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与怪诞为邻
作者:【日】四方田犬彦
一般认为,“可爱”是“美丽”的近义词,“丑陋”是与它意义完全相反的词。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被称作“可爱”的事物时,屡屡发现它与“美丽”的含义完全不同,甚至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氛围。本来丑陋、令人不快的事物,换个角度看立马被当成“可爱”的对象,得到大家的认可,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迪斯尼电影《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E.T.的主人公外星人,还有宫崎骏电影《龙猫》中的龙猫。这些虚构的出场人物全都被视为“可爱” 事物的典型代表,模仿他们的玩偶、布偶、文具等大量生产,被孩子们当做纪念品互相赠送。异于常人的巨大双眼,与头部相比不成比例的短腿,没有毛发、瘦弱纤细的身体……构成它们的显著特征的,基本上都是身体上的缺陷之处。
设想一下,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自家庭院突然出现七个小矮人、E.T.和龙猫的话,我们或者会因为它们奇怪的形状吃惊不已,夺路而逃,又或者会叫警察吧。
视作“可爱”的虚构生物,大都像这样被设计成脱离于人类的身体,拥有天生的畸形形状。虽说是畸形,但也只是与标准的人类身体相比有某种缺陷。这些虚构的存在并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它们是安全而令人依恋的,它们可以在故事里采取行动,可以与孩子们亲切地对话。这就是“可爱”这个虚构的结构在发挥作用。同样的状况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子绘画中也有所反映。克里维利(Crivelli)所画的幼儿耶稣,虽有圆润的脸庞,却流露出世故的眼神和智障儿的表情。如果在现 实中看到这种孩子的话,恐怕大多数人只会感到恐怖吧。但是,这幅画在意大利绘画史上已被符号化,这一类型的画还获得了“普托”这个名号,纯洁、“可爱”的幼童形象被广泛接受,并约定俗成。
在日常生活中,与婴儿接触,有过与狗、马一起生活经验的人,绝不会像普通人习惯说的那样,说婴儿、宠物、家畜等“可爱”。婴儿很吵,还很臭。狗会不分场合地狂叫,还会随处排泄。马有时有危险,它会轻松做出超越人类控制极限的动作。“可爱”本应确保人们获得清洁、舒适和心理上的安定感,这里充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它们被人类认定是“可爱”的呢?因为人们认定,它们需要人类不断的保护,在人类社会中,它们是毫无防备的、很无助的。比起四肢健全、有血统证明书的小猫,为什么人们觉得身体有残疾的流浪猫更“可爱”,有时甚至干脆收留喂养这种流浪猫呢?只能这么解释,流浪猫身上有一种需要得到保护的弱者特有的气息。
怪诞、畸形是“可爱”的邻居。横隔在两者之间的只是一层薄薄的膜。但正是因为这层观念上的隔膜形成了保护,所以“可爱”作为亲切的、令人愉悦的事物被人们积极地接受;而“丑陋”、“恶心”因为身处隔膜之外,命运完全不同,它成为充满威胁的、带来不安和不快的事物,人们避之不及。
摘自日本作家四方田犬彦著作《论可爱》
来自罗辑思维“知识拆迁队”沈蓓 手录
罗胖曰:
日语中对应“可爱”的词是卡哇伊“い(かわいい)”。
它的语感和中文不完全一样。
日本人可以把80岁的老人形容为“卡哇伊”。
不过这更暴露了“可爱”这一情感的实质——
觉得对方柔弱并需要保护。
现在是春天了!
会员是不是也组织点什么旅行活动啊?
如果有什么好玩儿的想法,欢迎把玩法分享给我们。
邮箱:luojisiwei@50ren.com
来源: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