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海峰:4G台风还未形成 小米还有机会

文/卞海峰

“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西方谚语,如中国的时势造英雄),我们看了这么多成败,觉得最最核心的原因是大势,它看起来不够情怀,不够有英雄气概,我不知道怎么表达,但这是成功的真谛。”这是去年,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小米“成功”的总结。

严格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并不能判断小米算不算成功,即使去年他销售了1870万台手机,但是这与中国,乃至世界智能手机市场的需求总量相比,还差的太远太远,与可口可乐的百年基业相比,小米也很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小米将来的成败,更何况是4G手机这场还尚未打响的拉力赛。

  4G手机争夺战,居然没有小米

2012年6月,全球范围内的LTE用户已经达到了2700万,根据Wireless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1年底全球只有1000万LTE用户,仅仅6个月时间,这个数字翻了几乎3倍。有统计显示,今年全球LTE用户有望破2亿,比去年的9230万大增115%。这种4G无线技术随后开始跳跃式增长。2011年用户剧增21倍,达到1320万人,2012年进一步激增599%至将近1亿人。到2016年,LTE用或户将达到10亿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手机厂商纷纷都在布局自己的4G手机。包括苹果、诺基亚、黑莓、LG等在内的国际品牌,在当时就相继开始推出了属于自己的4G手机。国产手机厂商也不例外,中兴、华为、酷派、联想、OPPO等也大都跟进步伐,布局了4G手机,大家都想瓜分4G网络普及带来的人口红利。

然而事与愿违,两年后的今天,4G手机的格局却又是一番景象。根据市场研究公司赛诺的最新研究报告,5月份国内4G(TD-LTE)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名为酷派,市场份额为23.1%;三星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18.8%;苹果首次退居第三,市场份额为15.7%,其他依次为联想、OPPO、天语、华为、中兴、海信和步步高。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这份调研数据里面居然没有如日中天的小米,难道是小米没有发现4G手机市场的潜力吗?其实不然,在我看来,现在小米更多的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给投资人看,他还顾不上布局未来(4G手机),他充分诠释了“活在当下”的意义,当下挣钱最重要。

又正如开头雷军所述的“顺势而为”、“大势”,可能雷军认为这个“势”还没有完全到来,即使现在布局,也不能帮助小米带来什么实际的增量,这不符合资本市场的口味,因为这样的市场预期对于现阶段的小米而言,似乎太早了。

  4G台风还未到来,小米还有机会

事实的确如此,与3G网络用了4年时间,才真正谈得上普及相比,才刚刚正式运行半年(牌照发放)的4G网络,则根本不值得一提。这就像雷军口中所述的“台风论”,现在可能还只是台风来临前夕的“微风”,就算这次的台风较以往相比,来的更快、覆盖面更广,但是也不可能在这短短几个月内就爆发,如果没猜错的话,4G网络的爆发期应该会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

要知道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只拿到了TD-LTE的牌照,而对于适用性更高的FDD-LTE牌照,工信部还尚无正式发布计划,这是三大运营商当前最为纠结的地地方。一方面他们不敢大肆投入TD-LTE,怕到时候被FDD-LTE所取代,最后徒劳无功。另一方面,他们都在私自建立可以融合FDD-LTE,甚至是直接建立FDD-LTE的基站,以作备用。

可能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无论是高频段的TD-LTE,还是低频段的FDD-LTE制式都无关紧要,因为在网速提升上,两者的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仅20%的差距(物理值),其他体验也差不多多少。但是对于运营商而言,两者差的就不是一点两点了,因为TD-LTE的建(基)站成本更高,特别是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等人口不是十分密集的地方,FDD-LTE就显示出了他的优势,因为它的覆盖面更广、更加迅速。

而上述只是阻碍4G网络发展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则是当前4G网络资费与基站覆盖面的问题。以北京移动4G为例,其58元的套餐仅包含50分钟主叫时长与400MB流量,其中200MB流量为促销活动赠送,这比移动当前3G网络的资费贵了一倍都不止。至于覆盖网点,也同样无法得到满足,其目前还没有完全覆盖北京地区,更别提其他城市了。

其实就4G手机问题,我也曾为小米感到担忧。但是在与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过后,我放弃了这种想法,他表示“小米将于今年Q3推出新款4G手机”,至于具体时间、技术参数、产品名称等方面,他没有做过多的描述,可能是点到为止吧。对于小米喜欢搞神秘,这似乎成了科技圈业内的共识。

由此可见,4G网络的台风还未正式形成,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这才符合雷军的节奏。所以就算小米当前没有布局4G手机,也谈不上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其只是损失了一部分敢于尝鲜(指4G网络)的用户。对于未来将要爆发的4G网络小米还有机会,且这个机会相当的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