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电影学院,距离贾樟柯的工作室不到一千米,距离最近的电影院不到一千五百米,但我到了境外才看到《天注定》。
2013年11月,台湾的金马奖颁奖,《天注定》获得最佳剪辑和最佳电影音乐奖,但各大报纸网站公布名单却一反常态,只有剪辑师和作曲家的名字,他们参与创作的啥片子就绝口不提。
【直觉把握社会的脉搏跳动】
一个好的艺术家就有这个本事,他能无意识地把握到社会大众的无意识。贾樟柯的《天注定》中有很多暴力,这既是一种美学呈现,又是与前人作品的对话,更是贾樟柯对暴力气氛的直觉把握。这种对暴力的崇尚有的是走投无路的非理性爆发,更多的却是来自人群和阶层间的猜疑。
这个以《天注定》命名的作品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作者与我们一样,他在体验一种无力感,他在对荒诞做出抵抗,尽管他知道自己做出的是几乎无效的抵抗。
在现实的冲击下,艺术文本要怎么处理?是更加无力,只做一个毫无美感、毫无现实力度的唯漂亮主义文本,还是抽离其中的道德判断,只是发出魔鬼胸膛中那犬儒主义的咯咯笑声?王宝强演的周克华枪击路人,冷酷杀人抢劫那一段,作者根本不做解释,只有动作。贾樟柯带着厌恶弃绝了主旋律文艺方法的程式,他没有解释现实,指出社会发展方向之类的自信。那一段的冷漠让我想起美国电影《大象》。它对几个青少年的犯罪完全不评价,只是用长镜头跟拍他们的一天,一直跟到下午,我们看见他们中有人买来枪支,在校园大开杀戒。
与现实相比,它灌注了作者的忧心和一些柔软情怀,它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暴力美学。
【现实质感,创意处理】
《天注定》有现实质感,但却经过了贾樟柯仔细的设计、诗意的处理,它是一个用有趣味的形式呈现的社会图景。遗憾的是,有的国外评论家和中国大陆看盗版影像的观众都只看到贾樟柯的现实指涉,而忽视了他的意匠处理。本片的叙事方法和影像营造都与他自己和其他作者的以往作品构成了许多对话。贾樟柯把现实力度、叙事创新、风格杂糅用得浑然一体,不易。
没看《天注定》之前,我最欢的贾樟柯作品是《小武》,平实叙事与写实影像结合得好。王宏伟演的那个小武是个小偷,他有人情困境,以前的小偷同伙要结婚了,他们当年答应过要给“一斤”钱,小武现在很穷,但他要偷钱送礼。小武也面对国家机器的压力,结尾时那个小武被警察铐电线钢索上,那个镜头是从客观无接缝地过渡到主观镜头。这镜头用得帅气漂亮,还让我深思。
《小武》之后,贾樟柯的几部作品故事性都越来越低。到了《天注定》贾樟柯似乎重新重视叙事性。天注定把贾樟柯的风格化纪实(不是纪实风格)又发扬光大,还每每有翻新和破格。
《天注定》在讲故事的方法上弄出了一点华丽创新。它的叙事是极其自如的,看上去是几个主人公的单元故事,但是贾樟柯让几个故事中的人物相互参与,让人物在不同故事空间中的穿插出现,这就把全片扭结在一起了。我暂时用“粘连式”来描述这种结构。赵涛演的小玉是当桑拿房的前台,她有个婚外恋的情人是张嘉译。两人在火车站分别时,张嘉译行李中的刀子过不了安检,留给了赵涛。后来赵涛奋起抗暴,用这把刀子砍伤一个口口声声喊叫自己有钱要非礼她的客人。这个客人由王宏伟扮演,他就是当年扮演小武的演员,贾樟柯在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而张嘉译这个人物又在东莞少年的故事中出现,他担任一个工厂的车间主任。
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天注定》获得最佳编剧奖。评审河濑直美看出了贾樟柯故事中的善恶之辨:“4个地域4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在中国的,他们为正义争取利益,这是本片最重要的价值。导演的勇气让我印象很深,对全世界观众也有启示。”我看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感言更加显示出一个电影人的内行眼光,他是从叙事艺术方面来赞许这部作品:“中国在电影业方面越来越强大,不仅体现在市场方面,也体现在创意方面。《天注定》通过4个不同故事和人物来展开影片,展示出导演非凡的结构视野。这样的结构和剧本让我们印象深刻,(最佳编剧奖是我们)对艺术作出的一个回应,是对他的创作和天才的赞赏。”
(电影《天注定》剧照)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贾樟柯电影的现实质感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呈现,在很多时候,这种呈现是有力的、无法回避的。但是令我叫绝的是,他很少营造那种老老实实的传统现实主义,他的影像是很有写实质感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观众不注意的时候,他就从现实的渐近线上滑出去。于是,在贾樟柯的电影中,现实质感与间离效果,写实方法与脱离现实空间的符号镶嵌就构成了一种复杂、有趣的文本。《天注定》中,导演在每个故事中都细心地使用了一种动物意象。在姜武那个枪杀贪污村长的故事中,一匹被鞭打的马反复出现,并且用来给姜武扮演的大海抹上了善良的色彩。在王宝强扮演的杀人抢钱的故事中,被宰杀的鸭子与被他残忍枪杀的无辜平民形成了或有或无的对应关系。在赵涛扮演的小玉那个按摩房故事中,蛇作为一个多次出现的意象镶嵌在故事中。在那个工厂里自杀的打工少年的故事中,一袋被放生的金鱼写出了他与那个东莞性工作者女子的温情时刻。
《天注定》的影像在现实质感、隐喻中自由流动,动物的意象貌似不经意地镶嵌、挥洒在各个段落中,而对选用的新闻事件,贾樟柯绝不是简单搬用,而是仔细地重新编织,把它营造在自己作品的叙事系统和影像肌理中。
在我来看,几个故事中讲得最完整,最结实,人物关系最有张力也最有爆发点的就是姜武枪击腐败、凶狠村干部和企业主的第一段故事。《天注定》里头,贾樟柯的台词功力又见长,我感觉姜武演的这个故事台词好,人物形象写出来了。姜武演的大海绝对不是山西晋城的那个胡文海,这个大海是个不能忍受欺压,在走投无路后才爆发杀人的男子汉。扮演者姜武说,他将这个人物当做一个英雄来演。在枪杀了矿长和会计后,大海枪杀了拼命把马往死里打的农民,这时我们看到了大海的心中那柔软的部分,就是这一笔,把大海这个人物升华了。这一笔和赵涛的抗暴行为把影片的暴力美学点化、提升了,升华为张扬抗暴的合法性的一种讲究辨善恶的人道主义暴力美学。但是,大海终究是个人执法,法外惩恶。对于他的行为的道德判断和诸多意义上的“合法性”评价一定是很有矛盾,大有争议的,这种纠结正是中国大陆社会面临的难以逾越,难以解开的一些心理症结和实际难题。
贾樟柯说,写《天注定》这个剧本,他没有用电脑,是用挺粗的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在信纸上写出来的。显然,这个作品凝聚了贾樟柯的种种心结。
(原标题:《他嗅到了弥漫在天空中的那股戾气》)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郝建,著名影视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