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在提醒我们记忆之中被密集讯息和新闻排挤的人物和事件,记住他们有时候是一种责任。因为“记忆本身就是正义”,铭记是对历史最好的交代。
资深媒体人、《关键词》作者梁文道
7月12日,资深媒体人梁文道、小说家西门媚做客腾讯书院,从梁文道的新作《关键词》谈开,围绕自身阅读与写作的经历,通过解读“领导”、“宗教”、“民族”等诸多关键词背后的涵义,用常识、常理、平常心、同理心来讲述中国故事。
资讯密集产生时间错觉 时事评论可以铭记过去
资深媒体人梁文道指出,现今微博、微信等同类型社交媒体的出现,使资讯愈发密集,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一种时间错觉,往往才没发生多久的事情却已觉得很遥远,这些事实“堆积起来会被压抑,会被埋没,淡出我们视野。”而事实上,这些淡出视野的事情不只没有结束,还真真实实对一些人造成了具体的伤害。
此时,时事评论便具有了另一层意义,它在提醒我们记忆之中被密集讯息和新闻排挤的人物和事件,记住他们有时候是一种责任。因为“记忆本身就是正义”,铭记是对历史的交代。
纯粹阅读与工作的协调 像训狗一样训练自己
在谈到纯粹阅读与工作阅读的矛盾时,梁文道坦言自己是个很爱阅读的人,从主持节目以来,读书从兴趣变为工作,再也分不清楚阅读的目的,会尽量在中间找协调,将时间分段,有固定的时间进行纯粹阅读,定时定点,其他时候才会阅读与工作相关的书籍。“当然这样看书也有问题,有些书读后整天脑子里都在想,要看别的东西就很难转换,不过这么久以来,我已经像驯狗一样把自己训好了。”而对于西门媚来说,工作中的阅读便没有如此快乐了,这也最终促使其下决心放弃打卡上班的生活,回家用自由美好的心态开启自己的写作。
阅读是也要注意要跳出自己的专业范围,不可拘泥于小天地。梁文道回忆起自己在大学时期,便每天阅读专业外其他学科的论文或书籍,一年365天从不懈怠,一直坚持到现在。对于这种做法,西门媚大加赞同,虽然具体做法略有不同。她在自己的阅读中始终保持着两条线索,每年都有一个关注的主题,可能是科技,又或者是心理,在同时会读文学。“读一个特别生硬的内容或者以前完全没涉猎过的,就像在学习一样,另外一方面可以看文学,看的很沉迷。”
“说理”而非“吐槽”看事情 和身边保持距离
在谈到自己的文章为何总是能够独辟蹊径时,梁文道坦言是因为自己总是和身边有着距离感,“总是有一种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的感觉……我们看待事情的方法和角度是共同塑造的”,当和别人接触有限的时候,和大家看问题的态度方法便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了。
这种看问题的独特视角,不是大众惯于使用的吐槽角度,而是站在说理的角度,这时那些看似“心跳”的题目,也都会变得易于被读者与审查官接受了。
没有一种身份永远排头
谈到两岸三地的民族认同感问题,梁文道直言自己“尤其悲观”。经济互动的增多没有带来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反而让冲突感激增,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相反效果?“经济利益不是一切,而要看经济利益在什么样文化认知条件下被解读、被认识,这点很重要。”
梁文道指出,香港人的身份意识比较淡薄。例如“领导”这个字眼,以前对于香港人是陌生的,现在却渐渐懂得了其中涵义。“领导”不只是指代一种身份,它还标识着某种身份背后一整套人与人的关系”。而香港人多用英文名字称呼,这是一种比较不显示阶级身份的称呼方式,在某方面消除了这种等级身份意识。
然而,阶级身份的淡薄却没有带来国族身份的淡薄,我们总是把国族身份排在首位,现在部分人持有的“香港人优先”言论便是例证。这种国族主义的政治逻辑会带来很多问题,“不会有一种身份永远排头,也不会有一种身份永远存在贯穿这一切。”在现场,梁文道举例去洗手间这一荒谬的例子,来向网友阐释身份只有在具体条件下才是可辨认的。“你的中国人身份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起码在进洗手间的问题上中国人的身份一点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