必行,如亚洲银行家创始人兼主席Emmanuel Daniel在开场主题演讲中表示:“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普惠金融将成为改变金融服务业的三大趋势。”
但如何应对三大趋势?华为企业BG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总裁何达炳谈到了他对金融业未来变化的思考,其中四个方面的变化最值得重视:
第一, 客户结构。几乎所有传统产业坚持二八原则,20%高端客户贡献80%的利润,现在如何向这其余的80%客户寻求收入和利润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身和挑战。
第二,盈利模式。到今天为止,中国银行业有80%的业务来自于息差,但近几年息差收入远不如前,甚至很难增长。而像花旗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已占到80%。
第三,服务渠道。目前电子银行承载了70%-80%金融交易,金融业的服务渠道建设和扩张也以物理网点转向了以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媒体等电子渠道建设。
第四,市场环境。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如7-11的Seven-Bank、前海微众)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巴塞尔III的推出对监管要求更严,这种局面下对传统金融机构的考验更大。
在变化面前,其实已经有银行开始了信息系统方面的变革,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金磐石谈到了建行面向未来业务进行基础架构转型:“现阶段银行基础架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核心业务系统依然依赖大型机系统,IT成本居高不下、自主可控能力有限。随着业务持续发展,多中心建设,集中式架构问题显现,建设银行新一代基础设施架构通过自主设计,基于SOA(Service of Architecture)、云计算理念分层设计,以服务目录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并统一管理。”
金磐石关于建设银行的基础架构思考得到了在场人士的认可,尤其是对云计算——金融云的运用。
金融云、大数据、安全管控的价值
在第三届全球金融峰会期间,德勤与华为联合发布了银行业洞察白皮书。德勤认为,目前银行应实施数字化战略,并辅以有力的支撑体系及IT能力建设。
根据德勤的分析研究来看,通过云架构转型,银行不仅能提高分析效率、降低运营和创新成本,还增强了数据储备能力和灾备能力;通过大数据策略,能分析海量客户数据,迅速理解客户的实时需求,并有能力针对此需求做出行动;从多渠道发展至全渠道,最终实现一致客户体验、无缝客户历程、全面渠道选择。
事实上,这一调研结果与来自IDC对于金融行业的分析异曲同工。根据IDC对全球金融机构CIO们的调查,从13年到15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化三类技术始终是CIO们考虑最多的。
金融云本身就具有节约成本、业务连续性、业务灵敏性等特性,可以想见,云将在金融行业不断壮大,未来5年将会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IDC对亚太15家本土银行的数据调查,该地区技术领先的银行大多数已经部署私有云,他们所获取的巨大利益驱使其迈向公有云的部署。在不久的未来,混合云将是银行的一种标准环境。通过部署云计算,银行将使以产品为中心的交易式IT向着以客户为中心的交互式IT转变
除了金融云之外,大数据也是金融行业正在面临的另一个新挑战,因为金融行业的业务与传统行业有很大差异。举例来说,全国人口库有14亿条记录,但只在生老病死的时才会涉及到数据库记录更新,而在银行业每天交易量达千万笔级别,峰值会达到每天近亿笔,而随着银行在互联网端的发力,交易并发甚至到每分钟上百万比,面对要求如此苛刻的金融业务,普通IT技术直接移植到银行业将很难满足要求。
金融业务量如此之大,但数据库的更新却是另外的样本。这里面的差异如何解决?换言之,金融与科技如何更有效地结合?
在这方面,华为企业BG中国区金融系统部部长来利顺也举了个例子,形象地说明问题。“国内有一家银行,跟一家通讯公司在合作,合资成一家公司。具体合作什么呢?双方进行通信的话费记录数据和银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现有一个号,过去十年每个月都非常准时交费。那么,这个用户就是信用度非常高的用户,不像那种半年就消号了的用户。”
把信用客户找出来后,就可以定向对这些客户提供一些金融理财等业务,这正是银行盘活大数据的方式之一。
在大数据的应用之外,对于金融业来说,随着互联网金融以及交易增加,安全管控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越是互联网金融,越需要安全管控。
那么,当金融业面临业务层面的新变革之时,无论是金融云、大数据还是安全管控,必然更重构现有ICT技术,集中式封闭IT架构已难适应业务快速发展,提升IT架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才能更符合金融行业严苛的技术要求。
重塑IT,让金融行业能够应对BAT挑战
所以,根本来看,对现有IT业务的重塑已成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换言之,也是应对BAT竞争的需要。
但与BAT不同,传统金融行业都已经有过去的IT系统,不可能推倒重来。所以升级加重塑,也是传统金融企业的挑战。
华为的目标正是如此,帮助传统金融机构现有IT架构,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以及金融服务渠道三个方面进行重塑:
首先,从计算层面进行重塑,华为提供开放、高效的的基础设施,包括高性能的IT开放平台、云平台、分布式架构三块;其次,重塑数据,华为将为银行构建智慧的大数据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创新技术,实现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的客户洞察、精准营销等等,唤醒沉睡多年的“大数据”,实现更加精准的经营与决策。第三,从服务层面进行重塑,将移动、视频通信等创新技术与金融渠道服务相结合,提升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满足最终用户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
可以看到,华为为金融云解决方案是开放、全面、安全、可落地的基础架构云,而且作为国内OpenStack开源社区唯一金牌会员,基于OpenStack开放架构,华为金融云解决方案构建了丰富的应用生态系统,与业界主流的金融行业ISV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应用系统云化改造、服务目录应用一键式部署等方式打造全业务覆盖的云化方案,化云为雨。
在这次全球金融峰会上,与华为携手11家企业共建金融开放生态圈,包括埃森哲(中国)、德勤、Infosys Technologies Company Limited、神州数码等。这其中有华为这样的ICT基础方案提供商,还有咨询公司、应用厂商和集成商,涵盖了为金融客户服务的全链条。
如何达炳在采访中所称,“金融开放平台生态圈是华为践行BDII(Business-DrivenICT Infrastructure)行动纲领的实践,大家齐心合力才能形成业务驱动的金融行业ICT基础架构创新。”
除了在云、大数据方面可以帮助金融企业转型之外,华为的开放架构还能很多特色,如可实现自助服务,“一键式”安全,使得业务上线时间由原来的1~2月减少到3天以内;统一纳管,分层分级运维,不同视图降低云平台运维难度,支持对异构平台的统一管理,帮助金融机构顺利的将原有业务系统平滑的纳入到云平台。
可以重塑IT的金融解决方案,让华为的金融客户已经走出国门,如西班牙证券交易所高效交付股票交易系统就是华为的方案,而华为云平台也早已助力中信信托转型互联网金融、汇港资讯高效证券交易数据发布云平台。此外,华为桌面云也为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了云解决之道。
华为企业业务BG被认为是华为下一个十年的核心业务,在金融行业的突破对整个华为而言,都有重要意义。而从这次金融峰会来看,华为在为金融行业重塑IT方面更有了新的技术演进。
当前,互联网金融大热之下,BAT的冲击越来越猛烈。阿里巴巴旗下的浙江网商银行已于6月25日上线,并取名为“MYbank”。小米银行据说也在加紧布局,360也以“安全”为主打牌推出了金融独立品牌“你财富”。
对金融行业来说,转型已经不可避免,但应该如何重塑自己的IT系统,这的确需要思考。
=================
读者可以在百度百家、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ZAKER、新浪博客、新浪微博等各大专栏查看李瀛寰的文章更新。
“李瀛寰”(ID:yinghuanlee),是覆盖超过1000w人的Wemedia联盟成员之一,2013年十佳自媒体、2014年年度最有影响力自媒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