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许多地方、部门和单位把网络作为开门搞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网络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网络日益成为干群双向互动交流的新平台,网络问政、议政、理政日益成为公共治理的新模式,网络服务日益成为服务群众的新途径,因此,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就成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全新领域。网络联系着占全国总人口45%的网民群众,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这条“网上群众路线”走实、走稳、走新,意义非同寻常。
网络赋予“群众路线”全新时代内涵
网络不断拓宽群众工作的对象和领域。随着web2.0时代的全面到来,“数字化生存”使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工作、网络化交往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态。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近6亿,手机网民4.64亿,微博用户3.3亿,我们正迎来“大众麦克风”的网络微政新时代,网络虚拟社会当前已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网络日益成为聚合民意的“舆论场”、干群互动的“绿色通道”和为民服务的“好帮手”,极大拓宽了群众工作的领域和范畴。党员干部应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宣传群众就要宣传网民,联系群众就要联系网民,服务群众就要服务网民,走好群众路线就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意识,与时俱进,主动而为,不断拓展网上群众工作新领域。
网络日益成为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阵地。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工作重点就应在哪里,阵地就应延伸到哪里。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握的网络技术优势和话语优势,鼓吹所谓“网络自由”,推行数字霸权和“颜色革命”。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党群关系和执政基础的“最大变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争夺网络阵地的实质,是争夺舆论传播的主动权,争夺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最终是争夺群众、争夺民心。实现宣传工作“两个巩固”的历史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必须巩固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环境,还网络一片朗朗晴空。
网络日益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党的群众路线只有与现代网络技术有机融合,才能发挥“传统+科技”的最大优势。网络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通过政务微博、网络论坛、网上留言板、书记市长信箱等,能突破层级限制,有效聚合民意,及时受理和解决民生热点难题;网络又好比“一面镜子”,能化解“当面难吐逆耳言”的尴尬,去伪存真、照出问题,通过网民拍砖、灌水、盖楼形成的“倒逼机制”,能极大地推动和改进工作;网络也是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在线服务等,突破了时空限制,精简了办事流程,使群众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享受便利的服务。可以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正成为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新时期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然选择。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网上群众路线”开启了“键对键”、“点对点”、“心对心”的干群互动新平台,但由于思想观念滞后和制度机制缺失,“网上群众路线”的实际运行尚存在一些问题。查摆“四风”问题,也要查摆“网上群众路线”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网上失语迟语”:不作为造成舆论被动局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好,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驾驭得不好,有可能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清醒地看到,网上舆论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有的“造谣族”大肆渲染过激言论和错误观点,信口雌黄、蛊惑人心、误导大众;有的“愤青族”利用网络发泄私愤,逢官必贬、遇富即骂,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网络闹大冲动、逆反极化心理、法不责众等偏激情绪交叉感染、不断蔓延。面对网络纷繁乱象,我们的网上群众工作有时做得很被动:有的存在网络懒政思维,习惯性地选择沉默失声不作为,或姗姗来迟慢作为。有的不敢坚持原则,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躲躲闪闪、含糊其辞,爱惜自己的“羽毛”,做所谓的“开明绅士”。有的缺乏责任担当,不敢问、不敢管、遇事绕着走。这些不作为、慢作为造成网络秩序失范,消解凝聚人心的正能量。
“网上官僚主义”:打官腔损害党政干部形象。对网民反映的问题,有的套用“万能回复”,复制一句“协调办理中”或“已责成有关部门”或“已阅”等官话敷衍搪塞;有的引用文件上的一句大话空话,让群众在“已作部署”中等待渺茫的希望;有的政务微博自说自话,对网民留言不闻不问,对群众关切避而不谈或澄而不清;有的政务网站和微博“僵尸化”,政务信息陈旧,监督网站打不开;有的缺乏网络民意及时梳理、办理回复机制,出现征求意见满满当当、办理回复寥寥无几或网上热热闹闹、网下冷冷清清的局面。这些“网上官僚主义”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还严重伤害群众感情,造成干群关系的隔膜。
“网上素养短板”:舆论生态考验干部应对能力。网络“广场效应”下的“众声喧哗”,使得各种观点相互碰撞,舆论斗争更加直接尖锐。面对网络全新舆论格局和舆论生态,有的缺乏应对网络传播的认知力、敏感度和应对力,或视其为“洪水猛兽”,患上“网络恐惧症”;或不懂装懂,雷人雷语频频出现;或熟视无睹,不屑一顾。面对瞬息万变的“网情”、“网声”、“网意”,面对网络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兴自媒体,有的不懂得网上舆论场形成演化的规律,不懂得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仍沿袭过去的模式套路做网上工作,语言生硬、形式刻板。补齐“素养短板”,克服“本领恐慌”成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全新课题。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制度机制要先行
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稳,达民之情。新时期应对“网络赶考”之路,学好、用好、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和水平,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完善网民利益诉求回应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关键要搭建好党群联系密切、互动交流顺畅、群众有序参与的制度化平台。对网民利益诉求及时办理回复,对有普遍性的问题要进行细化分类、归档整理,建立健全利益诉求结晶机制,及时纳入公共政策议程。完善网络问政理政绩效考核机制,设立“回复率”、“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及时在网络上晒出回复意见和考评结果,确保群众利益诉求能够及时得到受理、解决,在网上良性互动中重塑干群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建立网上舆论引导和利益调控机制。加强舆情研判,完善舆情引导机制,主动设置议题,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对非理性心态主动应对、及时疏导;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快速反应、防患于未然;对突发事件引导,要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开放有序、管理有效,及时占领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对少数造谣滋事、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要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网络斗争。完善利益调控机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平等对话交流互动中顺势引导、整合利益、调和矛盾。
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监督机制。网络问政的前提在“问”,重点则在于“行”。“问”是方式手段,“行”才是最终目的。由“问”转为“行”,关键在于建立监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网络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公仆信箱制度、领导干部留言板制度、网络实名举报制度、网络信访制度、限期办结回复制度等,健全网络懒政、网上责任事故问责制,确保网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同时,对借网络监督之名,行诬告陷害、敲诈勒索之实的,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创建网上网下联动对接机制。网络是联系党群政群关系的桥梁和媒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决不意味着放弃群众路线的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方法,决不意味着要以“键对键”取代“面对面”。事实上,网上群众反映的问题,最终还要在实践中落实、解决。因此,必须建立“网上察民意、网下解民忧”的网上网下联动对接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以网上群众意见为镜,对照检查现实工作当中的不足,带着网上群众意见,深入基层一线,俯下身子,在“接地气”和躬身实践中切实为民排忧解难,绝不能以看帖子、回留言、“织微博”代替走基层、办实事。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倪明胜、李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