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看上去很美的名字,当概念风风火火炒作起来时,各方都想搭个顺风车坐坐。那些做上游的,做入口的,做经纪的,看上去一个个都风光无限,可真正以内容生产为主的自媒体人需要有多刻苦,需要付出多大努力,那真是谁在碗里谁知道。
自媒体首先应是自由的媒体,其核心竞争力仍应落实到具体的内容生产上去,只是由于自媒体内容生产者不具备较强的渠道和自主平台,大部分时候却反而要依附于渠道,形成本末倒置的局面。这倒是与当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基本吻合,流通环节决定生产环节,谁也没办法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当微信出现的时候,自媒体人以为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主平台,义无返顾地将自媒体这个词,与微信画上等号。但就在自媒体人挥洒一腔热血之时,微信5.0版的发布,把这团小火苗瞬间扑灭了。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并不鲜见,每一次人们仍愿意选择相信,却不愿质疑,人生易朽,希望永存。
自媒体人大多有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很多人也与垂直网站、博客和门户关系密切,有少部分人则是全心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其实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是正确抉择,自媒体人广开渠道,才不会为渠道所制。把心血全都倾注到一个平台上,一旦平台出现问题,场面就会很被动,很容易让艰苦的付出付之东流。
微信如果维持4.5版本时的状态,的确是自媒体人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三四万粉丝,一单广告几千元,加上小额打赏,不需要看别人脸色,月入数万,完全可以让自媒体人保持独立状态,并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但实际情况是,这只是个美好愿望。当微信将公众号折叠起来之后,意味着微信公众平台利于媒体的那一块属性遭到削弱,大量的自媒体人又要回到原来的状态,思考起渠道和平台的问题。
自媒体已被多数人认为是能改变媒体业未来格局的新生事物,但一个业态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微信自媒体中的Wemedia联盟,其功能和作用正在于此。自媒体人不必清高,也需要有合理的利益以维持可持续发展,并补充发展动力。形成一种阳光下的良性商业模式,显然更有利于自媒体这个群体的扩大,并增强同传统媒体争夺话语权的分量。
而在另一方面,自媒体人与其他平台的合作,也应是良性而可持续的。某些垂直网站具备强有力的渠道,往往能在不支付稿酬的同时,无成本获取自媒体人的文字作品。但这种合作模式有着天然缺陷,自媒体人免费提供给垂直网站稿件,目的是提高自身影响力,获得话语权的提升,但垂直网站的目的,则往往会更大程度将自媒体人的影响力转化为自身影响力,并寻机将其变现。
尤其是,当渠道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自媒体人通常会在渠道面前呈现自相残杀的局面,如待宰羔羊一般将自身利益大部让出。这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节奏,自媒体人与平台的这种合作模式,未来遭遇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好在是,垂直网站的这种渠道优势,正在逐渐流失。当整个社会都认可自媒体这个概念时,为自媒体人搭建的平台将会越来越多。从移动端的搜狐、百度、网易、zaker和腾讯新闻客户端,到PC端的360、百度等自媒体平台,再到传统门户、垂直网站甚至纸媒的付费专栏,再或者是有一定订阅数的个人博客,都给自媒体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事实上,自媒体这个概念,本不应该专属于某一群人,而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方可成就。在这个链条中,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明智的,谁也不会被消灭,只能共生共荣。要做到这一点,自媒体人与平台和渠道的利益分配结构需要有一个彻底的变革,这个行业应更注重契约精神,而不是让自媒体人处于一日三变的风雨飘摇局面。
本质而言,任何不赋予自媒体人较强自主权的平台和渠道,都应为自媒体人的内容提供相应报酬,但平台和渠道有选择的权力。这不仅是一种彼此尊重,也为更优质内容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如果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这种按劳取酬的合作模式无法推行,平台和渠道也应充分考虑自媒体人的主观意愿,了解其诉求,为更顺畅的合作关系多做一些工作,而不是抱着大平台的心态,以居高临下的姿势来俯视自媒体。自媒体与平台,本来就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委屈了谁都会使这种合作关系受损。
未来的传播方式,将会是去中心化的,点击和访问量,将不会是唯一的评判指标,互动和口碑,才是更有效的标准。自媒体也会发展壮大,进一步获取更大的话语权,而渠道和平台,也会向更高级的形式演进。在这条向前的路上,两者能走多远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建立起一种能走更远的合作模式,这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