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马云与阿里:你们应该感谢质疑

文/王如晨

过去一周,针对阿里的质疑,开始突然转向创始人马云本人。起初,潜意识里,我有点幸灾乐祸:让你拽!IPO前阿里疯狂收购、整合也就算了,作为创始人也不断主导投资,明显招摇。何况,马云还不时幽幽地发些言论,似乎抱怨什么,引发质疑更是活该。

不过,随着质疑视角变化,我的体会在加深,一种强烈的感受如此这般:发生在阿里与马云身上的争议,所产生的效应,已远远超过质疑者的复杂用心——阻击IPO或求得入局,而是已触及商业社会的底层规则,它能让人看到阿里与马云的存在价值。

若以包容心态看待质疑,阿里与马云实在应该感到幸运。

先梳理一下针对阿里与马云的质疑脉络:阿里草创时期,外界主要质疑马云本人,说他是骗子、忽悠;阿里在一片争议中崛起后,外界主要质疑业务与文化,无数公司声言要打败它;阿里香港退市到目前赴美IPO阶段,伴随快速整合,外界主要质疑阿里与马云的诚信与契约精神。

质疑言论的演变里明显有成长轨迹。这说明,阿里与马云提供了一种言论的参照,它已无形地将阿里与马云树立为中国新商业文明、中国与西方商业规则博弈的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的质疑,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都是最具争议与探索性的话题。对于观察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中国市场壁垒,以及中美两个庞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博弈走向,都是最好的渠道。

  两大质疑再澄清

在给核心论证前,让我先围绕近期两个焦点进行一点准备工作:

一、当你质疑阿里VIE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谓支付宝所有权转移时,你是否体会到,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为保护弱势产业而设计的防御性产业政策?你是否体会到,涉及这一话题时,马云的言论欲言又止,一阵抱怨,一阵体谅?

要明白阿里诞生在中国的现实。尽管有着美、日两国资本,阿里的一举一动,都首先必须适应中国本地法律与市场规则。

支付宝股权转移,并非阿里与马云一己之私意,而是对本地监管部门法律、政策的服从。它是国家之间的博弈,而非纯粹的企业层面契约精神。一个常常直接批评权威、声言产业革命的马云,若非对法律与政策充满体谅,你觉得会有这些争议么?

也别抱怨中国的法律与市场壁垒。WTO规则下,中国做出巨大牺牲。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理由为弱势产业保驾护航。100多年前,美国面对英伦,不也同样?日本崛起过程里,面对美国,更是高度封闭,至今仍在延续。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合理诉求,也是一个必经阶段。

由此延伸的话题,你继续往下看。

二、当你质疑马云联手云峰基金等阿里体外公司接连实施收购时,你是否体会到,在构建生态体系过程中,外资底色的阿里,有太多难处与苦衷?

需要确认一下,阿里是一个生于中国而为外资渗透的企业。它在许多行业的投资很难越过身份障碍。之前马云参与华数传媒定增案时,我说,这是马云是阿里的一名清道夫,已经是隐晦表达了。

你仔细看看,马云本人主导涉入的投资,比如广电基础设施、文化传媒尤其影视娱乐、奶牛等等,哪个不是管控严格的领域?阿里本身是无法直接涉入的。

部分人士看不到或根本就无视政策现实,说马云投资这些,是利益输送,中饱私囊,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且不说由阿里去投资基本不会获批,即便强行涉入,也会充满不确定性,反会损害所谓投资人利益。难道你没看出,马云涉入的基本都是出力并不讨好的领域么?

退后一步说,阿里此前多起收购采用了股权加现金方式,挂牌后,肯定难以避免某些人套现带来波动,阿里直接收购风险更大,马云确实在发挥着清道夫的角色。

事实上,马云以个人身份参与投资,既能消除阿里IPO前风险,又能为阿里生态建设创造机会,高度协同,本是一举两得的事。

至于说马云可能中饱私囊,我觉得真的不靠谱。马云如果执着于个人财富,阿里早被败坏殆尽了,哪能走到今天,要明白创始人对一手创立的企业的企业,那不是吹的。再说,IPO关口,难道中美监管部门、海外投行、承销商、盯紧它多时的海外投资机构就这么睁眼看着吗?。

有人压根就看不到马云的心胸、阿里的开放气质,看不到它给整个商业社会灌注的信任、以后后者反馈给它的尊重。当阿里、马云本人不断从线上渗透线下,融合整个国计民生时,它已经不是一个所谓互联网公司,而是一个愿意解决社会难题、带有公共责任意识的企业。

抛开中国,有个细节能反映阿里与马云的内心价值:阿里放弃纳斯达克,投奔纽交所。不要以为这只是资本市场用意。纽交所上市企业群大都崇尚实体尤其工业文明,纳市的波动性更大,更适宜造富运动,而不问后续经营的新兴企业。阿里的动作传递出,它尊重并加速拥抱实体的趋势。你从它在国内的落地布局也能看得出。

有人担心阿里会成为中概股的中石油。我倒觉得,阿里于全球O2O行业中的地位,已类如中石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地位,甚至更高。多年以后,阿里的股价低些,又何妨它作为产业支柱的地位?要知道,在全球互联网领域,相比美国,中国最活跃、最强大的优势资源就在于线下,阿里生在中国,未来它会成为全球O2O业稳定的象征。

  马云、阿里为什么应感谢质疑?

其实,针对阿里与马云的质疑与评论,基本都可以归约到两大框架之内,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但很有兴趣的话题:一方面,中国监管部分、许多公众、媒体质疑阿里的外资身份,因为它的两大股东分别是美国与日本,担心它的过度开放渗透本地市场太多;另一方面,阿里却被一些海外机构、甚至美国国会议员定义为中国控制的企业。

这种言论的矛盾性,与其说是一种质疑,毋宁说阿里是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博弈。它伴随着中国与美国市场地位、市场规则以及市场要素的竞争与互相适应。包括之前香港上市与退市、与港交所的博弈,直到目前即将挂牌纽交所,阿里的举动,都是中国游戏规则与西方游戏规则之间的妥协与融合。我们甚至可以说,阿里是中国、美国、日本三大经济体优势市场要素博弈、融合的成功案例。它标志着,过往多年,美国制订的单边的游戏规则,已无法一劳永逸,它必须尊重阿里,尊重中国。

看不到这点,你就无法体会阿里与马云遭遇的质疑里,隐含的反思价值。阿里与马云身上透露的多重复杂的特征,尤其是马云几年来发表的言而无尽、略带愤懑而又充满深深体谅的言论,传递着一个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逻辑,有抗争有包容,有隐晦有开放,它是在两种规则与壁垒的夹缝中前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内传播西方合理的理念与文明,对外彰显中国民族企业制度与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本土企业家精神。

马云的言论,当然也体现出,20年来,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创始人的无奈与心胸,也是本土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让我们体会一下他最新一篇文章《不要企求别人的认同》。他说,不要企求别人认同,“很多时候不是你选择了风浪,而是风浪选择并决定了你!优秀的水手觉得不是战胜了风浪,而是适应了风浪”,我从中体会到他的坚持,以及对于外部规则的适应。

你可能觉得我在美化阿里,事实上,它在我眼里,绝不是一家完美的企业,它与马云本人身上都有太多缺憾。中国互联网成长太快,互联网人标榜“颠覆与革命”太多,实际上,企业家与企业的青春气质还十分浓厚,许多企管与文化层面的东西根本还来不及沉淀,就觉得自己老了,而它带给现实社会的变革不过刚刚开始,一个融合经济时代刚刚开启。

但就像世间并没完美的东西一样,一个糙一点的阿里,一个充满激情与商业情怀的马云,更值得我们珍视。

事实上,当人们持续不断质疑马云与阿里,质疑BAT与创始人时,中国互联网企业已成长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BAT已被美国人列入全球十大互联网巨头之列,这是关键信号。我坚信,阿里登陆美国,会比其他中概股更具象征意义,能大大提升中国更多产业融入国际市场的信心与勇气。

所以,我要说,马云与阿里,实在应该感谢外界不断深化的质疑,正是因为它,才真正让我们看到并重新审视阿里与马云的价值,以及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尊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