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行业做得久了,阙值升高,越难对一款互联网产品产生兴趣,最近对一款做专家咨询的产品产生了兴趣,毫不掩饰地说,它甚至让我着迷。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文章里隐去了产品名称,这里用“约专家产品”表述。
先简单介绍一下“约专家产品”,这是官方介绍:
“约专家产品”是一个基于解决“个性化问题”而存在的平台。所谓个性化问题,是指“想在北京开一个杯子蛋糕店,应该如何着手?”,“我应该如何获得升职机会?”这样现实而复杂的、答案因人而异的问题。通常,对于个性化问题,人们会辗转托朋友去找到一个懂行的人,“吃个饭,聊一聊”。但每个人的社交圈有限,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行家的不确定性很大,见面效率也很低。
“约专家产品”是一个O2O经验咨询平台。当你遇到“个性化问题”时,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有经验的行家,通过一对一的见面交谈,让他给你答疑解惑、出谋划策或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共享经济的方式,让每个普通人拥有自己的私人智库,让行家头脑中的信息发挥更大价值,享受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快感。
因为目前工作的缘故,需要对个人职业品牌这个话题进行研究,但平时的工作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体验;而“约专家产品”做的事情其实是将一位专家的专业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学员,从而达到帮助学员在某个问题上得到解惑的作用,学员通过付费购买专家多年经验的沉淀,专家通过提供专业经验的分享获得收入。说得比较功利一点,“约专家产品”可以帮助专家直接变现。我很好奇,我能卖多少钱。
加入“约专家产品”去当行家的第二个原因是,写了好几年的科技专栏,但我真不知道我的读者是些什么样的人,比如他们关心什么话题,有哪些兴趣,平常都阅读什么内容,他们做什么工作,我都不知道。我也渴望了解他们。
在将话题与个人介绍挂到“约专家产品”的第一天内,我就收到了4个约见。——这么强烈的需求真是令人非常意外。我提供的话题是“如何通过写作打造个人职业品牌?”,我设想中的目标受众应该会是职场新人/媒体新人,以及需要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建立个人职业品牌的行业专家。约见我的学员里这两种都有,但有点意外的是,约我最多的是创业者。创业者的需求是推广公司品牌以及创始人的个人品牌。不过根据我以前做媒体的经历以及现在负责PR的工作,我的经验对他们来说倒是非常合适。
“约专家产品”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行家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解决个性化问题,说实话,通过一次约见很难解决太具体的问题。比如就我设置的话题来说,对于还没有建立起写作习惯的人而言,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很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知道怎么去把握:比如一篇文章怎么确定话题?太大的话题没法写,太小的话题,可能有觉得太窄众,写完了没人看;确定话题之后,可能在写之前很兴奋,有一个令人激动的点子或观点非常想表达,但在文档里敲了两段话之后,就写不下去了,这时候,发现自己会缺乏收集素材以及如何选取素材在文章中使用的能力;还有很多的情况下,甚至会将多个主题的内容放到一篇文章里去,因为没东西可写,只好想到哪写到哪,把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放了进去。
这些具体的问题,在1-2小时的见面里面很难解决。
“约专家产品”与Uber类似,都是在平台聚集一群专业人士而为用户提供服务。不过“约专家产品”的模式要更复杂。Uber的每一位司机都提供了标准化且可预期的服务,每一位行家都提供不一样的话题,而每位行家提供的服务都是不一样的,如何设立服务预期是一个难题,从目前网站的运营来看,行家的价格设置普遍是偏低的。这样的好处是,学员在购买服务时候的门槛很低,预期也可以放低,只要有所收获,都会给行家好评。不过长远来看,如何让每位行家学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服务标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这个标准得设定简单清晰,让目标受众学员一看就明白,是需要颇费一番功夫的。也需要行家在积累足够多的经验以及听取了足够多的反馈之后,才能逐渐设定出来。不过这对行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行家们普遍都很忙,也没有把这个当做正式工作在做,所以更需要“约专家产品”官方来帮助各个领域行家设定预期和服务标准化。
Uber的运营策略是偏向用户需求,比如司机随机会被系统自动派单,并且司机在接单的时候看不到乘客目的地,以避免发生拒载,而“约专家产品”则相对需要偏向行家一些。行家的时间成本更高,“约专家产品”官方也需要帮助行家包装个人品牌。但即使倾向行家,这种线下一对一咨询还有一个大的挑战是时间成本太高,尤其目前也只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开放。我经常活动的区域是东边,约我见面的创业者大都在五道口、中关村。他们得跑半个城市来聊上一个小时,也真是够拼的。不过这也说明了需求真是非常强。
在我看来,“约专家产品”未来下一步发展,可以考虑开放长期的一对一培训服务。比如我分享的话题“如何通过写作打造个人职业品牌?”,一次约见可能很难解决问题。要想做好,可能得像请私人健身教练一样,虽然教练可以教你一些基本动作不要做错,并且制订训练计划,但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其实很快就学会了。教练更大的作用,是陪伴、激励、施压、监督的角色存在,也就是说,技术能力只是基础,更多的效果体现在他给你布置作业(除了每周上一节课,自己还要额外练习3-4次才会有效)、激励与施压(你做不动想放弃的时候,教练会逼你再多做一组,而多做的这一组才真正产生效果)、以及陪伴与监督。有个人一起练,也会轻松愉快很多。独自练习,需要更强大的驱动力和意志力。但人每天的精力却又是有限度的,意志力大部分放在工作以及工作技能提升上去之后,很难再有额外的意志力来驱动自己每天健身。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来给你直接派活,你不需要犹豫纠结是否要去健身,只需要根据被排的活“直接去做”的时候,反而简单了很多。学习一门技能的初期,执行是容易的,思考与纠结要不要去执行,反而更难。
总的来讲,这个产品非常有趣。它让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与经验走出了办公室,也让一些有趣的人相遇,这样的相遇虽然是通过赤裸裸的“购买”来实现。总的来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一对一约谈的方式非常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付费在这里的作用除了让行家赚钱(我估计很多人不是为这个目的来的),更大的作用其实起到了用户筛选的效果,这些愿意为知识和经验买单的人,愿意跑半个城市人以及双方都对交流做了精心准备的时候,对话的质量和效率才有了保证,对话双方的单位时间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个人的经验和价值99%都贡献给了公司,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流动来讲其实是非常可惜和遗憾的,“约专家产品”这样的产品的出现,让个人的价值更多释放给社会。而当这样的交流规模化以后,显然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效率也将得到提升。
文/师北宸,任职于互联网公司,前凤凰科技主编。关注社交、移动互联网、科技趋势。《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数字弥母」,ID:digital_meme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