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紫棋:对香港娱乐工业的背离,还是拯救?

她对香港乐坛的看法也很直率:也许过去因为某种模式Work(行之有效),但不代表未来这种模式还会继续Work。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这句话放在邓紫棋身上最恰当不过。

在她内地爆红之前,因为偶尔会看看香港的娱乐圈新闻,我大概知道她在香港被称为“巨肺小天后”,看过她金鱼嘴的视频,听说过她的一些绯闻,觉得她是个可爱的小女生。

而随着为期91天《我是歌手》第二季的逐步展开,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或熟人的口中经常听到她的名字。他们喜欢赞扬她在这种真人秀式赛场上的轻松豁达,良好的唱功和舞台爆发力。欣赏她的人包括00后的初中小女生,80后的富家少奶奶,70后的小有资产男老板,乃至60后的管理层。

作为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这档节目的最大黑马,来自香港的邓紫棋最后夺得了亚军。她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逐步成为90后流行文化代表,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不遗余力地推介她各种资讯,逐渐影响到了七零后乃至六零后的中年人。这是90后香港流行歌手第一次在内地掀起全民热潮。

参加比赛前,她使用的新浪微博粉丝数量是150万。决赛结束后,粉丝数已经飙升到1030多万。坊间传闻她的演出价格翻了十多倍。她经纪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由于档期和品牌契合度等原因,在过去3个多月,他们推掉了至少80多个活动。

她5月要在北京开原本预计只是2000名观众的演唱会,现在将放到可装下万人的场馆里。要知道,很多香港歌手,在未有十足的票房把握前,不会把演唱会放在北京。即使香港某些天后级的歌手,也从未在北京开过演唱会。

我采访邓紫棋的那一天,她穿一袭背部镂空的白裙,依然是《我是歌手》决赛当晚那一头充满魔幻感的红发造型,在开完发布会后又在北京酒店的包间里连续接受了多家媒体5个小时的拍照和访问。我进去的时候,前一个采访的摄影师可能有点疏忽,拍室内景却带了室外的打光灯,正在让她持续做人们最喜欢的金鱼嘴表情。

酒店里的空气有点闷,长时间的访问和拍摄让她有点疲惫,但她仍然没说什么,只是对着镜头摆出各种POSE交足功课,敬业地微笑,真诚地回答记者在拍摄间隙提的各种问题。

当她接到我的卡片时,小小声的哇了一下,说:“Forbes哦,我需要像企业家一样回答问题吗?可是我不会哦。”

说邓紫棋有多艳光摄人,那是假话,但镜头下的她身段纤巧,肌肤晶莹,有种漫画里走出的小精灵的感觉,而她似乎天生就能这样自然而然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她那对晶莹大眼认真看着人时,更强化了这种精灵气质的杀伤力。

为了保持舞台上肢体的协调,邓紫棋至少每周要做3次有氧运动——包括打泰拳。而每天只能少吃多餐,我见到她之前,她已经连续工作8个多小时没休息也没进食,她说了“对不起”后,是小口吃着饼干开始访问的。而听说本来留给她的鸡腿,被酒店工作人员误以为是垃圾丢了,她只是嘟嘴小小声抱怨说,“以为有得吃,结果没了”,然后没再说什么。

那晶莹大眼里流露出一点沮丧让人不禁会心微笑,想起她在微博上凡是犯禁吃点高热量食物时都要拍照上传,可见平时为了保持身段忍得挺辛苦。她会开玩笑说,现阶段自己的最大生活爱好是吃饭睡觉。也会说,自己休息时,喜欢听JASON MARZ的歌,而不是与自己风格相近的歌曲:那会让自己觉得还是在工作。

这和香港八卦媒体塑造的那个不尊重前辈,年轻气盛,有心机的年轻歌手完全是两个人。

虽然邓紫棋看上去还像一个初中女生,但她却很有自己的想法。邓紫棋认为,她们这一代是非常互联网化和国际化的一代人。这导致她能吸收的养分来源非常广泛。她所理解的偶像不必完美无瑕,但只要真正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质,总会吸引到欣赏这种气质的人。

借助内地《我是歌手》爆红后,香港部分人对邓紫棋颇有微词,认为她不能代表“香港歌手”,因为她很少唱粤语歌,又没把事业重心放在香港。

这是一个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时代,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这么近,强迫自己去代入自己不适合的形象,终究会被观众发现这种生硬。

她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像魔镜,你问我的问题,我都会诚实回答。”

23岁的邓紫棋原名邓诗颖,出身音乐世家,她的母亲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舅舅是小提琴手,外公是萨克斯手,已过世的外婆曾是歌唱老师。4岁就移居香港的她,上的是教会学校,外婆是她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她5岁开始尝试作曲及填词,13岁完成了8级钢琴考试。15岁被经纪人张丹挖掘,16岁中考会考完成后出道,改名邓紫棋。

她英文名G.E.M.GEM的意思是Get Everybody Moving,这个艺名显示了她入行时的志向就像她的肺活量一样广阔。

到了19岁已经开始在香港红馆开演唱会,目前已经在红馆开过两次演唱会的邓紫棋,曾经缔造过“最昂贵的红馆演唱会票价”记录,也是香港“红馆开满10场演唱会的最年轻歌手”。

因为她所签约的蜂鸟音乐是一家小公司,难以与拥有歌星阵容、庞大团队的娱乐集团争电台电视台播放率及争奖,所以也很少墨守娱乐圈的一些潜规则,这容许蜂鸟音乐的CEO张丹和邓紫棋都能展现敢言、率真的一面。而邓紫棋经常要为公司做商业活动演出,这也为她的舞台表现力和现场演唱能力打下基础,最终在内地的真人秀式歌唱比赛舞台上大放异彩。

与她交谈确实让人感觉轻松,不像其他娱乐公司有经纪人随时在旁边监场,突然会提示一句:“这个话题不方便聊”或“这一句不能写。”

在采访现场我也见到了张丹,这个面孔清秀、气质随和的人却在音乐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坚持:他希望培养一个能表达年轻人心态的、让同龄人产生共鸣的创作型歌手,而不是找一些三四十岁的音乐人,假装是十多二十岁的心态去写歌,让年轻的歌手唱,那种音乐更像是巧妙设计的而非纯粹的自我。

而在培养粉丝文化方面,他希望从设计、制作、推广都能成为多维度沟通的一个立体呈现,而不是等到成品出来才进行单向地传播。这个通过与赌王何鸿燊之子何猷龙合作摩卡角子老虎机生意而获得第一桶金的印尼华侨之子,善弹吉他,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像一个有情怀的音乐人,而不是类似目前香港娱乐圈盛行的那种而是完全把歌手品牌作为一盘生意来看,对收支、利润等数字十分敏感的经纪人。

邓紫棋说,她的公司以及经纪人张丹,给了她很大的自由以及创作的空间,去做“一个真正的我”。从自己第一张专辑开始,邓紫棋就包办了所有歌曲的词曲。虽然蜂鸟音乐的创作总监LUPO是格莱美大奖的获得者,但张丹并没有要求他直接写歌,让邓紫棋演绎。两人只存在一些合作。

在这些年不同风格的专辑里,可以品味到邓紫棋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邓紫棋每张专辑,都是她从生活与思考中得到的感悟从而触发灵感。比如她在纽约度假期间写出的《泡沫》。而随着阅历的增加,邓紫棋也发现,自己以前写歌都是自己的经历,最近写歌则开始观察到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同一件事情人们的不同想法。

与其他服从于公司的新生代歌手不一样,邓紫棋的Facebook、微博、微信都是她自己主动开的。她在这些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思索。“如果我觉得我写的东西涉及一些敏感的话题,我会给TAN看一下把关。但我不愿意写的东西,他们是不能逼我的。”

对于前段时间传闻疑似邓紫棋的账号,在Facebook针对前男友的发言,邓紫棋的回答拿捏分寸恰到好处:“如果是我私人场合发表的言论,外界问我,我是不会回应的。我希望公开宣布的事,我自然会选择一个公开场合来说。”

她对香港乐坛的看法也很直率:也许过去因为某种模式Work(行之有效),但不代表未来这种模式还会继续WORK。过去被“宠坏”的香港乐坛需要自我更新,不能吃老本,现在的衰落,不是一部分人的努力就能再支撑起来,而是需要整个土壤都有所改变。

但她也承认自己是香港乐坛里比较幸运的一个,有资源和环境让其发挥,她只是看到这个地方埋没了很多有才华的人。

与她交谈确实让人感觉轻松,不像其他娱乐公司有经纪人随时在旁边监场,突然会提示一句:“这个话题不方便聊”或“这一句不能写。”

对于内地市场而言,邓紫棋与以往的香港歌手大为不同:她可以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开玩笑,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等内地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与粉丝互动,她可以面对镜头秀出搞怪的“金鱼嘴”,放上自己的素颜照,说自己看迪士尼的《冰雪奇缘》会哭,还能翻唱内地知名歌手汪峰的歌。她面对前辈、同行、粉丝、传媒,都能始终保持洒脱自然的一面,却又可以拿捏好那种滴水不漏式的官方回应与真实之间的距离。

福布斯在《我是歌手》决赛当晚,采访到了舞台下的“巨肺小天后”。在我们眼中,她和香港八卦媒体塑造的那个不尊重前辈,年轻气盛,有心机的年轻歌手完全是两个人。

她能在爵士、朋克、抒情、摇滚等不同风格间转换自如,嗓音有特色,会弹钢琴、打鼓,会热舞,擅长卖萌,熟悉内地网络流行语,形象可爱,而她和她的公司都非常善用社交媒体——虽然出产自香港娱乐工业体系,但邓紫棋从一开始就与内地市场需求显出天然的亲近。

她的音乐与香港如今流行的音乐也有不同,很难在她已经发行过的专辑中听到港式的K歌作品,而更多的是具有欧美化的国际特色,而这种国际特色并非一味地抄袭或是描摹,更明确的说应该是国际化与本土特色的结合,听起来既多元、国际化又不会过于曲高和寡而显得水土不服。追求理想、崇尚自由、反映从90后的角度所观察到社会现状和时事,这种久违的香港精神,如今却在这个“巨肺小天后”身上重现。

从旁观者来看,也许她还不够深刻、完美,但她的一切都是年轻的,鲜活的,而不是一个被设计好的美丽芭比娃娃,才23岁的她还有大把时间补缺。歌手红不红,从来不是决定于是否无可挑剔,而是好的那部分,是否足够能够抓住受众和市场的敏感点。

借助内地《我是歌手》爆红后,香港部分人对邓紫棋颇有微词,认为她不能代表“香港歌手”,因为她很少唱粤语歌,又没把事业重心放在香港——这真是“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黄家驹语)的情况下培养出的受众,就“简单的人容易受极端主义蛊惑”这句话作了形象阐述。

长期以来,香港的娱乐产品有着成熟的流水线制造机制,产品的渠道固定。而操刀产品的制作人,往往无需太多考虑市场、渠道的变化,只要保证产品内容有足够影响力即可。自千禧年后,娱乐公司对明星的偶像化包装和运作使唱片公司反倒成了摆设,音乐成了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

如今已经不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没有经过任何娱乐市场化培育的内地市场,在这些成熟流水线上下来的娱乐产品面前,没有任何抵御能力。

如今香港娱乐公司这种让偶像们演而优则唱,又或是将歌手用流水线包装为类似不同APP一样的产品去细分市场的模式,在内地娱乐内容增强的现状面前渐渐失去了从前的魔力。

邓紫棋的样本,探索了式微的香港娱乐重新出发的可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