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巩俐旗袍暴乳是对旗袍的污辱

它是开放的,露出斜斜的缝隙或高叉,在开合之间惊鸿,在含蓄中怒放。

为何女人不穿旗袍上街

文/廖保平

每每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总能看到中国女明星穿着旗袍上阵,比如戛纳电影节巩俐着旗袍亮相;林志玲复古旗袍现身东京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刘嘉玲旗袍装秀身材;北京国际电影节陶昕然古典旗袍性感出席……。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极少看到有女人穿旗袍,尤其是在大街上,难以寻觅。难道旗袍只是一种礼服,而不是一种日常服饰?日本女子能穿着和服满街跑,为什么中国女人不穿旗袍上大街呢?这真是一件令人很费解的事,是因为旗袍对身材要求太高了,还是因为觉得迎宾小姐、KTV小姐、礼仪小姐穿得太多,觉得旗袍在走向“堕落”?

记得有一次在公汽上看到一个穿旗袍的女子,特别有气质,温婉可人,忍不住要多看几眼。等人家下了车,我更是目不转睛地送她的身影远去,怅然若失,那真是一道旖旎亮丽的风景,可惜这样的风景实在太少。

旗袍是中国经典的女性服饰,经典到我找不出第二种服饰能够如此简洁明了地将东方女性的身体神韵完美地表现出来。它无语地紧贴在女性的身体表面,将东方女人柔美玲珑的身体线条凸现无遗。它不张扬,随身赋形,服服帖帖,如同东方女性温文尔雅的品质。它光亮的丝绸质地,与东方女人光洁细腻的皮肤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让人叹绝!

仅仅表现形体是不足以让一种服饰成为经典的,旗袍之经典还在于它展现了东方人的审美观和文化精髓。它是内敛的,收裹着身体,滚边的盘扣严护着女人的秘密;它是开放的,露出斜斜的缝隙或高叉,在开合之间惊鸿,在含蓄中怒放。袒露的欲望与窥探的欲望被控制得恰到好处,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既神秘莫测,又昭然若揭,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度”。

旗袍与西方的经典服饰——晚礼服比较起来,一个简约凝练,一个繁复夸张,这一点,非常像国画与油画的区别,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异。这种一叶见秋的文化表现力,正是经典的力量,当我要谈谈旗袍的时候,我就怀着对经典的敬重之情。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至名媛、小姐、太太,下到平民百姓,乃至妓女都穿旗袍,旗袍不是明星的专属,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场合才穿,老上海大街上满眼都是,一些知名的女性,如林徽音、阮玲玉、张爱玲更是把旗袍往经典的路上用力推进了一把。

笔者认识一个精致的老人,酷爱旗袍,在风云突变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竟坚持在家里穿旗袍,为此差点送了性命,在她的眼里,旗袍代表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追求,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匹布、一个文化符号。

《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简直是为旗袍而生的。有人说张曼玉是穿旗袍最好看的女人,尤其是她旗袍造型的经典演绎,几乎无人能敌,回顾曾经的电影造型,可以发现张曼玉已经成为了旗袍的“代言人”,花团锦簇的美艳旗袍以及经典的发型,更是将独有的魅力一一发散出来,让人流连忘返。

确实是这样的,张曼玉穿旗袍之好,就好在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度”上,那样一种开合的分寸恰到好处。

相反,虽然巩俐出席国外重大场合时,一般都以旗袍出场,以前或者会保守一点,后来频频以性感出击,低胸暴乳、凹凸有致,冲击感极强。但认为巩俐穿旗袍过了那个“度”,肉欲太浓,根本表现不出旗袍内在的美,反而在打破了旗袍本身的美,叫人惨不忍睹,大团大团的肉欲早就将旗袍之美挤得不见了,那不叫穿旗袍,那叫穿性感暴露装,说穿旗袍那是对旗袍的污辱。

也许旗袍是很挑人的吧,太外向,太内敛,太肉欲,太保守的人似乎都不太适合,它选择那些具有“中庸”之美的女性,并将这种美放大。现在,不懂得旗袍文化内涵的女人,不解旗袍风情的女人,不愿意穿它也罢,好东西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懂得欣赏的。

退一步而言,就算旗袍不能广泛流行,女人把它当日常服饰,它还是经典的,总有一些适合的人会喜欢它,用它来怀旧,旗袍在那些懂得它的人的内心深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