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笔迹能推断性格吗?

罗辑思维:笔迹能推断性格吗?

笔迹能推断性格吗?

(原文来自果壳网,本文略有删减)

 

从一个人的书写笔迹可以推测他的性格特点,这种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认为一个人的字迹可以体现出他的道德品德。

从形式上看,笔迹学和星座、血型类似,都试图通过一些直接可见的、易于辨别的指标来推测难以把握的内在性格,但是这背后的机制没有一套令人信服的解释

尽管书写和性格都可以还原为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但是这种关联太过空泛,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或书写方式,仅凭这样微妙的关系不足以支撑起一套有实际价值的预测系统。

在心理学历史上有不少研究者用科学的方法评估笔迹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了许多验证性研究。但是在这些严格控制的检验中,笔迹分析师的预测一般不会比纯粹的猜测强多少。

1992年,心理学家对于200余项关于笔迹和性格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笔迹分析和性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12,也就是说笔迹学准确预测性格的比例不到2%。如此微弱的效应不具有任何实际应用的价值。另外,不同分析师之间的一致率也比较低,相关系数仅为0.42,而非专业人士的判断一致率也能达到0.3,说明笔迹分析缺乏一套成型的标准,这进一步限制了其有效性。英国心理学会也认为笔迹学在人事选拔中的有效性为零,与星座并列。

笔迹学之所以被大众信服,首先它将抽象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的笔迹特点联系起来,通过语义联想建立起直观的对应关系,这套系统平易近人,能够满足一般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需求。其次,许多笔迹之外的线索都被用作判断。

最重要的原因,被称为著名的“巴纳姆效应”。1948年,心理学家福勒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空泛的、笼统的描述特别符合自己,即使这些描述是随机选取的。星座、笔迹学之类的伪科学都利用了这种认知偏差,它们给出的预测推论都是大而化之、广泛适用的,巴纳姆效应使得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陈述,认为其有些道理。

 

罗胖曰: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巴纳姆,是当时一位广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标准定义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觉得绕口是吧?

简单说吧——

如果你相信血型、星座、笔记等等手段对人的推测,你就已经陷入了“巴纳姆效应”了。

本文来自新浪微博@主流体系的旁观者 推荐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