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危机应对:疏导信息流、优化影响流、遏制噪音流

政府危机应对:疏导信息流、优化影响流、遏制噪音流

政府危机应对:疏导信息流、优化影响流、遏制噪音流

突发事件有着不可预知的公共危害性,从它发生那一刻起,就需要政府或传媒机构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介入,以便控制报道与传播的局势。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应掌握舆论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方面应对:

1.疏导“信息流”——正视事件,积极行动

面对重大灾难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公众历来十分关注,政府封锁消息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特别是在当今通讯手段发达的情况下,对“信息流”严密封锁已经不能作为平息事态的方法,不当的延迟或封锁还容易引起群众猜测、怀疑和恐慌,引发谣言的流行。

相反,政府越透明,表态越及时,更加正面和积极地释放信息,谣言就无处藏身,有利于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得到支持。

(1)避免“捂盖式”思维

在事件发生时,避免用“捂盖式”思维处理问题。重大的、敏感的信息都是“捂”不住的,捂盖子也必定会失败,通常是越捂越糟。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政府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以事实为依据的全面准确的政府权威信息,赢得事件处置主动权的关键环节。

(2)恪守承诺且及时问责

政府在平息事件以后,更重要的是总结事件的经验教训,消除社会隐患,构建和谐而健康的社会秩序。

2.优化“影响流”——构建公信力

(1)改进日常表现,提高治理效率

政府在日常对于公共治理行为与效率上如果有较差的表现,会影响突发事件时群众对其的信任度,出现严重的危机后果,如公众可能对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产生怀疑、对政府的政策措施产生抵触情绪。

(2)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

英国在1997年《政府传播独立评估报告》中提出,政府传播模式的转变方向应当是“开放,没有隐藏;更直接地与公众沟通,而不是间接地通过中介与公众沟通;政府传播贯穿于政策制定全过程中,而不是政策制定的事后行为。”

(3)突发事件中身体力行

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政策措施、危机过程中的身体力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以及避免危机再次发生的危机管理制度等,对于稳定的社会秩序、平复公众危机心理、回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都有巨大影响。

3.遏制“噪音流”

在突发事件初期,政府就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合理释放“信息流”,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流”,以抵制网络带来的“噪音压力”。舆情用“疏”的方式才是最为长久、最为根本、最为有效的。

(本文摘自《八个怎么办——网络舆情引导经典案例分析》,周艺平主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