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和美剧《纸牌屋》(第二季)在国内引发热议,这两部风格迥异的剧都借助网络媒体引进中国。前者延续了韩国青春偶像剧的传统,讲述了穿越400年的旷世情缘,后者则是入主白宫的华盛顿高官们之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办公室政治。不管是外星人与地球人的跨星际爱情,还是腹黑化的职场,都是近些年大众文化最流行的主题,正如《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影视剧所呈现的人类与吸血鬼的越界之恋以及《后宫·甄嬛传》等宫斗女的逆袭故事。新世纪以来,电视剧经常成为社会关注和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与电视作为中国消费群体最为大众的媒介以及电视剧拥有最广泛的观看群体有关。电视剧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兼具商品和文化属性,这就使得电视剧既成为资本涌动、投资的文化产业,又是文化与价值观冲突的意识形态战场。近两年国产剧的文化品质令人堪忧,尤其是出现抗战剧神奇化、历史剧过度架空化等现象,如何提升影视剧的质量成为中国电视剧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相比文学、电影、戏剧等越来越成为小圈子或特定消费阶层的文化产品,电视剧依然保持着大众文化的大众性和公共性。
1、 国产剧的繁荣与忧思
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推动,电视剧生产开始走向更加市场化的发展之路。2002年全国80%的电视剧投资来自于民营资本,2003年主管部门向非公有制影视机构颁发《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使得国有影视单位“独享”电视剧生产的格局被打破,而那些依附于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也从文化事业单位“变身”为具有企业性质的公司。这种向民营资本开放和市场化竞争的生产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到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
电视剧生产往往以利润为导向,也就是以电视剧的收视率为最重要的标准,这就使得电视剧生产经常出现一部剧热播,随后大量同题材电视剧盲目跟进的现象,从而造成同类题材的生产过剩,引起观众的消费疲劳。当然,这种跟风也符合自由市场的“理性”选择,因为那些收视率高的类型已经被市场认可,同类型制作会极大地降低市场风险。比如2001年红色怀旧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意外”热播,同样讲述“泥腿子将军”故事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2004年)、《亮剑》(2005年)、《狼毒花》(2007年)、《我是太阳》(2008年)、《光荣岁月》(2008年)等陆续拍摄。而2006年谍战剧《暗算》成为热点话题,这种办公室政治式的谍战故事开始不断地被复制再生产,如《潜伏》(2009年)、《黎明之前》(2010年)、《悬崖》(2012年)等。
不过,片片地追求收视率,也会带来低俗化、娱乐化的现象,2011年,针对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格调低俗、形态雷同等”的不良倾向,主管部门出台了更加严厉的《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力图整体控制娱乐化、同质化的电视节目,增加黄金时间段电视剧的播出量,这导致主旋律电视剧以及现实题材电视剧陡然增多。但是,国产电视剧也遭遇质量危机,特别是出现抗战剧传奇化、雷人化的倾向,如吴奇隆在《向着炮火前进》一剧中以超酷的“飞机头”和“黑超皮衣”扮演抗敌英雄以及一些抗战剧中“手撕鬼子”、“捏鬼子脑袋如捏西瓜”、“抗战英雄射箭都能拐弯”的桥段设计过于夸张和传奇。这种现象一方面与电视剧盲目跟风、粗制滥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主创人员缺乏明晰的历史观有关,从而把战争、历史游戏化。而历史观的单薄与其说是不尊重历史,不如说更是对现实生活丧失把握的能力。正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关于历史的想象与叙述也密切联系着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判断。
从目前国产剧的整体现状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投资过热、产量过剩。2012年国产剧产量突破两万集(是美剧年产量的六七倍),而电视剧的主要播出渠道还是电视台,这导致80%的电视剧无缘登上荧幕,播出平台的增长跟不上生产数量,造出产量严重过剩;第二是生产成品增加、投资风险大。近些年演员片酬上涨过快,一线演员的片酬经常占到制作资金的一半以上,甚至同等级别的内地明星是韩国演员的二三倍;第三是收视低迷、创新不足。近一两年,电视栏目成为电视媒体争夺收视率的焦点,大多数电视剧的收视率不及2%,这也显示出国产剧创新不足、类型僵化的问题。这些都成为电视剧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2、 电视剧是社情民心的晴雨表
电视剧作为一种在家居环境中观赏的艺术形式,最擅长讲述家长里短和历史故事。90年代中后期《宰相刘罗锅》(1996年)和《雍正王朝》(1997年)的流行,使得国产历史剧成为电视剧中最为成熟的叙事类型。新世纪以来国产电视剧出现了三种热播类型,依次为新世纪之交到2005年的新革命历史剧;2006年至2010年的谍战剧;2011年至今的后宫剧,这样三种类型又与帝王剧、家族剧、家庭伦理剧、青春励志剧、职场腹黑剧等热播剧交相呼应。这些风格各异的电视剧总能与当下中国建立恰当的契合点,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情感认同的空间。正如新革命历史剧不再讲述80年代的伤痕和血债故事,而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这正好吻合于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竞争精神的内在需求,这成为“泥腿子将军”、隐秘战线的“无名英雄”重新占据荧屏的心理基础。
这些不同的电视剧舞台上,分别上演着抗敌救国的泥腿子将军、开疆扩土的一代帝王、兢兢业业的谍战英雄、谨小慎微的白领职场、勾心斗角的后宫佳丽和尔虞我诈的职场腹黑女等形形色色的主体图景。而这些获得流行或引起社会争论的热播剧往往与中国社会、现实产生更加密切的互动,成为观察社会文化心理的时代症候。如果说李云龙式的泥腿子将军(《亮剑》)、康乾盛世的明君圣主(《康熙大帝》、《乾隆王朝》)以及朱开山式的创业者(《闯关东》)成为新世纪之初书写强者、胜利者、王者故事的表征,那么许三多式的底层奋斗男(《士兵突击》)、杜拉拉式的职场励志女(《杜拉拉升职记》)以及“炮灰”团的生存价值(《我的团长我的团》)则成为2005年之后职场白领的自我寓言。这种从男性英雄到白领职场的类型转换呈现了,一种白手起家、个人奋斗、创造“帝国”的成功故事变成了只能在既定规则、既定格局、既定秩序下成为既定的赢家的故事,这也暗示出90年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自由竞争的迷梦走向权力垄断与固化的深刻转型。
借助这些电视剧,红色史、近现代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史成为与当下中国密切相关的现实空间。正如近两三年后宫穿越剧成为流行的电视剧类型,这些大多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当下略过近现代中国穿越到前现代中国,这种穿越和架空看似抹除了“历史”,实际上却完成了历史的“现实化”,也就是说“后宫”这样一个戒备森严的封闭空间成为当下都市年轻人尤其是白领们最为真切的“现实”体验。“后宫”不再是一处历史的阁楼,而是年轻人言说现实处境的最佳隐喻。这种职场想象的“后宫化”,反映了一种个人奋斗、公平竞争的职场理念正在逐渐被尔虞我诈的腹黑世界所取代。这与近些年流行的职场小说(如《输赢》、《圈子圈套》、《浮沉》等)、官场小说(如《侯卫东官场笔记》、《二号首长》等)的社会及历史想象是一致的。值得深思的不是如何给年轻的甄嬛们提供更多参加“宫斗”的机会,而是重新反思人生和生命的基本价值,这也导致《北京青年》(2012年)等青春剧开始讲述“重走一回青春”寻找自我拯救之途的故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那些密切关注现实、创造性地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文艺作品才有可能真正流行,这也是电视剧的活力和创造力所在。尽管国产剧有着诸多新的问题,但也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的融合,作为消费终端的手机、电视、电脑实现了资源共享,电视剧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一方面青年人借助网络重新成为“电视”观众,这也导致青春剧、偶像剧等适合青少年口味的电视剧类型受到市场青睐,成为电视剧生产的重要类型;另一方面视频网站也在生产和制作更符合网络观看习惯的电视剧,网络自制剧已经成为专门在网络上播映的电视剧形态,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作者:张慧瑜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兴趣为中国电影史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