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雄:Uber滴滴互殴,如同当年QQ和MSN的那点事儿

彻底抛弃MSN是在四年前,因为实在想不起密码了。很久不用的原因是,朋友们都去QQ上愉快的玩耍了,实在没必要一个人去MSN形影相吊。时间线拉到七八年前,那时候MSN听起来很酷,是商务沟通首选,QQ则有点弱,只敢扯淡闲聊,但结果你知道的,QQ完爆MSN。

放眼到今天滴滴和Uber的斗争,跟当年有点像,又不完全一样。总之,滴滴干掉Uber,比当年QQ干掉MSN,肯定要容易的多。

文/王冠雄 微信号:wang-guanxiong

【逼格上矮一头又如何】

滴滴现在遭遇的尴尬跟当年的QQ挺类似,明明用户数量很多,但是在逼格上却稍稍矮一头,这种感觉当年百度面对谷歌的时候也经历过。

2007年左右,QQ用户数量已经超过MSN很多倍,但在北上广深,MSN占据了白领、商务用户等主流群体。我当时也用QQ,但是一旦涉及跟工作相关的事儿,一定在MSN上谈,仿佛在QQ上只能扯淡瞎聊。

大约在2008年初,身边有同事开始用QQ邮箱,自己试过之后发现很好用,但是对外依然不好意义留下一串QQ号码的邮箱,觉得不够正式。QQ邮箱也意识在这个问题,当时开发了可以把前面的数字前缀修改成字母。QQ邮箱当时有多惨呢,我注册豆瓣和微博的时候,QQ邮箱不在选项。

那是MSN的好时代,占据了足够多的高端商户用户,很多用户忍受着极慢的网速使用Hotmail邮箱,有时候打开打不开甚至得拼人品。当时大家就是觉得MSN很强,QQ是个小孩子玩的小玩意。很难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就像MSN被加持了光环。

现在被加持的是Uber,很多起步阶段的创业者,如果希望推出的一款稍微带点小情小调的产品,都会最大的力气抱下Uber的大腿,在热捧Uber的同时,贬低下滴滴快的,顺便给自己产品做做广告,然后再用滴滴打车叫车出门,毕竟住在郊区的人经常叫不到Uber。

就这样,Uber带着全球案例库落地中国,随便抛出几个营销案,就能让国内这群没见过世面的人眼界大开,膝盖发软。但是Uber虽然逼格上高一头,然而并无大用。

很多人一边给Uber鼓吹,一边用滴滴打车。而更多不知道Uber为何物的人,也在用滴滴打车。结果就是,滴滴打车平台日交易量是Uber的好几倍。

【“不作不会死”】

MSN当时是有优势的,如果说MSN真的不那么作,压制QQ不是没有机会的。当然,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每一个“不作不会死”的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受益者。当MSN无视用户需求,而QQ在努力改善,就算历史重新来一遍,结果还会是你看到的这样。

时任微软中国区高管唐骏曾经多次对外声称,当时他提出很多MSN的改善措施,比如很简单实用的断点续传功能,但总部的回馈是,这样做可以带来收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MSN在倒闭之前都没完善这个功能。

而正是这个小细节使很多办公用户也转投QQ,在网速不稳定的时候,这是一个能解决用户刚需的功能。

究MSN“作”的本质,无非是MSN不重视中国用户,不重视中国市场。就跟Uber现在做的一样,Uber本身是为美国量身定制的,如果Uber美国是公主,那Uber中国无非是个丫鬟,丫鬟可以跟公主穿一样的款式,但不可能得到像公主那样的私人定制,种种不适配已经反映在Uber的产品端。

从产品来说,Uber只有绑定支付宝、银行卡的功能,没有解绑功能,就算你卸载了Uber的APP,依然不妨碍对方从你的银行卡、支付宝扣钱。

Uber客服反馈极其漫长,因为其选择的是美国人更习惯的邮件模式,而非中国人喜欢的人工客服方式。结果导致了无数用户去微博、知乎上投诉,连解绑支付宝这样本该是最简单的功能,在网上都整理成流程攻略,而且,最后都没成功。[更多: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

Uber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了扩张无视用户。比如Uber初期宣传以约炮作为卖点,其实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一群以约炮为初衷的司机汇聚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乘客危险性相应就提高了。其他招募司机中的简单粗暴就不一一细说了。

反观滴滴这家本土公司,虽然问题也不少,但是其反馈速度确实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应该有的样子。一个上海的朋友,用滴滴打车叫车发生不愉快之后,晚上十点多找到滴滴员工,都是第一时间出来解决问题,后来发现是个误会,发生不愉快的是出租车,而非专车,这才散去。

这种截然不同的反馈速度,说起来也简单,中国市场对于滴滴来说是全部,但对于Uber来说是一个可量化的估值。马云说过,看到狼来了,掉头跑走的是职业经理人,挽起袖子拼命的是老板。换到滴滴和Uber也是这样,踩着无数竞争对手尸体发展到现在的滴滴快的,无疑有更强烈的危机感和求生欲望。

【滴滴多了一块磨刀石】

有MSN这块磨刀石,QQ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顺利扫荡中国三分之二的用户,成为当之无愧第一社交产品。(在微信出现之前哈。)随着QQ用户群体变大,逐渐成为社会主流,QQ也实现了产品、商业双丰收,成就了腾讯千亿估值的半壁江山。

如果非要拿QQ和MSN来类比滴滴和Uber,那毫无意外,Uber也不过是滴滴的一块磨刀石,短期的磨合之后,将成就一个更犀利的滴滴快的。

从术的角度来说,Uber擅长的一键叫XX系列,滴滴快的学的很快,这代表着这家公司有非常强的执行力,看到觉得不错的内容马上可以学过来,执行下去。在近期一键叫小龙虾活动上,Uber已经开始反向滴滴学习。当然这种营销层面的竞争停留在非常浅层的阶段,在真正打造门槛的产品、技术层面,滴滴早已经超过Uber。

在产品本身,一位在Uber总部工作过的技术人员提到,在人与汽车的信息匹配技术上,而滴滴代表了很多技术改进的方向。比如Uber发单之后,司机没有拒单选项,等候20秒之后,单子返回系统,重新分配,反复8次,一个周期需要4分钟。而滴滴快的的打车信息同时会给更多的司机,司机可以抢单也可以拒单,在单位时间乘客与司机的匹配效率明显要高出很多。还有很多类似的细节,滴滴所做的都是Uber希望改良的方向。

滴滴快的很多积累来自打车时代,一个技术团队每天需要匹配几万订单和数百万订单,需要的运算能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除了信息匹配优化之外,还有反作弊、用户司机端功能优化等都经过实战考验。

此外,Uber和滴滴都在提大数据和智能城市战略,这种建立“虚拟城市”的大工作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中国主场,滴滴快的从打车时代就在积累数据,在专车时代也稳稳占据行业领先的位置,相当于拥有了地皮和足够丰富的建筑材料,而后来的Uber并没有这些基础建设,二者比赛谁先建设一个城市,Uber在美国也许更有优势,但在中国肯定不行,毕竟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滴滴快的这边。

回头看看中国互联网这20多年,外来者从未能占领本地市场。而且,之前很多产品都是“屌丝逆袭”,比如淘宝、QQ,而放到滴滴快的战场中,其本身拥有技术和用户双重优势,实在看不到Uber有什么机会。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破坏性创新,是小米与Uber们的原罪?

“外来和尚”Uber如何念好中国商务用车的经?

Facebook Messenger+Uber=通讯工具+电商平台

卞海峰:被缚的滴滴们

BAT外加Uber,是要在商务租车里干一仗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