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集体杀向手机行业,其目的只有一个,即给自己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上找一个出口,它们推出的手机总是将目标指向和绑定在它们现在提供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就在前天土豆做手机的传闻尚未尘埃落地之时,昨日又传出消息,乐视也要做手机了,据说魅族的两位高管带走魅族的一批老员工去了乐视,看来,这是要和小米展开全方位竞争的节奏。但是,人家是先做手机再做电视,乐视却是先做电视再做手机,这让我不禁想到,跨界,居然如此简单。
圈地战背后受益者是用户
除了传统厂商中华酷联都在加强手机之外,阿里巴巴、网易、百度、360、盛大等互联网企业也都争先恐后加入了“移动互联网圈地战”,甚至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企业之间因为手机而引起的口水战。
这些互联网企业做手机虽然都打出了接近“零利润”的口号,但是他们相对承担的风险也更小一些,自从小米打开了先预定后生产的大门之后,就连一些无资金,无名气,无保障的山寨品牌也模仿着搞出了“饥饿营销“,更别提我们这些互联网大佬了,基本上都是以此种模式,收了钱在生产,相对风险当然小了。
互联网企业做手机还有一个口号”不靠硬件赚钱“在以往的企业中,手机卖出去了就卖出去了,不能阻止用户安装,卸载软件了,而我们这些互联网大佬在想着定制,预安装一些自己的应用,从其中赚钱,虽然截至到目前,一些应用靠广告,游戏,等赚到了几桶金,但是那些都是浮云,你说你有安装量,你弹出广告,我可以防火墙,我可以去广告,你说你收费,我们中华儿女有能力盗版,破解,一个Windows都能破解,更何况是你一个应用呢?虽然手机厂商说靠软件及流量赚钱,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并没有普及和确切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手机的更换频率快,目前智能手机的可拓展性大,你买回来一个定制rom,回来可能就有哪位大神发布了原生rom和精简方法,所以手机“软”赚钱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企业做手机受益的还最终是用户,无论他们打价格战也好,口水战也好,价格战打出了手机的低价,口水战打出了手机的内幕,无论他们怎么打,用户都是受益者。
低价互联网手机后的怪现象
互联网企业集体杀向手机行业,其目的只有一个,即给自己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上找一个出口。在已经上市的互联网手机身上,这种印记已经鲜明得让消费者有些望而却步。妄图用廉价来诱导用户,结果变成了一场价格战。奇怪的是,一千元就能用上智能手机的诱惑性号召却没有换来消费者的埋单。
理由很纠结,一方面互联网手机的价格确实较主流智能手机更便宜,功能上也很丰富;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推出的这些手机指向性太强,又让消费者一直保持“围观”。
这些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手机总是将目标指向和绑定在它们现在提供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是否用了QQ手机上移动QQ就会快一点,用盛大Bambook手机看书就会方便一点,抑或用阿里云手机享受的网购折扣会有所变化。消费者的敏感度要超过那些开发者,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实的答案,除了一味地宣传价格低廉,反而还要担心,这些手机是否兼容竞争对手的软件应用呢?
消费者对此的担忧从来没有停止过,各家互联网企业也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类似疑问,而是继续在价格上做文章。曾几何时,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更放出“手机就是应该免费”的口号,并标榜自己的360手机将是零利润模式,即不靠硬件赚钱,而是靠之后的软件服务盈利,意图将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带入到移动互联网之中。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目前互联网手机之所以如此廉价的底牌。这个底牌的核心就是用半卖半送的智能手机黏住用户,成为自己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强劲动力,入口之战的关键也就在于此。殊不知互联网手机失败的根源也在于此:黏住用户的想法是好的,但互联网时代,有哪一个用户是只属于一家互联网企业的?
互联网企业在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时,都似乎有意选择遗忘,忘记了用户的选择性,正如用户可以在PC上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却未必一定要用Office办公软件一样。智能手机和功能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即使不能卸载,用户也有权利不用,并且通过应用软件商店下载自己需要的各种应用,其中必须而且应该包括推出该智能手机的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对手的应用。
这一切绕了一个大圈,回归到了一个原点。如果软件服务极其优秀,即使不销售自己的专属手机,一样可以通过其他平台和硬件来黏合住用户。如果互联网企业本身的服务和应用不靠谱,即使白送手机,用户也只会把它作为最简单的通讯工具,而非企业所希望的应用服务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