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感是消除不了的,想不被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俘虏利用,必须有强大的内心和自我认知。
文/金何 思客专栏作者
给家里打电话,电话那头老爸兴奋的跟我说,他和老妈两人每天早上都早起去邻村领取毛巾和水盆。我知道,家乡的老年人们,又被那些推销药品或者是其他生活用品的商贩轻易“俘虏”了。免费是他们的噱头,“白给,谁不乐意要呢”,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山东某商家免费发放大米和食用油一样,早上排队领取的人足足有两公里长,有围观者认为不值得,“贪小便宜”、“中国人的人性”……等等负面标签扑面而来。
我不禁想起一则曾经看到过的轶事,一个知识分子吃饭的时候,掉到桌子上的饭粒或者菜都会捡起来吃掉。而在我家,爸妈也有类似的习惯,每次吃饭,他们都会埋怨我把饭粒留在了碗里。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代人经历过怎样的物质匮乏,有人说这叫“物质匮乏后遗症”,饿怕了穷怕了,那种害怕已经深入到骨髓,没办法剔除了。无论是促销还是推销,免费的噱头正好戳中了这代人的软肋,他们的饥饿感,是曾经真正发自肺腑的饥饿。
社会告诉我,不用去试着理解他们,因为我没有经历过那种物质匮乏,不能理解那种莫名的感觉。但如果对他们报以嘲笑或者批评的态度,那就错了。我的饥饿感不在这里,但是不代表我没有其他饥饿感。消费主义盛行时代,物质或心理上,都存在被戳中的软肋。而且,精明的商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我饥饿感的机会。
物质匮乏后遗症的饥饿感,容易被免费的东西俘虏,就像我们的爸妈那样,只要有免费物品,哪怕排几个小时的长队也是精神抖擞的。
在商业领域,VIP本来指的是创造了80%利润的20%人群,他们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员工的饭碗。因此,企业对之悉心呵护,格外照顾:银行的VIP不用排队;航空公司的VIP有单独的休息室;QQ的VIP在游戏大厅里可以随意“踢人”。 VIP满足了我小小的优越感,俘虏了我的面子,也让我乖乖掏腰包。
更多年轻人曾经彻夜排队购买iPhone,其实是中了商家饥饿营销的圈套。苹果在产品研发阶段就不时抛出一个又一个包袱,以高科技为卖点,赢得消费者的持续关注。当消费者的胃口被充分吊起来,就是最佳的产品上市时机。被抑制太久的饥饿感一旦有了宣泄的途径,便会势不可挡。即使是像我这样买不起苹果的群体,商家也不嫌弃,他会利用我好面子的饥饿感大做文章。无论是山寨高仿机和苹果手机外壳,还是QQ上显示的登陆手机是iPhone,这些举动会让类似我这样的人虚荣心爆棚,自然也会让商家的腰包爆鼓。
互联网世界,更是一个俘虏饥饿感的最佳天堂。巴甫洛夫认为,提问题是人类的本能,凭借着理性的大脑而产生的好奇心表达了人类求知的欲望。互联网上某些被炒成热点话题的信息,正是利用了人猎奇的饥饿感。
就好比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市发改委副主任涉嫌贱卖数亿国有资产被抓消息,如果以这样的的标题形式报道,这则新闻旋即就会被网络信息的浪潮覆盖,连涟漪都不会有。但副主任恰恰是曲婉婷的母亲,于是标题顺理成章变成曲婉婷母亲涉嫌贱卖数亿国有资产被抓。名人效应加标题党模式,很快就俘虏了大量网民。难怪有头脑清醒的网友讽刺道:“一个滥用职权的官员腐败案子,被写成了一个母女情深的言情剧。”这还仅仅只是互联网世界里的冰山一角。色情、低俗、煽情、无厘头、卖萌、名人效应……一切能利用的,都会成为下一个俘虏我的诱饵。
如今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低头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诗人约翰·多恩曾经说过,“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而网络社交告诉我的是,你不需要社交能力,不需要跨越物理和心理的距离,只要十指按动,就能轻松地由一块陆地联接成一个帝国。
于是,我又轻而易举成了网络社交软件的俘虏。微博上各类PK大战轮番上演,朋友圈里情怀党、鸡汤党、代购狗不断刷新,我被各式各样信息淹没。亲朋就在身边,可我却跟他们无话可说。虚拟社交俘虏和改变了我,它“淹死”了我的亲情友情,也让我成为现实社交的低能儿。最后我都成了微信上那个小人,地球近在咫尺,心里却是如此的落寞和孤独。
从现实到虚拟,从物质到精神,从各路养生大师到成功流派和心灵鸡汤,从炒作到名人泛滥……它们能够流行,能够把我轻易俘虏,甚或被我玩命推崇,正是利用了我的饥饿感。不管有多少是骗人的,有多少是冲着我钱包来的,重点是——我还都挺吃这一套。
我知道,饥饿感是消除不了的,想不被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俘虏利用,必须有强大的内心和自我认知。但真到那时,我倒能成功俘虏别人的饥饿感了,无论我卖的是物品还是价值观。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