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勒:看张艺谋《归来》真得狠哭?

在目前所能看到关于《归来》观后评价中,流传最广,也最被怀疑的就是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所说的“我哭了一个小时”,如果真的持续的,保持胸部高频起伏,眼泪汩汩涌出的节奏,大概即便是“金刚狼”也要哭晕倒了,更何况年近古稀之年的斯皮尔伯格。

  要不要哭,哭几次,哭多狠,张艺谋进入乐视时代的第一部影片,似乎并没有摆脱张伟平时代的“阴影”,在那个张艺谋不想回头的阶段里,张伟平多次主动、强势地进行情感绑架,对媒体和观众喊话,你不哭就来找我。

  什么时候,眼泪的量级成为一部电影质量口碑的评判标准。

事实上,我认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如果不哭,才有可能真正的体会到张艺谋在这部电影里希望传达出来的情怀,那些对中国人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的尊重——张艺谋在媒体采访中,多次提到“望夫崖”的古老传说,似乎对这样一个充满悲剧的故事表现出审美上的兴趣。

如果不哭,你就不会认为《归来》是老年版的“初恋五十次”,也不会认为是中老年偶像担当主演的韩剧。

《归来》电影背后都是残酷的人性真相,是一个炽烈红色的历史时期碾压微小个体后初次绽露的苍白阳光,《归来》的全部秘密在于,没有谁能够真正的归来。片尾,陆焉识和冯婉喻等待的也是一个绝无可能归来的团圆。

电影是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张艺谋大刀阔斧删去了陆焉识夫妇年轻时代的故事,也抹去了陆焉识作为右派在边陲农场的遭遇。故事在交代可能导致冯婉喻失忆的前因后,就以舒缓的,音乐剧般的节奏展开了,陆焉识如何近乎孩童般的手法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伴侣逝去的记忆,相似的旋律一再重复,相似的笔法一再渲染,一次又一次,结果早就写死,情感的积累和饱涨也都是在观众的意料中,坦白讲,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如此的表现手法的确有些保守甚至老套——尤其是陆焉识弹钢琴那场戏,在我的臆想中,简直可以看到有一个人对我说,你该起鸡皮疙瘩了哦,一颗两颗三颗,你看,多感人!好在我挺住了,没有哭。

我看到的是一些不被察觉的细节,才意识到那个年代的可怖和荒唐。

残酷的是,他们的女儿丹丹为了能跳上《红色娘子军》,不惜“出卖”自己父亲的行踪,后来被骗之后,迁怒自己的父亲,剪掉所有父亲的照片,如果这些照片全部挂满墙壁,将是这个曾经条件优越的知识分子家庭多么令人震撼的空洞。

陆焉识去好友家寻找合影照片,顺口问了下陈小艺扮演的女子,“大卫呢?”,陈小艺说自杀了。如果真是韩剧的处理方法,是不是要马上来一个正剧的情感反馈,追问或者哭。但是陆焉识并没有这样,很木讷地接受了,似乎听进去又似乎没有听进去。如果仔细回味就能体会,在那个年代,这种事实在太平常了,陆焉识在农场见过太多了。

还有,冯婉喻到底因为什么失忆,如果不看原著,只看电影,细心地话可能也发现导演存了一个留白,就是曾经有一个男子试图非礼羞辱冯婉喻,但为什么,之后发生了什么,导演都省去了,我想一来是希望电影的基调还是不要沾染狗血,另一方面就像被剪坏的照片,让空洞无声地述说吧。个人认为,这一环节才是冯婉喻失忆的关键一击。疑点在于,她为了生活到底有没有屈从?

还有更多类似的细节,丹丹在跳红色娘子军时对领舞近乎仇恨的眼神,闫妮扮演的街道干部以组织的名义来证明陆焉识是真的等等,这些都是在那个年代被异化和扭曲的人性,人际关系的枢纽是组织搭建的,个人情感要服从于集体意志。

只可惜,在电影中,这些很可能连导演都没有着力雕琢的碎片,被扔到一个比较简单的叙事体系里,大多数观众很可能只看到一个所谓坚守的爱情故事。如果看过原著小说,你或许会觉得这更加是一个巨大而悲凉的讽刺,公子哥陆焉识为何一定要在劫后余生后要求冯婉喻重新回到新的时代,配合他的节奏,享受被平反的阳光,而那些最难熬的岁月里,女人已经建筑起自己的防御城堡,一旦倾覆就是生命的终结。

陆焉识和冯婉喻的根本别扭在于,一个在农场里重新适应生存法则的老油条,与一个决心与现在甚至未来割裂的失忆者之间,不会实现真正的沟通和融合。

我认为,这甚至可以映射到张艺谋的别扭。他,不断渴望新的出发但却已经陷入更加保守和谨慎的状态中,以至于这一次的“归来”蒙上了些许悲壮。

作者:钱德勒  资深娱乐记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