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副总裁黎万强鼓吹企业自媒体,不仅给出了愿景,还给出了方法论,很入企业们(尤其是电商们)的耳。无论是亦步亦趋的跟进也好,还是心有戚戚的共鸣也好,企业自媒体,开始风起云涌。
随着阿里的IPO进程,它的一些业务指标也得以公开。其中一项指标十分惊人:净利润率接近5成(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支付宝之类的金融业务)。它已经超过了国内的腾讯,甚至超过了谷歌。是电商赚钱吗?不是的,阿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商,它有所谓电商的“入口”之称。
入口是什么?说的白一点,就是导流量。电商负责开店卖货,阿里负责拉客。卖货的毛利,很大一块要交给拉客的。这事再往前推一步的是,拉客的制定游戏规则,但有所命,谁敢不从?这是淘宝内生态的实情。
做企业的都需要流量:在线上非常正常,在线下更是天经地义。企业对能够带来流量的媒体或者具有媒体属性的服务——我很难用媒体去形容淘宝,姑且用具有媒体属性的服务吧——一直是一种合作关系。有时候企业强一些,媒体弱一些。而有时候,企业弱一些,媒体强一些。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企业不再对媒体属性做过多的依赖呢?很简单:让自己具有媒体属性。
企业自媒体,就这么诞生了。一个比较古老的例子是3Q大战。3Q大战之时,双方都利用自己的客户端弹窗功能,让更多的人访问自己的网站,然后对对方极尽口诛笔伐之事。有趣的一点是,体量比腾讯小很多的360,在这次口水仗中,不落下风。360自家的官网——也就是企业自媒体——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3Q大战只是一场公关战,虽然它对腾讯后来的发展影响巨大。这种企业自媒体的应用不太具有可复制性——到底企业不是天天都在打公关战。企业们建网站、开微博、搞微信公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很少有人会提“企业自媒体”这五个字,直到小米的出现。
小米副总裁黎万强鼓吹企业自媒体,很入企业们(尤其是电商们)的耳,是有原因的。小米完全不依靠阿里的力量,成为了一股独立的势力。如果是京东这场大型卖场也就罢了,但偏偏这个公司就是卖卖几个产品,按照电商的话,品类一点也不多。按照过去的一般套路,它至多就是一个天猫里的B店,现在居然成了电商业内一股连BAT都不可小视的势力。当它喊出“企业自媒体”之时,说服力极强。是的,为什么我们要把大量的毛利,交给入口?为什么不能通过企业自媒体,建立自己的稳定的流量来源,节省下这笔费用以成为自己的利润呢?
建媒体很花钱,做一个官网是需要技术投入的,也是需要产品投入的。大多数企业在官网的建设上只是门面功夫,更不用提那些纯粹为了广告推广所在的所谓“飞机稿”了(Miisite)。微博微信这两微,好像不需要多少技术投入和产品投入,而且两微都有现成的社交网络体系,能够形成口碑效应。企业办所谓的自媒体变得极有操作性。小米不仅给出了愿景,还给出了方法论。无论是亦步亦趋的跟进也好,还是心有戚戚的共鸣也好,企业自媒体,开始风起云涌。
故而,企业自媒体,其实就是把过去“外包”的推广费用给节省下来。这一步,过去比较难,因为做一个媒体并不便宜。现在,不过是有了可行性罢了。两微运作,比建站搞App便宜多了,小米是个光辉榜样,大家跟进吧!
可事实哪有那么简单。(本文来自《商业价值》魏武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