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如晨
现在企业PR都学会苹果“不经意”、“无意”地提前曝光自家内幕、谍照啥的了,看去自然正面。但不小心也能透露出某种风险。
昨天,郭台铭致股东报告书“无意中”提前曝光。鸿海集团6月25日将召开股东大会,郭台铭在致股东报告书里再次渲染了鸿海集团的战略,也即“八屏一网一云”的蓝图。我从中看到了它的短期巨大风险,这也是代工业甚至整个制造业的风险。
先看看郭台铭在致股东书里说了些什么核心观点。
1、后PC时代造成产业结构移转,往日的硬件品牌战,将转变为“生态系统战”,产业整并、收购不断发生,凸显企业必须建立全新商业模式,才能在趋势潮流下,突破重围、脱颖而出。
2、鸿海已从过去的“整合-创新-设计-生产”(IIDM)制造基础,投入云端服务、4G-LTE联网服务,构建起完整的“八屏一网一云”蓝图,将涵盖工作、教育、娱乐、社交/家庭、安全、健康、电商、环保汽车等8大崭新科技生活,并致力发展自动化与智能化,整合软硬体实力。
3、2014年,大环境不确定,科技业持续洗牌,鸿海将深化全球布局、厚植实力,掌握更多成长契机。实际技术布局上,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应用与新科技的研究发展,积极延揽各领域专业人才,在资讯、通讯、消费电子、自动化设备、光电、精密机械、电动车等领域,奠定从零部件、模组到组装产品的整合服务与快速量产实力。
你看得出什么了么?好像郭台铭非常从容。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1、郭台铭对现有的代工模式有深深的危机感。
40年来,鸿海虽然已经早有系统服务能力,但是整体上还是硬件代工居于主导地位。
2、郭台铭对苹果之类的关键客户爱恨交织;
我觉得,“往日的硬件品牌战,将转变为生态系统战”这一句,郭台铭隐晦地点出了他对苹果之类的客户的新认知。固然它们是金主,但是被捆绑太深,甚至许多产品线都专门为苹果们定制,鸿海已经到了摆脱品牌控制的阶段,必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3、郭台铭已修正之前为鸿海设定7C战略,从侧重产品与行业服务过渡到深入民生的“八屏一网一云”,走向软硬一体的云服务模式,成为平台化巨头。
让我们稍微展开一点。鸿海确实早已走过纯粹的代工模式阶段。它有很强的合约制造能力,要不也不会抢到苹果等巨头的订单。
在前不久《郭台铭卖专利给谷歌的启示》一文中,我提到,富士康是迄今为止台湾地区核心专利最多的企业。2010年,在美申请1438件核心专利,两岸唯一进入全球前50强,列第13;2011年进入全球前10名,列第9;2013年,再度靠前。它的名字与全球专利冠军IBM、三星、佳能越来越近。截至2014年第一季,富士康全球累积申请12.84万多件专利,被核准数量超过6.43万件。
这些专利最早多为PC连接器领域,10年前占94%,但去年只剩24%,富士康的专利越来越集中无线网络通讯、精密光学、LED、平面显示、纳米技术、汽车系统、机器人等领域,并且软件方面的技术储备越来越多。
拥有这些专利的富士康,至今左右其营收与核心利润的,却仍是苹果等消费电子订单。它跟全球另一家代工巨头伟创力的竞争,几年来的分野就在于此,后者多为工业类系统代工,当然它有自己的苦楚,就是代工规模被富士康甩过几条街了,因为消费电子的代工规模更大。
但是相比伟创力,富士康的波动性更大,这对消费电子市场行情直接关联。到现在,苹果捆绑富士康这么深,甚至大陆的生产布局、配套都是围绕苹果进行。这是全球产业史上很罕见的一幕。
被苹果套牢是很危险的事。它会将创新压力转移到富士康身上,由于制造业升级越来越复杂,富士康独木难支,从而在运营中出现重大风险。
这里有个事情,你大概能看出郭台铭如何对苹果忌惮起来。鸿海旗下最重要的两大生产基地,一个是深圳富泰华,另一个是郑州鸿富锦。2013年,它们的表现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返工,就是说,检查生产设备过程出错后,必须重新生产,你想想,富士康的生产线之多,之庞大,带来的成本非常高昂。
你能体会一年以前郭台铭所说的这样一句话么?他说,苹果iPhone5是迄今为止最难做的东西。这不是句偶然的话,它是过去一年多富士康上述工厂最大的挑战。
2013年年初,业界传来消息,说富士康生产的iPhone5苹果,因外观不符苹果标准、功能不良等原因,500万部被退货。郭台铭甚至专门前去深圳观澜的大本营,在工厂里亲自监督良率达标。
退货当然不是报废。若是报废,你想想,若按苹果iPhone5市价计算,富士康要损失多少钱。保守点,凑个整数5000元人民币,那也是250亿元。可以想见一个苹果捆绑多深。
当然不是报废,但是带来的生产流程、工期、人力成本、技术、材料,全都隐含巨大成本。即使以一部产品平均成本200元计算,也要10个亿人民币,几乎占据富士康去年净利润1/10。
iPhone5早已成功出货,郭台铭肯定相当自豪,但事情本身应该在他心中留下烙印。要知道,2012年,深圳富泰华投资收益232亿元新台币,2013年仅26亿元;2012年,郑州鸿富锦收益突破100亿元新台币,2013年认列的部分大约为60亿元。
未经确认的数据是,苹果代工iphone与ipad,净利只有2%。这种情况下,鸿海走出波动过大的消费电子代工业,或者寻求相对稳定的获利模式,成为迫切的事。
多年前,郭台铭为鸿海设计了3C战略,即PC、通讯、消费电子;后来升级为6C战略,即PC、通讯、消费电子、汽车、渠道、数字内容。后来增加了生技医疗,成了7C战略。
你看得出,7C战略,侧重的仍是产品与行业,它没有描述出淡化代工模式的一种平台愿景,没有让富士康走近大众,你知道过去几年,它一直想扩大大众生活的接触面,进一步建立与消费者的联系。
我觉得,郭台铭最新勾画的“八屏一网一云”蓝图,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愿景诉求。这一蓝图淡化了技术、产品及行业,而是将它包装成生活诉求,涵盖工作、教育、娱乐、社交/家庭、安全、健康、电商、环保汽车等8大科技生活,这是鸿海战略的优化,也是走出代工悲情,强化品牌影响力的关键。
未来,如果富士康的品牌价值进入全球前列,也不要觉得突然。这个是它的变化诉求。
想要支撑所谓8大科技生活,鸿海需要将自身的技术与生产能力平台化运营,尤其是研发与技术一端,走集约化之路。过去富士康代工,因为受限于品牌厂家对知识产权的苛刻要求,许多专利积累是无法协同的。如果自身走向平台化,以消费驱动增长,富士康可以住到产业链,而不会被品牌厂家套牢过深。
这就显出,专利技术在富士康身上的核心价值,若是它只做来料加工,势必会因品牌力量的挟制,难以超越,甚至轰然倒地。
当然郭台铭不可能只谈生活,否则会影响它的专业度,这是他以技术语言为鸿海设计的最新发展路径:
鸿海的服务形态,按承接范围从大到小排列如下:IIDM(Innovative Integrated Design Manufacture,商品策划之后的业务)→IDM(IntegratedDesign Manufacture,基本设计之后的业务)→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详细设计之后的业务)→JODM(Joint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品牌企业监修的详细设计之后的业务)→JDSM(Joint Design Manufacture,品牌企业指导的详细设计之后的业务)→JDVM(JointDevelopment Manufacture,品牌企业监修的量产之后的业务)→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品牌企业指导的量产之后的业务)。
所以,我认为,这正是前段时间郭台铭说鸿海应强化知识产权运营的背景。巨头到了一个改变模式、定义产业的时刻。当手里专利足够应对市场需求时,郭台铭为什么一定要委身于苹果之类的品牌巨头呢,富士康可以自己提供到前端消费。
这就是富士康定义8大科技生活的秘密。
淡化对于苹果的过度依赖是必需的。当然不可一步到位,否则富士康的短期股价会跌到底。所以,你能看到,郭台铭前段时间将一部分通讯专利卖给了谷歌,你知道这些专利,用做什么呢,主要是机器人,它是鸿海前瞻布局。
布局机器人,在郭台铭那里,看上去不是新闻。因为2009年他就喊过未来多年要上马100万个机器人。所谓机器人,其实就是自动化设备,鸿海已有相当的专利。之前它跟谷歌甚至建立了一家关于机器人的合资公司。
布局机器人,对于郭台铭来说,一举两得。一是技术面,它是一种集成许多技术与制造力量的平台,能将富士康的积累释放出来,带来重大商机;二是它能降低富士康自身的生产成本。
第一方面不说了,单说第二方面。2009年富士康发生连续跳楼自杀案后,郭台铭说了关于要上马机器人的话,似乎要以机器人来代替人力,淡化社会伦理压力的感觉,但是背后是个成本压力。
员工跳楼背后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但是也跟苹果等品牌厂家压制代工企业,导致后者反过来压榨工人的恶性循环模式。上马机器人,可以节省人力,降低成本。
中国大陆的成本确实较过去几年上升很快。但是富士康不可能离开,一是人力,二是产业布局与供应链,三市场效应;四是文化血脉尤其是语言关联。其他地方没有中国这样的优势条件。
中国工人薪水相对过去几年涨了不少,当然工人压力很大。富士康们上马自动化制造,以机器人取代部分重复的人力,已成必需。
但是,这个过程肯定很漫长,因为自动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郭台铭是不是能在彻底退休前看到都很难说。
这种压力下,富士康也在使用别的手段增加盈利。就是开始依靠利息、汇兑等收益。
财报显示,2013年,鸿海大陆收益不佳,但税前纯收益依然高达1360亿元新台币,比2012年大增180亿元新台币。其中的原因是,外币汇兑收益大增122亿元。
这是秘密。它显示出,巨头在产业升级关口落实的财技,也是郭台铭暂时无法逃脱苹果等品牌巨头的牢笼前的生存手段。
前两天我也说过,富士康这样巨大的公司,由于采购广泛,额度很高,在库存与物流方面,有非常丰富的利益操作空间,形成一种类金融化的模式非常容易,我认为这是供应链金融的另一种体现。所以,前段时间,鸿海内部反腐,抓了几个采购老鼠,其实这都是类金融模式下的毛毛雨了。
但是光靠这些,郭台铭是走不出牢笼的。2014年是鸿海成立40年。 2013年合并营收达3.952兆元新台币,但年增仅1.2%,净利1066.97亿元新台币,年增约12.73%,每股税后盈余8.16元。我觉得,营收放缓,净利上升,对这个代工巨头来说,算是一种好的动向,只是在通往8大科技生活的路上,他与品牌巨头的博弈周期与结果,还不得而知,这决定着鸿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