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女,出生于1955年7月;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长篇小说《城市表情》获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代表作《城乡简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从25岁发表第一部作品至今,范小青已出版十九部长篇小说、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她的作品没有表象上的深邃主题与所谓的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从平和细腻、不经意间折射出的时代巨变下“小人物”的欢笑悲忧,始终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我从来不会写也不习惯写惊天动地的人物和事件,更愿意在平淡的叙述中带给读者阅读的韵味,这也是我的文学追求。”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如是说。
“文学需要到广阔的天地去体验”
1969年冬天,范小青随父母一起到苏州吴江县农村下放锻炼,那年她只有十四岁。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她,突然看到了大块的土地、成片的庄稼和那么多不一样的人,才知道原来世界可以存在很多的不同,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
“我成年后手脚长得偏大,跟我身高比例不相称,也许这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光脚干农活太多造成的。”回忆起那段时光,范小青调侃道。在农村干农活或下雨天,范小青和农村的孩子们一样光着脚,因为鞋是很金贵的,穿坏了就没有了。当时,年龄尚小的范小青对生活的艰苦、家庭的变化,都没有觉得那么可怕。她反倒觉得正是粗重的农活把自己的个性释放出来,在农村和农村孩子一起学习、劳动,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从日后的文学创作中不难看出她对农村和农民的偏爱。
范小青的代表作《赤脚医生万泉和》,留下了她当年下放农村时的深深印记。她坦言:“故事的大背景和人物生活的大环境是有参照的,但人物本身大多没有什么生活原型,是虚构的。每个人物身上都凝聚着我的农村生活经历,也包含我现在与农村的很多联系。”小说出版时,她请一位画家朋友按照她下放住过的院子形状给画了几幅插图:院子里中间那间房子住的是范小青一家,隔壁是大队合作医疗站……
1974年,高中毕业后,范小青插队当了知青。直到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她在农村已经前前后后生活了将近十年。“这段经历确实很难忘,也是我写作中非常宝贵的财富,所以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写的就是知青在农村的生活。”范小青说,“文学可能就是需要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欲望。”
“作家见怪不怪就写不了东西”
范小青在《城乡简史》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城里人蒋自清把自己的记账本混在书中误捐了出去,辗转到了西部农民王才手里;王才被账本中记的一瓶“香薰精油”弄糊涂了,为了搞清“拇指大的一瓶却要475元的香薰精油”为何物,他举家进城,租住在车库收破烂;而车库隔壁的业主,就是账本的主人蒋自清,二者免不了有了交集……
不过,范小青并没有让二人相识,而是让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小说里擦肩而过。她说:“他们怀着美好的向往来到城市,顽强地生活着,但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理解、关注和帮助到底有多少呢?这正是小说想提出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大家见怪不怪的,但是如果你一个作家也见怪不怪,那你就写不了东西。”更多范小青文章:www.yangfenzi.com/tag/fanxiaoqing
有着浓厚农村情结的范小青回到城市后,开始把目光聚焦于进城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观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关注他们的欢笑和泪水……她曾亲自去苏州周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深入调研,并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写入提案,提交全国两会。她觉得“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重要”。
一位公司老总告诉范小青一个现象:他们公司的保安全是二十岁上下的农民工,住公司集体宿舍;每个月的上半月,晚上宿舍里是没有人的,因为月初发了工资,他们就出去下馆子、K歌、看电影;到了下半个月,这些年轻人晚上都在宿舍里闲着,因为没钱了。范小青认为:“这正说明,年轻的农民工想融入城市生活,但却还不知道怎样去做。”
“他们来自农村、乡镇或比较偏远的小城市,有一定的文化,他们过得也许比上一代农民工优越一些,但是在城市,他们同样是最艰辛的一个群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和帮助。”范小青的目光扩展到更多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这些背负着家人、朋友期望的年轻人,在城市严酷的现实面前,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如何实现梦想,都引发起范小青的写作激情。范小青说:“我渴望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写出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打心底深处关心和关注着这群人,我希望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快递员、家电安装工、网络维修工、房屋中介,等等,都进入到她的作品中……
“我的小说里没有处级以上的干部”
有人说,衡量优秀作家的标准之一,就在于是否能够向读者提供一种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范小青是个洞悉人生秘密的作家”——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其实是文学界和读者给予范小青相当高的一个评价。
然而,审视社会的冷眼和关怀众生的热心并不冲突,洞彻人生秘密后的范小青,却从来没有那种对人生的藐视和不敬。她笔下的江南古城、里弄生活总是那么清澈淡然、波澜不惊,没有那种急吼吼的躁动,也许有人觉得不够过瘾;但,这就是范小青所要的独特表达——在精彩、复杂、持续而又残酷的生存纠葛中,凭借最根本的信念、善意和真实的力量,凭借自然而平静的目光,穿越蛛网盘丝、纷繁芜杂,打量现实中的一切,然后将一个物语的世界说给人们听,让人们从中体会世界的真相。
“每个作家的兴奋点不一样,关注点也不同。有位评论家曾开玩笑,说我的小说里没有处级以上的干部。我就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感兴趣,非常关注、留心他们。”范小青小说关注的对象始终是社会最基层的人物,农村题材写农民,城市题材也都是写普通市民。
1985年初,在高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的范小青,被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刚离开了“象牙塔”当了专业作家的她,为了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曾经主动要求去居委会挂职。
在居委会挂职期间,范小青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房屋普查活动,挨家挨户去丈量居民住房面积。在丈量房屋的过程中,有一家人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对老夫妻、两对小夫妻,还有两个孙子辈的孩子,七八口人挤住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屋里搭了一个铺,男的睡在下面,女的睡上面。范小青谈及往事依然动容:“当时大家就想,这样情况下,小孩是怎么生下来的呢?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可笑,反而让人非常心酸。”
老百姓生存的艰难深深地触动了范小青,1987年,她创作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就是以城市改造中居民住房问题为背景的。次年,这部评论界誉为“‘新写实’小说潮流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范小青注意到,在一些社区里,因居住环境、人员管理等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加剧了社区工作难度;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居委会工作人员收入低、办公经费少、社会关注度低。
2016年,范小青推出了以社区居委会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桂香街》,再次引发文坛轰动。正如小说封面上的一段文字所言,这是“一部讲述百姓故事的世情书,一份来自社区工作者的爱与忧”。
“我不仅要用作品为社区居委会工作者呼吁,还要用政协提案为他们发声。”为此,范小青在2016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力度,解决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提高工作待遇,等等,而且,要从舆论上引导全社会正确认知居委会的工作。
…………
在范小青看来,成为一名好的作家,天赋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做有心人;作家的心要与群众的心息息相通,要在感情上跟各阶层的人们沟通,触碰他们的喜怒哀乐。她说:“作家无论人在何处、家在何处、工作岗位在何处,心一定要在下面。下面是群众,是大地,是我们牢不可破的基础。只要大地还在,我们的根就不会动摇;只要大地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的作品就能不断地创新创优。”
【本刊记者廖九阳,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7年第5期】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文化历史学者李强:西夏与党项族,一个王朝和族群的苍凉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