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成名,亲民睿智备受追捧;跨界转型,双重视角关注传播。上周,央视原主持人、紫牛基金合伙人张泉灵做客第七期“网络传播沙龙”,从最初你问我答,到后来开怀畅谈,理性思辨,举例求证,寥寥数语,发人深省。传播君梳理现场观点,以飨读者。
网络大V在传播中起到什么作用?
张泉灵:从学术的角度,一件事情的传播过程中,在传播的重要节点上,网络大V因为在舆论场上有更多的粉丝,就会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可能会扭转在某件事情上的传播定调、观点。
网络大V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张泉灵:大V有一个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我觉得所有在微博上发言的人承担的是同样的责任,即一定不能跨越底线的责任,不要因为自己希望站在灯光底下,在舞台上有更炫的表演,就尝试去踩这个底线,我觉得所有人都一样,底线标准是第一责任。
谣言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张泉灵:为什么谣言传得那么快?是不是有坏人在里面兴风作浪、造谣、为了营销的目的而传谣?有!但实质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众的媒介素养的欠缺。有些很明显的谣言被传得很厉害,我觉得公众分辨谣言的能力是有问题的。此外,公众有没有树立警惕心?不能分辨真假时至少要做什么?这其实牵扯到整个公众的媒介素养。
公众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张泉灵:我觉得跟始终没有培养一个好的讨论氛围和讨论习惯有关。我们从小的教育就不太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即便讨论,最后也一定要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这就导致,在网络环境下,对一件事情,有部分人一看到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就要贴标签,要污名化,就要认为对方是对立面,这是不利于社会共识的达成的。
好的讨论氛围和习惯应该是怎样的?
张泉灵:如果我们把舆论空间、公共空间当成我们生活的社区一样来看待,你是进来分享还是进来发泄?把它当我们生活的社区时,我们会考虑发泄后带来的影响。好的讨论氛围有助于达成共识。所谓共识,就是说我未必就某件事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说我的、你说你的;我未必同意你的,但我可以听一听;这次我也许会反对,但是下次出现类似事情的时候,我至少知道这个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是那样想的,不全是和我想得一样,这是形成社会共识的态度。
怎样更容易接近事实真相?
张泉灵:举个例子,把一头牛牵上舞台,谁都不知道它确切的重量,这时候我们有几种方法:第一,点几个大V出来,让他说有多重,做一个平均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给在场所有的人发纸,让每个人猜它有多重,我们做数据清洗,比如有人认为这个牛负五公斤,这个数据就清洗掉了,明显不符合逻辑,这就是我们说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之上,只要参与的人数越多,最后的结果会越接近真实,这是大量实验证明的。从这个角度看,更多元化、分散化、去中心化,越来越多的分众媒体的出现、而不是大众媒体的出现,对于平均起来的舆论场来说有可能更接近真相。
分众传播没有缺陷吗?
张泉灵:随着媒体越来越分众化,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在一定的分众里面得到的信息不全面。每个人对社会的观感都不一样,这点我们在微博、微信上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微博更像一个公共舆论场,会出现各种观点,而在微信里更容易看到接近自己的观点,因为微信是一个熟人圈,通常只转自己同意的观点,又介于熟人面子的伤害,如果我发现你对一件事情的观点跟我的不一样,我最多不留言,不会跳出来和你争论。所以在一个更小的分众化的媒体里,加上熟人社交,或者是推荐机制的新闻聚合,不是门户式的,是猜你喜欢什么,根据你个人的标签推一些内容,在分众的社会里可能更少听到矛盾。
哪种舆论引导方式不可取?
张泉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一件事情简单化。什么样的引导最简单?就是上级说了什么我们原文引用,这是永远不会犯错的,但这也是最低效的事情。完全照搬,没有让民众更多地理解,没有争取人心。如果站在传播节点上,只做了不会犯错的事情,这本身可能也是一种犯错。
哪种应对不同观点的方式不可取?
张泉灵:什么样的反对最简单?就是贴标签。不经过讨论,先给你贴一个标签,你说了什么都不可信,而且长期有效,这是很简单的,但也是水平差的表现。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的原因是,他也许这次错了,但是看到不同观点时他会形成对这个事件新的理解,他会进步。我们要承认,不能要求一个人对所有事情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如何正确地在网上讨论?
张泉灵:谁不希望能够打开微博的刹那间看到一缕阳光呢?我常常教身边的女孩子们要学会吵架,吵架是有技巧的,一是就事论事;二是不翻小账;三是不上纲上线,今天没叠被子,就说今天没叠被子这件事,不要直接上升到这个人懒,再上升到对家庭没责任,再上升到他不爱我,公共舆论场的吵架也是,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上纲上线;四是不搞人格侮辱;五是要有一个最起码的底线,不事涉家人。我觉得这是生活中的标准,也是舆论场上讨论问题的一个态度。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