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泉
据报道,HTC本周一时宣布,公司7月份营收为106亿新台币(约合3.5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57亿新台币(合5.22亿美元),同比下降33%;而与今年6月份相比,环比下降幅度近52%。有观点认为,HTC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产品的挤压,加上最新推出的旗舰手机未能获得青睐,也是营收持续下滑原因之一。
上月HTC发布的2014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这家公司已扭亏为盈,可上面这份最新的,显示HTC仍在下滑业绩说明,他们其实并未脱离险境,从各方面来看,都让人替他们捏了把汗,下面分析一下。
笔者先得承认,HTC一度是全球华人引以为傲的品牌并非徒有虚名,这不光是说他们推出过全球第一款Android手机,并因此迅速崛起名噪一时,更是因为他们不输任何对手的设计与研发实力。尤其是最近两年,他们推出的HTC One、HTC One (M8)等这些产品,让笔者十分赞叹,在业界也有着很好的口碑,据说苹果在设计新机型时,并不会参考三星的产品,却会看看HTC是怎么做的。前几年,有人也告诉过笔者,“玩Android手机,还是得选HTC的”。
这么一家放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厉害的厂商,为何近几年却越来越走下坡路呢?说起来笔者挺为他们惋惜,近两年由于对手的发力和自身策略上的种种失误,造成了HTC用户的剧烈分流,也让HTC的业绩迅速滑了下来,说白了就是,HTC犯了诺基亚的毛病,沉醉在过去的辉煌之中,忘记了危机,也迷失了自己。
这表现在他们最初对品牌的盲目自信上。从建立到现在,HTC这个品牌也不过才五年的时间,最初时取得的成绩,让他们在打造自己产品的时候的态度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一味盯着高端产品,当然这个也没错,三星就是靠高端手机的高溢价来获取大量利润的,可是HTC光看到了如何做高端,却没看到实现高溢价是需要做好长期的品牌营销工作的,结果就是HTC的产品定价混乱且随意,HTC One最初推出时的价格高达5000元以上,HTC Butterfly的价格也近5000元,直指主要对手三星的S系列。可是,HTC没有三星式的品牌价值在背后支撑,也没有三星花大钱搞营销的实力,仅凭着硬件配置、设计和一厢情愿,是唤不起消费者花大价钱购买他们的旗舰手机的,结果就是,一年以后,这些机型的价格纷纷“跳水”,下降了一半还多。
后来意识到了自己在品牌营销上的短板,HTC又开始在这方面穷追猛赶了,从去年起“品牌”、“营销”这两个词不离口,给笔者的感觉是,HTC认为自己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好象唯一的短板就是品牌营销,只要把这块补上就万事大吉了。
笔者觉得,品牌固然重要,但如何打造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确非一日之功,HTC在品牌营销上,还缺乏经验。这表现在,去年HTC的一个高管批评三星只懂营销不懂创新,可营销其实也包含着创新,这二者并不是两码事,去年HTC开始邀请好莱坞影星小罗伯特唐尼作为代言人,可笔者听到身边的朋友议论说,HTC的新广告看起来怪怪的,本来比较期待能看到像电影《钢铁侠》那么酷的广告,结果看到的却是一个偏喜剧类的广告,不是很喜欢。
在营销学中,品牌定位的关键元素中还包含产品、价格、渠道等,在不断打造品牌的同时,对于其它这些方面,HTC也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顺着手机这条产业链再往上推一推,HTC在软件技术研发这块一直偏弱,长期以来未能实现对智能终端生态链的掌控,这也非常容易让其处于不利地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厂商的竞争,已经不是单靠某几款产品就能保持优势的了,更多的是产业链上的竞争,像之前黑莓、诺基亚、摩托罗拉在消费市场遇到困境就是典型例子。
站在这个层面上说,HTC要做的功课实际上还太多,他们在软件上一直处在尴尬的地位:在垂直系统的建设上无法和苹果比,在产业链的掌控上,又无法和三星比,在产品的“低价高配”上,大陆的竞争对手又迅猛异常,这些虽然都催促着HTC跳脱传统的硬件性能的竞争,在操作系统上建立自己的用户体验体系,从而实现另外一种品牌化优势。可是,操作系统和核心硬件留给手机厂商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现在建立这些已经有些晚了。
HTC比较迟到的另一块还在于渠道。他们更擅长的是欧美市场的运营商定制路线,然而这难以复制到大陆市场。因为进入时间短,HTC的水货一度充斥大陆市场,在运营商渠道合作上,无法与在国内深耕了多年的三星相比,也无法与“中华酷联”相比,而在社会渠道上又无法与VIVO、OPPO等品牌相比,虽然也在尝试运作,却迟迟未见明显效果,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悉心建立才行。总之,他们在国内渠道体系建设等等方面要做的功课还非常多:运营商、电商、国代,省代等手机渠道体系的建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