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桥:“黄海波嫖娼”该不该被示众

“国民女婿”黄海波嫖娼事件近日成了舆论热点。
“国民女婿”黄海波嫖娼事件近日成了舆论热点。

“网络示众”远远超出了法律的范畴。如果这一行为被默许,本着执法公平,是否每一起卖淫嫖娼案件均应对社会进行详细公开?

“国民女婿”黄海波嫖娼事件近日成了舆论热点。名人+丑闻+性,三重传播热点交相刺激之下,万众瞩目并不令人意外。有主张“嫖娼合法化”者,从制度层面对此案提出质疑。但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仍未修改之前,警方依法对嫖娼者进行治安处罚,无可指责。

“黄海波嫖娼事件”的执法问题在于,黄海波作为治安管理处罚的对象,在已经接受了行政拘留等处罚之外,还有无义务接受“舆论示众”的额外惩罚?在媒体上,事件被详细披露,甚至一名据称是黄案中涉嫌卖淫的女子也被曝光了正面照片。目前虽不清楚警方在这些信息披露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但内部司法文书连同案卷照片均被上网,显然非普通公众所为。如果警方不是这些信息的披露主体,在被处罚人隐私被泄露的事实面前,恐也有保管不善的嫌疑。

当然,黄海波系知名演员,这类“公众人物”应受到较普通人更为严格的公众监督。而另一种支持公开的论据则在于,《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了“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既是公开执罚,何来侵权之说?

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实则不然。《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但明确处罚应“公开、公正”,也宣示实施处罚应“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卖淫嫖娼者违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仅限于法律明示的责任。卖淫者和嫖娼者的人格尊严及其他合法权利,仍受法律保护。执法实践中,公安机关通常并不公开卖淫嫖娼者的详细信息。曾有地方公安部门因未尽注意义务,而令几张涉嫌卖淫的失足妇女指认现场的照片流落到了网上。其时,舆论齐声指责警方的行为系对失足妇女的“网络示众”。以“黄海波嫖娼事件”的舆情传播来看,“示众”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更有甚之。

《治安管理处罚法》还规定:“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黄海波嫖娼已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即承担了他的法律责任,基本实现了“过罚相当”。而“网络示众”远远超出了法律的范畴。如果这一行为被默许,本着执法公平,是否每一起卖淫嫖娼案件均应对社会进行详细公开?

基于保障人权与保护人格尊严的考量,警方理当对“黄海波嫖娼事件”中的警方内部信息披露展开调查。若有人违法违规,理当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若警方无违法违规行为,也应主动采取措施,对黄海波及涉案卖淫女的隐私进行保护。这种保护,与对卖淫嫖娼的违法性评价并不冲突。

(原标题:“黄海波嫖娼”该不该被示众)

来源:京华时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