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瀛寰
Priceline与携程牵手的消息已经传了几天,揣着“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姻”的心态,不少媒体甚至同业们都沉寂在了合作、共进、互惠互利的温情氛围中。然而商场之上,哪里会有这些不着调的浪漫?携手的背后,实则是一方觊觎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另一方利润增长不得志下的无奈苦战。
Priceline的需求
Priceline是美国人Jay Walker在1998年创立的一家基于C2B商业模式的旅游服务网站,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商。
2007年11月起,Priceline将目光瞄准了亚洲市场。但有观点认为,Priceline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太大作为,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优质旅行资源还相对稀缺,这些资源拥有者相对于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高。
同时,由于国人出门旅游时间相对集中在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制度还未普及,消费端对Priceline“自助定价”模式的需求动力不足。此外,旅行产品提供方的经营精细化程度不高,以及国家对相关旅行产品如机票的价格管制,都造成了Priceline模式在国内市场发展的障碍。
由此,Priceline急需在中国找到一位“合作伙伴”充当跳板和代言人。要知道,未来五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需求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这块蛋糕谁敢轻言放弃。
而体量不小的携程,凭借前些年做为行业老大攒下的本钱,尽管利润增长率在连续下滑,资本运作空间不多,但还是足以支撑未来几个季度。因此,相比其他在线旅游公司,携程走入了Priceline的视野。
携程的无奈
整体营业利润的下滑,无异于釜底抽薪。受迫于总体利润增长率的连续放缓,尤其是度假业务一路下滑的压力,携程每个季度似乎都需要资本市场的运作来维持股价。
财报显示:“携程第一季度净利1.15亿元,同期下滑25%。第一季度营业利润7100万元,比去年同期降56%。”
这已经是继2013年四季度以来,携程再一次出现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了,对地推人员的大幅招聘以及对无线等项目的巨额返利补贴,让携程的财务状况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携程2014年财报显示:“度假业务营业收入为2.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业务放缓已经持续了4个季度,同比增速从去年第三季度的43%一路下滑至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的10%,远低于整体行业增长水平。
机票、度假等原先重点业务的持续低速增长令携程不得不屡屡掏钱对同业竞争者进行“投资安抚”,希望借此维持现有市场占有。上一季度,突击入股同程和途牛,并对易到用车,蝉游记等竞争对手以钱示好之后,原先发行的8亿美元公司债估计已所剩无几。
《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李彤在谈到日前携程,马不停蹄和诸多国内外买家谈投资时就指出:“携程是与expedia谈不拢就与Priceline谈。今天,携程利润下滑太多,不能拖太久。”
是不是频繁的资本运作,就能保命呢?对于体量庞大的携程,“吞”下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消化”的了。业内对于Priceline是否能与携程磨合成功,尚持怀疑态度——根据协议看,Priceline将自此向携程的客户开放其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超过50万家酒店资源,同样携程在大中华区的超过10万家酒店资源也将对Priceline的客户开放。
目前看来,国内酒店运营模式与国外不尽相同,双方资源互换率低,业务协同效应短期内看非常有限。
结语:
不管是Priceline还是携程,双方合作的基础都是觊觎一个目标,那就是市场。前者要的蕴藏巨大潜力的中国旅游市场,后者则为维持股价频繁扰动资本市场。
也有人一厢情愿得指出,此次投资最大的意义在于,携程能否将Priceline的法宝--逆向拍卖(Name your price)移植到中国。
但是作为Priceline的成功法宝,“逆向拍卖”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或许并不会只因为携程10%的股份而轻易交换。须知,携程四处投资以求自保的风格,并不会因为联手了Priceline而改变。诸多业内人士指出,携程很有可能还是会与Priceline的对手expedia再次勾兑,连旁观者都看得如此清楚——Priceline怎会不知?
人同此心,Priceline一定会紧紧握牢自己的“逆向拍卖”。对于这项专利,携程势必面临空欢喜一场的境地。
就像前几日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中国在线旅游的这些企业,还是踏踏实实先把自身业务做好更加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