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美国造不出iPhone的话题挺有意思,为什么iPhone都在中国制造,难道是美国人真的只懂设计不懂制造吗?
在我看到,美国不是造不出iPhone,而是造不出如此低廉价格的iPhone。对于iPhone的制造,中国在其产业链中确实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并不是能不能制造的问题。对于“万恶”资本主义的美国而言,如何通过技术与服务赚取到更多的钱是他们骨子里不可回避的问题。
而我们又知道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相比于中国而言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如果苹果将iPhone迁回美国生产,并不存在造不出来的问题,也不存在造出来质量失控的问题。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今天富士康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哪里来的?一定不是国产的,很多的管理体系是参照于美国的管理体系而建立的。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流水线生产,就是来自于美国福特公司,也就是说现代制造体系的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美国,难道说美国建立这些体系是来自于理论吗?显然不是,而是基于其强大的工业与技术基础。
或许有人会说,iPhone庞大的供应链只有在中国才能得以有效支撑与实现。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还是一个成本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根据一份统计显示,iPhone 6原材料及零件供应链来自于31个国家,其中中国的供应商数量最多,达到349家,其次是日本,达到了139家,而美国排名第三,也有60家供应商。接下来是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德国。
从单一的这个数据层面看,似乎中国企业在iPhone的供应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力量,但我们深入去分析会发现日韩等国尽管在供应链数量上远少于中国,但其所提供的基本是核心零部件,比如LCD面板、处理器芯片、电池、内存等。再看中国,我们所能提供的一方面是廉价的劳动力,另外一方面则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且污染严重的环节,比如一些电镀部件。
而这些部件并不是说美国本土制造不出来,而是其要制造这些低附价值的部件,其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对于美国本土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投入在上游,也就是硬件技术的设计与研发,以及软件应用的开发等高附价值的领域。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再思考,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是有美国本土输出,也就是说美国本土那些坐在苹果公司办公室里的人设置了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工艺标准,然后根据这些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寻找性价比符合苹果公司要求的企业,这与哪个国家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在于与其企业标准是否吻合有关。而这些设计生产制造工艺标准的人之所以能找到与之匹配的供应商,并制造出合格的零部件,说明这些设计与管理人员一定不是理论派的,也不是只坐在办公室的。
当然,锤子手机在一个不缺乏制造的今天竟然无法制造出来,所反映的也正是这个问题,就是对供应链的了解与管理不足,相比于苹果公司而言,更显的理论与年轻。
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的衰退,环境治理的加强,我们的制造成本将会上升,当我们的成本上升到一个拐点之后,如果我们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形成,同时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种低附加值制造又失去优势时,我们将面临全球制造业再次重新分工的局面,制造由我们向其他更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国家转移是资本社会必然的趋势。
因此,在我看来,美国制造不出iPhone就是个伪命题。而有iPhone带给我们的思考则是一个值得重视与深思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研发不出iPhone这样能够引领全球产业方向的产品,而不是停留在如何鼓吹低价与不赚钱的所谓新商业模式层面。
文/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