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里这句悠悠然的四句诗,在过了半个世纪之后,成了当下热火朝天的互联网金融的写照。
也正如这一届IT领袖大佬们的梦。
“大佬们给台风口吹飞,台风口的人看着大佬。场景装饰了金融的窗子,金融装饰了别人的梦”。
所以,当互联网金融已如火如荼的当下,当人们纷纷抢着要做风口的一只猪的时候,却不知场景已成了互联网金融真正的台风口。
入口、平台到场景
所谓金融里的“场景”,最形象生动的莫过于当你在水果店买好三五斤苹果付钱时,收银台旁边告诉你,只要你扫个码,就能送你一根热狗。
让用户无法抵抗的,除了那根散发着油烤的香味的免费热狗之外,更是不用掏钱包,不用找零钱,扫个码,分分钟事儿,你就完成了这样一次愉快的买苹果送热狗体验。
也正是在这个场景里,有销售端的售卖(如水果实体店的陈列)、有支付端的便捷(手机扫码,瞬时支付)、有挠到用户需求的营销(香喷喷的热狗),如此以来,从交易流水到支付再到营销,一旦通过便捷支付,掌握大量的交易流水,那么,所谓给水果店提供贷款,给水果店打白条,甚至给水果店老板娘理财,都成为金融产业链上自然延伸的需求和服务。
这是在线下比较典型的场景,那么在线上,“场景”更是无处不在,比如,以社交连接人和服务的腾讯,已经拿下了比如地图入口、视频入口、吃喝玩乐入口等诸多入口,已成长为超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的“场景”的金融需求则应运而生。
比如,和朋友共进午餐的AA付款,当面转账,包括购买理财通产品,通过微众银行申请贷款等,从存款,到贷款,到汇款,传统金融机构能涉猎的存贷汇业务都已通过场景润物细无声地完成。
事实上,2014年伊始,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场景化已然开始了实践。微信支付的马年发红包活动,已经在短短的春节假期期间做了最好的示范,上亿用户,近乎0成本的推广,给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化做了做好的产品实践。
如果说一年之前,巨头们还在争夺各种入口,那么一年之后,互联网金融里的战场已不再单单是入口的战争,也不单单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对垒。相反,却是基于不同场景的金融硝烟。
随时、随地、+随心
那么,基于场景的互联网金融到底如何玩转?
“金融的功能,即把资金在借入者和投资者之间做一个有效率、低成本、风险可控的传导”,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谈到,陈龙认为,“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一定会跟场景贴得很近,随时需要随时发生。”
波士顿咨询(BCG)在去年发布了第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报告《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2020—新动力、新格局、新战略》报告中,也将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制高点概括为:基础设施、平台、渠道、场景。其中,场景是金融“生活化”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体现。
就目前的场景金融发展来看,还处于巨头们刚刚涉水阶段,较为成熟的是基于电商场景的金融,其他如玖富的分期Go、平安好车、平安好房、打车、娱乐、社交等生活化的场景中的金融也在不断垂直细分,下一个阶段,就需要把这种嫁接场景化,融入日常生活。
所以,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场景化,就是把客户转移到手机移动端,让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随身携带的理财钱包,融资工具和支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不论是渠道还是客户的培养上。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切有资金流通的地方都将被互联网金融所占领。
打到用户后方去
当然,场景可以更多地嵌入到互联网应用场景中。但未来的场景争夺战中,关键是要找准用户生活的主场景,并以此作为核心应用的切入点。这种主场景既有可能是线上的,也有可能是线下的,它不一定占据客户最多的时间,但往往链接的是客户最基本的需求。
以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为例,在线上则是通过社交和电商入口争夺市场,之后,随着平安壹支付的入场,玖富叮当钱包的发布,都是为了把电子钱包融入日常生活,将虚拟账号实际化。那么,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应用场景化必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如何构建场景也成为从业者们思考的方向之一。
从普遍情况来看,比较常见的有两种途径,其一,自建生态系统,其二,与教育、旅游、住宿等各场景的运营者进行深度交叉合作完成获客。相较于投资较大,风险性较高的第一种途径,第二种途径则显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所以,通过深入到各种服务场景中,找到与用户生活服务息息相关的每个环节,才能把用户粘住,也就是说,金融的产品必须打到用户的后院去。所谓到后院,也就是以用户为核心,以日常生活为基点,解决支付、贷款、信用支付、理财等需求。
那么应用场景怎么去打通,则必须要考虑场景的特点,场景无疑是复杂的,多种关联的,这意味着场景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必须把互联网金融的快捷、便利、通俗的投资方式用合适的途径传播给广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并融入日常生活。
融入日常生活,也就是要降低金融的门槛,让用户不再看到“金融”就觉得是高门槛的事,而是围绕金融,以金融作为撬动,撬动消费,撬动生活,让燕飞寻常百姓家。
作者:3W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