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轻应用”到底想要干嘛?

今天上午2013百度世界大会召开,在李彦宏的大会主题演讲中,他发出了“开发者,你幸福吗”的感叹,在应用商店里绝大多数的app并不能被准确、高效的分发,99.99%的长尾应用下载量仅仅只能占到总下载量的30%,那种常用app排行榜的展现形式让很多中小开发者没有出头之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百度推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轻应用”。

经百度负责移动云事业部的李明远介绍轻应用将为开发者带来四大优势:1.无需下载,即搜即用2.智能分发,应用内的信息内容可被索引,移动搜索中的自然表达能与相关app对应3.能够帮应用调起语音、摄像头、定位等手机本地和云端功能4.支持用户主动订阅,能够帮助沉淀用户并进行信息和服务推送。李明远更是表示:“轻应用开创了一种机制,能把移动搜索海量的长尾需求分发给开发者,同时为用户创造搜索即服务一整套完整的优质体验,这对移动搜索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革新意义”

  移动搜索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百度在PC搜索上虽然面临搜狗和360的撕咬,但多年来的用户习惯培养以及通过知道、贴吧、百科、地图等服务建起的一道道的搜索护城河,市场份额方面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动,但没有一个强大客户端的带动一直以来都是百度较为弱势的地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搜索市场逐渐转移到移动端,能否在移动端延续PC搜索的辉煌,找到具有流量分发能力的收入模式对百度来说任重道远。百度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瞬间使其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app分发平台,91助手相当于PC浏览器,这帮助百度构建了一个移动搜索的“二级火箭”

91助手是否会拥有浏览器在PC端的地位,笔者存在很大质疑。用户手机中安装的app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手机助手绝大多数时间只是用户为了更新所装app的工具而已。PC端的浏览器的使用时间远比我们使用手机助手的时间要多得多。在PC端,基本上你可以完成所有你想要做的事情: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获取信息、刷微博、上门户网站等等。而在移动端,手机助手往往只能起到分发应用的作用,用户并不能直接达到信息本身。百度在移动搜索上的战略总是还缺少至关重要的一环。

  “轻应用”补足了百度移动搜索的劣势

百度这次推出的“轻应用”却可以使得用户直接到达内容本身,这使得用户大量的长尾需求能够更方便的被满足。百度移动搜索最为致命的一环“信息被app分流”被完美的解决了,通过打造轻应用开放平台,让搜索赖以存在的信息链基础又重新被百度所掌控,移动搜索所面临的本地化、碎片化等问题都被一一解决。在浏览器却是用户在PC端触网的必要入口,至今仍然没有一个app能够把完全替代在移动端拥有PC端浏览器的地位,哪怕是微信也不行。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有这样一个公式“应用分发市场 所安装的app 手机浏览器=PC浏览器”,而百度的“轻应用”战略却使得用户所有的需求真正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完成,百度在移动搜索上的劣势在这一刻被补足了。

  强大的闭环能力让开发者拥有了自己的用户

笔者之前都在思考为什么在移动端native app会远比web app要强大,一方面当然是用户体验以及技术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web app并不能使开发者掌握用户的信息,用户永远是平台的用户,而不能成为开发者的应用,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开发者并不愿意花费很大精力开发web app的最主要原因吧。用户多了,自然就成为平台了。在PC端可能普通小玩家没有占据入口成为平台的优势,但是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就连墨迹天气这类工具性应用、捕鱼达人这款手机游戏都渴望成为平台,别的开发者难道就没有同样的理想吗?

能够帮助开发者将用户沉淀下来,使得用户真正成为了开发者的用户,这就是“轻应用”与“web app”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用户通过初次的移动搜索完成长尾需求,一旦有订阅需求并添加应用,就可以对用户进行持续、精准的信息和服务推送。这对缺乏实力的中小开发者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如果开发者开发了一个native app,为了获得用户,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推广,每个用户的获得成本非常之高。尤其是对于很多低频强需求的应用来说,用户并没有非常大下载需求,但通过百度轻应用的闭环能力,却可以很好的保持用户粘性。对目前的百度来说一旦补足在账号登陆体系上劣势,再造一个新模式的应用分发平台也将不再是神话。

百度在移动搜索方向的布局到此基本上已经很好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令笔者最憧憬的还是希望百度能够真正打通91助手应用分发平台和“轻应用”平台,使native app能够和网页信息流之间真正能够互通。移动搜索不仅仅只是应用分发市场中对应用的需求,更是对应用所能提供的服务信息的检索需求。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解决困扰众多中小企业的app推广难题,重新定义app的分发模式,这对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意义重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