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靠谱吗?
【英】塔莉•沙罗特
内省错觉是指人们的一种强烈感觉,认为自己能够了解决定心理状态的心理过程。然而,大多数心理过程是无法用理性解释的,潜在的不利因素是大家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因此,虽然内省过后我们似乎觉得审视了内心动机,但这通常只是关于内心动机的推断,并非真实写照。
一支瑞典团队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120个实验者看了15组女性照片。每看一组照片,参与者必须指出两张照片中哪一位女性更有吸引力,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但是参与者不知道,主持实验的人在实验中耍了小花招。参与者最后拿到手的照片并不是当初挑选的那张。结果约有75%的参与者没有注意到“调包计”,这不禁让人惊奇,就连两张照片上的女人长得截然不同时也是如此。
更让人震惊的是,参与者竟然能够高高兴兴地向主持实验的人解释,为什么自己觉得挑选的照片(并非第一次选中的照片)比没有挑选的更吸引人。他觉得轻松地洞察自己的喜好和动机,但却是错误的。他出现了自省错觉,错误地推断和构建了自己的动机和过去的心理状态,并非真实地反映了内心的心理过程。
这支团队的实验证明,我们会无意识地口头解释未曾有过的偏好和动机。那么它们在生活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作重大决定之前——比如要不要移民到外国、上哪一所大学,是否接受某份工作还是另寻高就——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人都会花大量时间权衡每一个选择的利弊。在最终作出决定前,我们已把各种可能性在脑中过了一遍又一遍;得出结论后,我们也准备好如何与愿意倾听的人解释,例如为什么哥伦比亚商学院比沃顿商学院更合适。有些人会花数个小时和别人争辩周五晚上看哪一部电影。
然而研究显示,这样的三思而后行往往会导致次优判断。在某一次活动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从为数不多的艺术海报里挑选一张带回家。其中一组参与者必须写下喜欢或者不喜欢海报的原因,然后才能作决定;另一组参与者必须速断速决。当几周后再次询问这些人时,快速作出决断的人比那些优柔寡断、反复掂量的参与者更满意自己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呢?
有意识地评估选项让人关注了海报的某些重点,但却不得不舍弃其他方面。最看重的特征,也最容易用言语形容。“这张海报的颜色和我的家具很配。”一位参与者解释道。其他因素,比如对海报的情绪反应就不易靠自省或言语察觉,因此,我们也更可能在深思熟虑后忽略这些因素。参与者把海报拿回家后,那些原本毫不在意的因素却变成最重要了。
也就是说深思熟虑反而阻碍我们获得满足感。因为理性思考只能让人获取部分数据。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地尝试,一些心理和感情的变化过程都有可能被藏匿起来。
摘自塔利•沙罗特作品《乐观的偏见》
来自“罗辑思维知识拆迁队”于震手录
罗胖曰: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关于“战略”的戏谑定义——
“所谓战略,就是事后总结出的好运气。”
来源: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