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错刀
说起自媒体,高晓松也算是第一人。他的《晓说》竟然做到了5亿浏览量,高晓松为什么这么红?
一个叫@王轩 在知乎上说:长的不帅,不吸引仇恨。当然,这是开玩笑。
口才好,能讲故事的人很多,比如崔永元、窦文涛、老梁、王凯等,高晓松不是最帅的,也不是口才最好的,但却是最火的,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电视台”。
为什么?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高晓松这个产品有3个关键点:
1、视频自媒体是一个大风口。
高晓松成名很早,从1994年出版的《校园民谣》到1996年的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后来转型互联网,2000年在搜狐做总监,2001年在新浪做驻美首席代表,然后做盛大的首席娱乐顾问、做A8的总监。但再次让高晓松爆红是因为一款产品《晓说》,而《晓说》成功的背后则是一个风口:视频网站的原创浪潮,“这些靠着最初版权混乱时期起家的网站,在聚集到大量资金之后都要重走大制片厂的老路。”
高晓松:再说《晓说》这事,大家看到视频网站巨头都争着要做原创。视频网站这种行业在美国是没有的,youtube是大家自己拍着玩,hulu是大的影视公司办的。因为美国有大的制片厂,电影、电视剧、脱口秀全线产品都有,也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分发渠道,不会把版权卖给视频网站,说我索尼的电影跟你华纳的在一个网站播,不可想象。我个人对中国视频网站的预测是,这些靠着最初版权混乱时期起家的网站,在聚集到大量资金之后都要重走大制片厂的老路。我和几位大佬都谈过,现在就应该在视频网站普 及好莱坞大制片厂的管理办法、生产办法、金融办法、保险办法等等。它们应该是未来中国的索尼、华纳、派拉蒙。
互联网一定会代替一切,一开始大家以为互联网只能发信息,就跟爱迪生那时觉得电只能点灯一样,谁想到电还能刮胡子?中国人习惯拿历史当镜子,但互联网这个东西是开天辟地的,所以它穷尽了我的知识结构以及我能力的限度。
我很喜欢互联网的这些大佬们,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意人。他们看世界的凌厉角度和对人的量化能力让我觉得特别神奇。如果在饭桌上,通常我要想说话我能一直说,但是这帮人一说话我恨不得拿一个本子记下来。这些东西不是胡说八道,最终成为他们办起来的一个一个企业。我自己的话语权也是他们给的,如果没有他们,我最多也就像木心老师一样,每周在纽约给大家讲文学史。
2、做任何产品,首先要拼痛点。
《晓说》的爆红,我认为是高晓松抓住了一个痛点:讲潜规则,或者说隐形知识是一个大痛点。
@张金猪 在知乎的留言:个人认为,高胖的晓说让那些不大爱读书的年轻人从另一种渠道获得了一些算是有用又有点冷门的的知识,不爱读书爱看视频爱听人讲是我们这一代的特点,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去读这些书可能觉得枯燥无味更别提自己独立思考了,而高胖直接告诉了我们他读完书后的观点和他有些特立独行的想法。这些知识如果作用于泡妞吧妹上面……看看高胖自己吧,他本人的原话:“我老婆全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我建起来的”
高晓松自己也说:我40岁之后,自己的生活是很明确的,我就是卖艺。不像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我现在不创业、不经营公司,我只卖艺,你经营就好了。
做《晓说》,题材都是我先跟人家在饭桌上讲出来的。人家听完觉得挺有意思,我就去讲。我知识都怎么来的?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我从小有一个优势,家里人是政协常委之类的,有那种文史资料选编。中国人有写史的传统,让国民党将领什么的写回忆录,但又不让大家看,就编成资料选编内部交流。我们家都 是学科学的,没人看,我自己天天在那里看,哟,跟课本上写的不太一样。
我们家吃饭时最爱聊国外的事儿,从小训练记国旗背首都,后来我自己闲着没事把各国的煤产量钢产量都背了一遍。我们家人最讨厌胡说八道,我想知道什么事儿,他们会为我写一条子,说这个事你去找某某院士,人家研究这一辈子了。大家都住一块,最多穿过这门进了北大那门,或者穿过那门进了中科院。
3、一个人的电视台。
互联网和技术的进步,让制作的简单,让个人生产力、创新力得到最大的释放。
《环球企业家》写高晓松的一个文章讲到一个细节:最先与高晓松合作的优酷土豆没有想到《晓说》会如此成功。当时,时任优酷总编辑朱向阳约高晓松吃饭,约了三次之后,很少在国内的高晓松才有时间去。他还纳闷:“优酷土豆找我做什么?”
早期,优酷土豆方面也没想好与高晓松做什么。优酷只是单纯想和高晓松合作,对于内容和合作方式,他们就以各种各样的方案、节目进行协调。高晓松觉得这些都太麻烦。“录节目还得再弄一棚,还得进去排练半天。我说咱要弄一个世界上最简单的节目,就我一个人说话。”高说。由于高晓松一个人在镜头前的脱口秀成本很低,优酷土豆就决定做这个节目。
但是,制作的简单不意味着粗制滥造。反倒因为这种轻制作,可以在粉丝运营上花更大的精力。高晓松的粉丝定位很清晰:群体年龄偏大,以男性为主,忠诚度很高。
实际上,你所认为的他对一个领域完全不了解,其实人家确实早已有所了解,我在另一个答案里说过,高晓松出自高知家庭,家学渊源,从小到大积累下来的阅读量应该是很惊人。
但是,高阅读量可能对具体的人名地名时间术语之类记不清楚,那么在节目之前就应该做过功课,重点是重温一下一些东西,这个过程是一个把记忆唤醒的过程,已经不需要像接触新知识的时候那样记忆了。
除此之外,有一些知识如果经常使用,也会造成如数家珍的效果,比如说起苏东坡我会想起江城子定风波念奴娇水调歌头云云,已经几乎形成条件反射了,拉起一个绳头后面可以拽起一大堆。
还有,有时候这种表现只能唬唬外行,普通人知识面窄,听别人说什么都是新鲜的,稍微多说两句就觉得对方是专业的,这也是一种错觉,再通过一些技巧,更能加深这种印象。
关于知识的记忆问题,是这样的,当你阅读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世界上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这叫做触类旁通,到了这种程度,知识越多反而越容易记,比如电场和磁场都遵循手性原则,数学定理有“强”“弱”之分,越强的定理越难证明,价值也越大,再比如说起法国卢浮宫都知道,然后贝聿铭是个世界著名的华裔建筑师,二者有何联系呢?法国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就是他设计的。这根本就不用记,第一次听说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种“哎呀这么巧”的感觉。
关于知识的表达运用,并不是非得拉个人给他讲一遍,事实上,也没法跟人讲,因为讲了他们也听不懂,很多时候光是在脑子里把记忆随意排列组合就很有趣,所以内向的人为什么不觉得无聊?因为他们可以沉浸入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走路的时候,坐公交地铁的时候都可以走神。知识的价值不仅仅是拿来用的,也可以作为娱乐。
关于如何进入新领域,前面说过,这世界上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有时候接触到新的信息,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像“这还用说吗?”,就好比你学象棋,肯定是要打谱,那么你学围棋的时候,自然而然也知道应该多看棋谱。牌类游戏,翻来覆去也就那几个元素,无非就是价值、交换、组合、先手等等。
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废话,真正的重点是:还是得有个好脑子。
他也会忘东西,只是人家看东西记东西的速度大于忘东西的速度,所以积累自然多
也可以通过填补脑髓的方法补肾填精吧
记忆里的训练方法有的是,要是记不住也没用,所以还是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黑芝麻,很好的东西,条件好点的可以吃大花红景天,早古代可是 皇帝的贡品;但是要吃大花红景天,因为红景天有90多种,只有4-5种可以用药,而大花红景天为收录于《中国药典》的唯一红景天品种,不仅是抗缺氧效果最好的红景天,也是提高记忆力的效果最好的红景天品种。
大花红景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含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参与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脑内神经突触部位的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的过程。增强色氨酸和5-羟色胺酸向脑中的传输,从而抑制单胺氧化酶等酶的活性,来增加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等的水平。来增加学习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
有种精英主义的小众情节在里面,他是理想主义的人,因为自己家庭环境好,人也聪明,干了很多我们想做但因为木有勇气或木有能力而做不到的事,比如开车环游欧洲。而且他每期其实都很认真的准备,比如美国总统那几期; 他自己的背景决定了能够知道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的事,加上自己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多看问题的新视角;最后一个原因,我个人感觉跟高晓松很对脾气……就是那种雅痞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情节
我在“晓说”出来之前对高晓松的认识就是“音乐节目评审”,“酒驾出事的名人”,“肥头大耳,感觉酒色过度的中年男人”
在看了“晓说”之后,发现高晓松还是挺风趣的。见识挺多,特别对欧洲和美国的国土风情特别了解。后来听了他一期谈中国音乐的,让我特别感慨。因为我也特别怀念80年代中国的那股校园民谣风。于是我大量的搜索高晓松早期做的音乐来听。哎,对这个人的看法大大的改观。
其实“晓说”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你可以说他快餐。我对欧美文化不太兴趣,挺多听一听,长长见识。过了,也许都忘得一干二净。但我也觉得这档节目是每个人探索知识的起源,当你挺他款款而谈时,如果有些事情是你感兴趣的,相信你也会打开百度,自行深入寻找相关的资料。
我一直说,在中国,每个男孩子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起点,都是这个男孩子玩过一款“三国”游戏。很多人鄙视这种的"快餐“,但也常常忽略了他们对知识的普及。至于深度嘛…我相信有兴趣的人,还是会继续自行深入的了解
。
很多人能做到甚至超过高晓松这种程度,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没有那么难。
2、高老师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政治
2)美国民族
3)青楼、镖局、科举
4)军事
5)世界各大洲主要风土人情
6)中国地缘政治
7)电影
以上这些内容,7是高老师主业之一,另当别论。其他的,要讲到高老师这种程度,各读两三本甚至一两本书就够了,或者关注某个领域内专家几年的博客、专栏就够了。当然,高老师可能比他《晓说》中透露出来的更有知识,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谓“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没知识,毕竟一个节目有很多幕后人员。具体情况,我们无从知晓。
举1为例,如果你看过醉钢琴的《民主的细节》,你会发现《晓说》的美国政治基本上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民主的细节》还要更深更细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细节》都是被很多专业人士视为闲书的。
3、高先生讲的主要是常识+见闻,即某个领域最常用的知识,再加上他个人的见闻经历。
大部分领域的常识,有两三本书的积累就可以跟大众显摆了,领域稍一多,就被视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掌握常识不难,超过了常识的范围后,再想深入才会越来越难,这才是看真本事的地方。
小时候,每年老师给我的评语里都有一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就是我三年级以前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完了,把一个地球仪里所有的国家、位置、首都都背下来了而已,再加上读点闲书。这些一点都不难,一个二三年级小孩每天做半个小时,几个月就干完了,到初中毕业我的历史和地理都不太用学。《上下五千年》和地球仪就是常识。
到了现在,我绝不敢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八个字。见了很多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我只能自惭形秽找差距,慢慢追。我心中的牛人见了更牛的人也只是如此。对高晓松也是,你如果对他说这八个字,我猜他绝不会答应,因为以他的见识,他见过很多更符合这八个字的人。
4、高先生的家庭环境优越,因此不仅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还能与一些“历史名人”的家庭有世交,这才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困难的。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在北京,各种沙龙、讲座、分享会又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让别人“替我们”走万里路。
5、要达到高晓松式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给大家几个建议:
首先,多读书,起码要达到读了各大主要领域的入门常识书。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无死角”的简化版。不算太难。
其次,多旅行。感受旅途中的一切。
再次,多做事,做不同领域的事,增长见识。就像松哥又写歌又拍电影又开公司。
再次,可以多参加沙龙、讲座、读书会等活动。
最后,要有一颗爱聊天的心。通过说来锻炼自己的表达,梳理自己的知识,通过听来寻找自己常识的盲点,增加自己的见闻。
评论中有网友求各领域入门级书单。
书单网上其实多得很,一搜一大堆。看多了,你会发现所有书单都推荐的就那么一些,比如《枪炮细菌和钢铁》《娱乐至死》《乡土中国》《万历十五年》之类的。你可以找个书单,然后选点自己喜欢的,哪怕只能读一本也是好事。
中国社科领域最牛的书单,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但这个不是入门级的,基本要么是大部头,要么语言艰涩,但都是好东西。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可以买几本看看。
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或称“十五讲”系列,都是我国各学科比较顶尖的大学教授写的,每本书由15个讲座组成。对于一些跟自己生活、工作关系不大的学科,看看这个也就够了。
——————————
最后讲个八卦。
韩寒刚出名那阵说过一句很狂的话,大意是,“这世上写文章李敖第一我第二”。
结果,后来李敖的儿子李戡说:“韩寒算老几”。李敖在接受采访时,也批评了韩寒,大意是说韩寒没知识。
所以,学无止境。韩寒当初会说那样的话,是因为他的视域有限,才会觉得到李敖这种程度就到顶了,现在的韩寒肯定不会这样想了。
高晓松的价值在于,他给中国很多不读书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展开视域的好机会。我们这些或许知识还不如高晓松的人,也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X说》,不是放在优酷上,而是放在生活中。
高晓松说的无非是几个主题:军事,美国政治,加上一些私货如科举,武侠,青楼等。他的素材来源你翻翻他那本「如丧」你就可以差不多全知道了(说实话对这本书相当失望,干货实在太少,这货也不是写散文的料。感觉整本书有半本都在炫耀他的把妹纪录。。。。)。
–
简单说几条:他写过一些剧本所以研究过青楼武侠。关于科举的论点几乎全部来自钱穆(他自己也推荐过钱穆的「晚学盲言」)。他在美国多年,爱看新闻所以对美国政治有了解。从小是军迷所以学到不少军事史和地缘政治的东西。因为工作关系去过的地方不少,所以有些杂闻轶事可说。大概就这几个路数。一个正常人,有读书的习惯,每年出去走走,到四十岁能说的东西不一定比他少。
–
他的长处主要是两点,一记忆力好,各种部队的番号,历史事件的年代等等都能记得清楚不出错(他自己说是开口就讲,不排练无讲稿,如果是真的那样,说明记忆力确实不错)。二是他语言表达能力强。写过歌词的人中文一般都练得很好,本身又学理工科,条理中透着文艺范,和冯唐一个路数,电倒一波文艺女青年是很轻松的(对我等理科老爷们就无效了)。
他自己也说做晓说一年,已经快被掏空了,明年准备再读读书。兄弟们加油读书吧,电倒文艺女青年不是梦,你也可以做到,Just do it!
多说几句——本文写于一年多以前,没想到到最近又有人关注起来。这一年多本人也继续在追「晓说」。我当时说“很多人能讲的比他好”可能并不确切——他确实讲的不错,中国目前电视节目中也没有看到比「晓说」好的同类节目。
但一年之后,我的基本结论依然不变:他的强项是语言组织能力好,以及记忆力好。大多数时候他并不是对事物有多么深刻独到的观点,只是把许多人许多书上的论述采集来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一般他不会告诉你他知识的来源,但明眼人其实一看便知。普通人如果年轻时养成读书和旅行的习惯,到了他的年纪也能做到。
1、很多人能做到甚至超过高晓松这种程度,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没有那么难。
2、高老师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政治
2)美国民族
3)青楼、镖局、科举
4)军事
5)世界各大洲主要风土人情
6)中国地缘政治
7)电影
以上这些内容,7是高老师主业之一,另当别论。其他的,要讲到高老师这种程度,各读两三本甚至一两本书就够了,或者关注某个领域内专家几年的博客、专栏就够了。当然,高老师可能比他《晓说》中透露出来的更有知识,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谓“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没知识,毕竟一个节目有很多幕后人员。具体情况,我们无从知晓。
举1为例,如果你看过醉钢琴的《民主的细节》,你会发现《晓说》的美国政治基本上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民主的细节》还要更深更细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细节》都是被很多专业人士视为闲书的。
3、高先生讲的主要是常识+见闻,即某个领域最常用的知识,再加上他个人的见闻经历。
大部分领域的常识,有两三本书的积累就可以跟大众显摆了,领域稍一多,就被视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掌握常识不难,超过了常识的范围后,再想深入才会越来越难,这才是看真本事的地方。
小时候,每年老师给我的评语里都有一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就是我三年级以前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完了,把一个地球仪里所有的国家、位置、首都都背下来了而已,再加上读点闲书。这些一点都不难,一个二三年级小孩每天做半个小时,几个月就干完了,到初中毕业我的历史和地理都不太用学。《上下五千年》和地球仪就是常识。
到了现在,我绝不敢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八个字。见了很多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我只能自惭形秽找差距,慢慢追。我心中的牛人见了更牛的人也只是如此。对高晓松也是,你如果对他说这八个字,我猜他绝不会答应,因为以他的见识,他见过很多更符合这八个字的人。
4、高先生的家庭环境优越,因此不仅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还能与一些“历史名人”的家庭有世交,这才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困难的。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在北京,各种沙龙、讲座、分享会又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让别人“替我们”走万里路。
5、要达到高晓松式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给大家几个建议:
首先,多读书,起码要达到读了各大主要领域的入门常识书。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无死角”的简化版。不算太难。
其次,多旅行。感受旅途中的一切。
再次,多做事,做不同领域的事,增长见识。就像松哥又写歌又拍电影又开公司。
再次,可以多参加沙龙、讲座、读书会等活动。
最后,要有一颗爱聊天的心。通过说来锻炼自己的表达,梳理自己的知识,通过听来寻找自己常识的盲点,增加自己的见闻。
书单网上其实多得很,一搜一大堆。看多了,你会发现所有书单都推荐的就那么一些,比如《枪炮细菌和钢铁》《娱乐至死》《乡土中国》《万历十五年》之类的。你可以找个书单,然后选点自己喜欢的,哪怕只能读一本也是好事。
中国社科领域最牛的书单,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但这个不是入门级的,基本要么是大部头,要么语言艰涩,但都是好东西。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可以买几本看看。
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或称“十五讲”系列,都是我国各学科比较顶尖的大学教授写的,每本书由15个讲座组成。对于一些跟自己生活、工作关系不大的学科,看看这个也就够了。
——————————
最后讲个八卦。
韩寒刚出名那阵说过一句很狂的话,大意是,“这世上写文章李敖第一我第二”。
结果,后来李敖的儿子李戡说:“韩寒算老几”。李敖在接受采访时,也批评了韩寒,大意是说韩寒没知识。
所以,学无止境。韩寒当初会说那样的话,是因为他的视域有限,才会觉得到李敖这种程度就到顶了,现在的韩寒肯定不会这样想了。
高晓松的价值在于,他给中国很多不读书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展开视域的好机会。我们这些或许知识还不如高晓松的人,也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X说》,不是放在优酷上,而是放在生活中。
但是我原来的号被知乎停用了,用新号重新发一遍。
原回答是我一年多之前回答的。一年之后,我又有了一点新的思考,在这个新答案里跟各位重新分享。
我开始怀疑,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意义究竟何在。
是给我们看世界的新的角度?是增强了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是仅仅给了我们一个炫耀知识的机会呢?
这三者或许都有,然而,我越来越认识到:对于知识,一方面,不能沉溺于广度而忽视深度,另一方面,不能离开了应用的环境。如何把零碎的知识变成成体系的知识,如何把知识变为生活中的智慧,而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谈资,这才是真本事。
如果我们沉溺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快感中,如果我们只是想在人前拥有显耀的谈资,这反而不利于我们以更加认真的姿态去探索世界。
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是,让知识从我们的心中流淌出来,去辅助我们的生活。
就好比,假如我们对美国政治史了如指掌,可我们只把它当做谈资,那又有何意义?
然而,如果我们能从美国政治史之中读出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现在生活的东西,比如,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帮助自己和周围组织增强监督,这才是知识的意义。
他爷爷是清华校长,姥爷是深圳大学创始人,两院院士;他姥姥是北京航空学院的创建者之一,著名的流体物理学家,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他奶奶么,据他在小说里讲,是官宦家庭出身。这一家子当得上“书香门第”这四个字。打小被梁思成逗大的,再加上自己看的书多走的路多,也当得起一句“博闻强识”。所以我还是很服气他的。记得有次他讲到自己在入狱的半年里,每每到了半夜,就把头埋在被子里想,天哪我当年怎么是那样一个人!!那时候又觉得好笑又觉得感慨,他在中二的年纪里,写了《同桌的你》,赚了一大笔钱,退了清华,当然也狂妄的一塌糊涂;我们在中二的年纪里,偷偷地狂妄,努力想要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可是撑死了也顶多能顶撞顶撞老师和父母罢了。不得不承认,从那时候,他就比我们早一步冲了出去,有了更多的见识。
我曾经特别喜欢《同桌的你》,因此觉得写歌的人一定很有范儿;后来又因为酒驾因为曾轶可等等认定这是一个狂妄无知只懂得炒作的人。直到看《晓说》,渐渐觉得这是一个肚子里有料的人。而且我很欣赏他面对自己犯下错误时候的态度,有担当,够诚恳。现在想想,这大概也是他能走到这一步的原因。
关于《晓说》,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很多人在聊天/分享的时候,总是难免代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输出价值观的行为。《晓说》很少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大多是本着一种分享的态度,带着大家去看世界。高晓松试图告诉你,外面的世界是这样、这样和这样的,你来思索你喜欢什么样的世界,顶多说一句:我更喜欢美国对枪支的态度。《罗辑思维》在这点上就做的太偏颇,我特别反感罗胖反覆地说:公务员要辞职;大家要做U盘,现在的世界不好,什么什么不对。再举个例子,当初说到中医的时候和说到分形学的时候,有粉丝在微博客客气气地只出了原文中有些部分逻辑上讲不通,有些部分涉及科学道理罗胖讲错了,有些地方有待商榷,结果罗胖自己转发了一下说,价值观不同你别听,请取关。作为对比,前几天看高的微博,有人说高是跳梁小丑,高也转发了,说,来的都是客,您请进。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不同的对待世界的态度。面对一群陌生人的时候,你的思想是抱着彼此交流的态度,还是抱着为自己的想法攻城略地的态度,自然也决定了你的见闻。当然了,罗胖年龄还不够,我想他也会越做越好吧。
总体来说,我想,想成为这样一位谈不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算得上博闻强识、晓古通今的中年人,至少要做到几点:对知识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够勤奋,有条件的话多出外走走多看看世界,没条件的话至少要做到有开放的思想和足够的担当。还有最后一点,给你的下一代创造一个与梁思成家做邻居的机会
比如说道大航海时代,你能不能把你书上看来的,西班牙人在干什么,葡萄牙人在干什么,南美洲人在干什么,中国人在干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这么干进行横向比较?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经济、文化、政治背景是什么?这反过来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什么特点和问题?他们的活动各自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相互间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反映了什么问题?除了书上得来的观点外,你能不能通过这些知识点的编织,得出自己的观点?当前的权威说法是什么?你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我说的并不全面。但是意思到了。
也就是说,高晓松不仅做到了知识点的多,而且他非常善于把这些知识编织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上下左右前后长短都可以交叉索引,相互参照。况且知识不是一维的,也不是三维的,而是多维的。因此这个知识体系不需要包罗万象,就足够巨型了。而体系形成了,再纳入新的知识,你的知识体系将会形成维度上的增长,而不是散点式的增长。
说什么,多看书,多走走,你也可以之类的。我觉得并不如此,知识不是光靠别人告诉和到处看的。看书和多走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关键点在于,你要学会那种思考方式,你自己要把知识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加以消化分析和构建。并且保持思考的习惯。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的看法和知识体系会不断地变化。
如果是为了电倒文艺女青年啊。。。。我觉得本末倒置了呀。学习和思考是为了自己更优秀的,不是为了秀的。
1 他会实现预备题目搜集资料。从高等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查资料的,给个一两天时间准备,去电视上侃不会比他差太多。
2 他谈的都是常识。
3 有媒体资源和平台让他讲,有个人名气可供包装,所以,他可以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让观众认为他很博学。
4 表现得很博学的往往很无知。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是谁呢?维基百科
5 其实觉得“晓说”是现代版的评书。特烦那一群所谓的知识分子(包括铿锵三人行)在电视上侃,明明是娱乐大众,还装一副我深沉我渊博的样子。像人家老梁多好,我就是讲故事的,大家图个开心啊。
高晓松的魅力或者说能力是他能脱稿把一件事情或者一段经历说清楚,富有逻辑和感染力,而不仅仅因为他阅历丰富,读书多,有团队支持。
演说和表现力是一种需要训练和培养的能力,与读书学习的态度无关。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唯一阻力是你自己。但如果仅止步于阅读和学习,你可能成为一个博学家,一个作家或者一个专家,却有可能缺少讲演的逻辑性、现场的感染力。我们生活中从不缺少书呆子、技术宅男,但像高晓松这样的人,总会让人眼前一亮(体型也是一个因素…)。
读书多,经历多,家庭优越。
如果你姥爷是清华校长、姥姥建立北航、父母是杰出科学家建筑师、林徽音住隔壁。。。好吧,环境狠重要应该没人否认吧=_=
几乎走遍世界,木有买房。据<如丧>讲,他喜欢把歌里唱到过的地方都去一遍。。。(反正应该经历及其丰富,详情可见讲印度那两期小说及如丧)
另:根据他在清华的新书发布会来看,他和冯唐的关系狠好,而冯唐是「罕见的,没有知识死角的人」(高晓松语)就差不多知道两个人是什么水平了。
高演讲里还提到:随便翻一本书,冯唐基本可以背诵其中许多片段。(好吧我一直是冯唐脑残粉)
yy部分:高晓松接触的文艺圈的人应该不会少(本身也是一枚编剧),而他能对冯唐有如此评价,基本也看出冯唐读书的多少了。根据我平时的交往经验,知识水平不在一个层级的,顶多维持「面子上过的去」绝对不会每天厮混的。。。
PS:肯定有人觉得自己很牛逼,他们不过是沆齑一气,臭味相投罢了。。。我也服您,您老牛逼,高手都在民间是吧-_-#
很多书你没读过,就觉得能跟你讲书名的人很牛,很多书名你知道了,你会觉得能和你谈里面的大纲目录的你也觉得很牛,N年后,你发现自己研究某个领域了,发现他讲的东西根本不是你研究的那回事。
看过2季晓说,发现他通过社会关系去的地方很多,接触过的东西很多,比如谈到古代镖局和驿站,这些东西翻翻史书、四库全书应该能知道些。
娱乐性质的节目,看看笑笑就行了,不过以他的家庭和出身,最后混这些工作的确是糟蹋了。
这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可获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例如在知乎,你就能找到很多你想要了解和从未了解的信息。当然,这只是基础。而就像前面的知友也提到,高出生书香门第,并且天赋不差,因而自身的积淀就在那里;再加上他交游广阔,社会阅历丰富,自身对于话题的表达能力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的把握能力应该也是高于常人,若不是如此,何以你总能在某某节目里,他被冠之以“高老师”的头衔在那里指点江山。所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他自身的积淀再加上良好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共同产物。就像周立波,我个人并不觉得他的知识面有多广,但是他“善假于物”,总能够将网上对于时下热点事件的精妙评论为我所用,并以滑稽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就赢得了不少受众的关注。
当然,我们自身的惰性使得我们在触手可及的成山的信息之前,不愿费力,而只乐于接受别人加工好了之后呈现在你面前的,及至慢慢丧失怀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说句不讨好的话,现在还能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去好好的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耐心的求索。反正我是不能。对于高晓松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若让他往深层次讲,他不一定能给你讲出多少东西来,毕竟,一个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娱乐节目的老师,又能传多少道,解多少惑呢。但也许我们也不需要知道这么多,我们的要求可能是,只要娱乐了大家就好。
打造出来特定的人,换了你,你也可以做到。高兄的阅读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累积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需要有热爱生活的动力,才有闲心去看那么多书,当然,这不是“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的理由,只要利用碎片时间,充实阅读量,加上天赋,普通人的知识量是完全有可能超过高兄的,况且高兄还要游历各国,还有自己的公司、事业,真的是很不容易。高兄能力的另一种体现是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临界点,要说口才,他不是最好,要说知识量,他更不是专家,但是他能把自己知道的都讲出来,这就不是普通人办得到的了,这种能力,做项目的得好好跟他学学。
至于其他答案中提到的数据正确之类,在发达的互联网和晓说团队的帮助下,这些应该不难办到,而且有些地方,高兄还是用了后期声音处理来弥补,人无完人,问心无愧就行了。
弄成这么一挡节目,您觉得这事他一人能搞定吗?
就如风光无限的美国总统,他背后站着的可能是几十人的幕僚团队啊。。
查资料的查资料,找图片的找图片,想方案的想方案,做后期的做后期。
然后有个类似参谋长的人,(就如管仲,吕不韦,李斯,张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赵普,王安石,刘伯温,张居正)把所有资料汇总到一起。写成台词提醒器的里文章。任何一个智商不算太低的人又看过点书的人,看过遍后基本都能把他变成自己的知识。。。
当然了自己平时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不然哪会有兴趣做这么个科普的节目呢?
有本人多年的生活积累,也有触类旁通的本事,还有就是侃大山说话的能力。还有团队的运作。 生活积累就是他的出身家世,成长环境,生活经历! 触类旁通就是对所学的知识和了解的情况能有举一反三的本事,即使不是本专业,也能在了解一些信息后分析出点一二三的内容。。 他说的时候语气轻松,时常结合事情加上主观的评价,还有口语化,给人一种无所不知,而且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 一个节目都会有一个团队在运作,话题什么的信息采集工作也可以由团队完成也。他只需要把信息转化成具体内容就可以 这个节目是他一个人说,相对比较轻松,要是有人在旁边问他问题,估计就不会这么潇洒了。。
正儿八经的高干子弟,却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气息。那儿年辰,搞民谣的都是家境优越的,老狼、高晓松都是。我看过一个访谈,说,当时,老狼跟高晓松一起去深圳酒吧当歌手,结果下面的观众把他俩跟轰下来了。高晓松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青春符号,你再也找不出把青春写的如此唯美而且忧伤的人了,他的歌词里都是"山坡"、“青草”、“姑娘“,你一听他的歌便会想到纯粹的校园时光,他的《恋恋风尘》、《青春无悔》、《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描写校园的歌曲,我一直觉得是揉碎了时光在里面的,即便现在拿出来听,都感觉的到一股股上世纪80、90年代的风情。在这个动不动就“擦干眼泪陪你睡”、什么“月亮之上”的年代,他的歌显得尤其淳朴。
酒驾之后,高晓松立马拍了酒驾公益广告,这种对犯了错误不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告诉全世界:我酒驾了,我汲取教训的态度,尼玛太诚恳了!!
虽然,我没看过高晓松的《晓说》,但是我觉得高是让我能怀念起校园怀念起80、90年代美好风物的人。
酒驾之后,其诚恳谦卑的态度值得肯定
2,没有自暴自弃,把危机变成了一个转机,把自己多年来的所思所见所知,表达到了各种出版物上
3,在晓说里,十分出色的表达了一些敏感的信息
总结一下:智商不赖,情商不低,学过理工,卖过文艺,也算个牛X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