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杰:乐视挑战苹果,少谈生态先做好手机如何?

近期,乐视欲推出手机的消息受到了业内高度关注。除了手机部分细节被曝光之外,主要还是与乐视屡屡提及苹果有关。而这种造势随着近日乐视CEO贾跃亭微博中一篇名为《致苹果的一封信》的文章而达到了高潮。

  老实说,贾总的这封信颇为高大上,主要抨击了苹果生态的封闭及弊端,当然最终目的还是想借此彰显乐视自己未来生态系统开放性如何顺应大势及广阔的前景。不知为何,现在的厂商,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厂商,都得了生态妄想和崇拜症,似乎不提生态,就是产业中的“屌丝”,就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其实仔细看看,大多是打着生态系统的幌子卖手机而已。但我们不明白的是,既然明摆着要靠手机来挣钱(即便是从生态的角度),却绕来绕去,避讳手机呢?更为矛盾的是,当手机发布时,我们又比人家更津津乐道于手机本身。这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或者反映了相关企业怎样的现状?

  我们不妨先看看贾总对于乐视生态的描述。即基于Android的开放,结合乐视生态“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能力,打破硬件边界、UI边界、内容边界、应用边界,打破整个产业链中的创新边界,打破内部的组织边界,让生态产生强大的化学聚变反应,形成开放的闭环,给用户创造极致体验的同时,也向所有第三方开发者史无前例的开放所有权。不知业内看到这些作何感想?

  我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乐视要再造一个“Android”生态系统。我们这里先不说基于已有且成熟的Android再去打造一个Android生态系统有无必要,单从目前已成气候的Android生态系统的成功因素看,首先要具备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其次是有让合作伙伴支持的能力(例如芯片厂商、OEM厂商、开发者等),最后就是平台的控制能力(如果一味开放失去对于平台的控制能力,也是事倍功半),对于Android生态系统鼻祖的谷歌来说,前两点做得不错,但最后一点则差强人意,当然这就是开放或者说过度开放造成的弊端。与谷歌相比,乐视很显然上述前两个因素目前均不具备,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控制的问题,但至少提醒乐视,在打造开放生态系统时,切记谷歌的前车之鉴。

在此,也许有人会称,我们的理解的乐视生态系统与谷歌Android是不同的,我们理解有误或者过于狭隘,那么希望这些人(包括乐视自己)解释清楚乐视的所谓生态究竟是什么?而不是几句高大上的口号和名词来草草了事。而我们之所以用Android来比较,也是因为贾总在行文中也提及、比较和抨击了Android。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乐视生态与苹果的比较,这也是贾总着力抨击和未来希望颠覆的对象。从贾总与苹果相关的行文中,我们发现其很少提及现在的iPhone(乔布斯时代的iPhone其给予了肯定),不过在之前,贾总单独针对iPhone6及iPhone6 Plus吐了次槽,即iPhone落后的工业设计给大家带来的严重误导,只有恰到好处的大屏单手操控,才是极致体验。我们确实不知道一个创造了苹果iPhone销售史上最高纪录的机型是如何误导用户的?这里贾总是在吐槽苹果,还是在嘲笑用户的无知?但无论出于那点,基于iPhone6及iPhone6 Plus热销的市场事实的这番评论显然是不明智和极度缺乏说服力的。

  至于抨击苹果生态系统的封闭和阻碍创新更像是个无厘头。既然乐视生态在走开放的路线,又何苦与封闭商业模式的苹果去比呢?不过既然比较了,我们不妨就如上面比较Android生态系统一样来用乐视与苹果的生态做个比较。就像贾总所言,苹果在生态系统构成的各个部分都很强大,并由此构成了极致的用户体验。我们补充一点的是,相较之下,苹果的硬件能力更强或者说是苹果整个生态系统及用户体验的基础。其实从苹果生态系统建立到发展到今天,硬件才是主要的推动力。而贾总应该深知这点,但却偏偏咬住苹果生态系统不放是何用意?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惧怕的回避。

实际上我们简单分析苹果(封闭)和谷歌(开放)目前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和市场惟一成功的两大生态系统是想说明,一个完整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生态系统最初均是起步于生态系统中最主要构成部分的成功,例如谷歌的系统(软件)及苹果的iPhone(硬件),并以此延展到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形成良好的互动及循环。当然,我们并非嘲讽贾总的理想,只是就目前乐视解释的自己的生态系统中,哪方面具备构成生态基础及延展生态系统的能力?如果没有,在起步之初就希望在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都有所突破,甚至去挑战苹果和谷歌显然是不现实的,除了给业内一种虚无缥缈的高大上的感觉。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未来的乐视还是先少谈生态,先把当下的手机(乐视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端)做好。毕竟自己预计的今年出货百万级,明年千万级的量,先不说质,单就量上看,也很难成为生态系统的基础,更不用说什么延展和拉动能力了。最后借贾总《致苹果的一封信》结尾的语法,挑战苹果,你(乐视)准备好了吗?

文/孙永杰 只聊与IT有关的事,偶尔闲扯,微信公号techplus2013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