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旧书之光

一直忘不了那部书的光芒,尽管书名早忘,开卷刹那宛如电击般的震慑感觉,此生难忘。

那是1990年代初期,尚未改名为“国家图书馆”的“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为了查找硕士论文资料,我在天寒地冻的腊月天里,投宿人民大学专家楼,大清早搭上拉客面包车,直叩这一出了名的“天禄琳琅”。彼时,看善本书还很简单,递上申请单,写下书名条子,没多久,便有专人送到座位,任你翻阅。虽然书桌铺有一块黑毡布,可无须戴上白手套什么的。这大概是普通读者也能如此亲近地在北京图书馆翻看中国善本古籍的最后时期了,赶上这灵光即将消逝的年代,算我幸运!

明代晚期,某经商致富的徽商在他斥资兴建的园林落成之后,邀宴友好名流,骚人墨客,诗酒风流之余,更请题写园记,有绘事有文笔,结集后邀来匠工写刻镌版,墨印装订成册。因里面有徽商后人潘之恒的一篇文章,我非读不可,是以千里访书京华。

(文中所提《嘉兴藏》部分经籍)

书来了。很一般的靛蓝封面,打开一看,只觉得眼睛一亮,“版式疏阔,刻搨精妙。字大如钱,纸质紧薄。光润似玉,墨色奕奕”,古人对于善本的形容词,一下子都活了过来,跳跃眼前。我屏气凝神,仔细端详,翻阅一过又一过,不时还低头嗅闻,几百年墨香犹然,引人入胜。一整个下午便消磨在这薄薄几十册页之中。——即使日后三生有幸,得能亲手摩挲一纸千金的宋刻本,却无论如何没有这次的印象深刻难忘。

“未来,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波普大师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名言。这句话解法很多,人言言殊。放在东方的脉络,或许也就是“瞬息京华”吧。人与人,人与物大概都是这样,这辈子总有机会见到、达到“最好”的,但也就是“15分钟”;也因为你还活着,谁都讲不定这次是否就是最好的,也因此得以怀抱“未来(希望)”继续活下去。——曾经如此沧海,我很怀疑,在未来我还得见另一次的“15分钟”的光芒。

谁知真的还有!人生值得活,大约也就是这么回事吧。

春天过后,某天接到书店同仁电话,说他们在中部某个仓库里收到一大批老书,希望我拨空去看看。我请他们先拍几张照片过来。书堆中很有些意思,为此特别跑了一趟。断烂朝报里,翻翻弄弄,竟然藏有几部线装书,初时不以为意,题签“支那撰述”四字让我以为是和刻本,暂搁一旁。全部翻弄完毕后,顺手打开一册,刹那间,墨光映面,墨香依稀。古早那一天那“15分钟”的感觉一整个回来了。“和刻本也有这么好的!?”心底起疑,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数带回台北,细细判读鉴别。

这时候,方知活在网络时代的好处了。换在20年前,恐怕得花上一个礼拜才能判别方向的事,捏准关键词,透过数位搜寻,一层接一层,一条线索接一条线索,抽丝剥茧找下去,不到半天时间,几可确认,这批线装书,应是晚明刻板开印,前后历时一百多年方才竣工告成的《嘉兴藏》部分经籍。

《嘉兴藏》刊行于浙江嘉兴楞严寺而得名,其雕版贮存于浙江径山寂照庵,遂又名《径山藏》。另一别名《方册大藏》,则是因为此前《大藏经》装订方式,几乎都为“梵夹装”(经摺装),此为第一部以书本方册装帧者。从出版形式上而言,自也有“转梵为汉”的本土化意义。

《嘉兴藏》的刊刻,倡议于万历初年,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大师因南北二藏难于流传,发愿转梵夹为方册,而与吏部尚书陆光祖、编修冯梦祯等居士商议,决心劝请四方善士“捐身命之财,镌坚固之板”。此一巨大出版工程始刻于万历七年(1579),其后受到政局动荡影响,几经波折,断续刊刻,主要基地也从北方的山西五台山妙德庵,转移到了江南嘉兴楞严寺;中间历经改朝换代的大动乱,禅宗法嗣却前仆后继,坚持印经功德,最后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大功告成。但由于时间实在拖延太久,全部数量究竟多少?至今难有定论,以收藏最丰的北京故宫估计,至少有344函,另有首函。共收入经籍2141种,共10884卷。足可谓卷帙浩繁矣。

此次所见到的《嘉兴藏》,包括残本共12种33册115卷,与全藏相比,不过百分之一耳,但比对文献所见款式,纸张,印刷……种种,的的不差:墨色漆黑光润,悦目醒神。四周双边,外粗里细;白口,半页十行二十字。版框高23公分,宽14.4公分。书口方镌“支那撰述”,中为语录书名,下呈墨钉。凡校对、写刻工匠及捐资者姓名、银两均列牌记于各卷之末。诚然若是。但最重要的恐还是“墨色漆黑光润,悦目醒神”10字,所谓“15分钟”的光芒,尽瘁于斯。

只是,《嘉兴藏》所以为世所重,也不仅在这“15分钟”。开雕之前,为了慎重其事,紫柏大师曾和参与其事的诸多文人、居士、学僧等商量出《检经会约》、《刻藏凡例》和《刻藏规则》等,不厌其烦地把这套经书从编辑、校对、雕刻、印刷……流程,规定得清清楚楚,甚至繁琐地步。以校对为例,“校经会期为每年正、三、五、七、九、十一月的十八日,与会者提前一天到达。否则,一次不到罚银五钱,三次不到除名。有重要原因不到者须遣人送所校经卷到会讲明,方可免罚。十八日互为抽对各所校经卷并共相质正疑难。临期不完者,每卷罚银一钱”。再如刻板尺寸与刻工的薪资、管理:“梨板厚一寸以上,每块价银三分,厚不及寸并湿用干缩、节多和镶嵌补接者概不准使用。”“刻工先行刻样看选,合格方准留用。凡录用者,其刻样每刷印三分加盖印记,分别交与般若堂、刻首和本人各一分以备查核。新刻经样上好者,每页优给银二分,次好者一分,不合格者不准使用并罚赔板及赔写样字。刻经积三十页以上方准送看,支付银两。每经刻完一部结算一次,不足三十页者,随其多少结算。刻工如有打斗胡为者,刻首须劝告,重则送官,轻则革除。”——如此翔实而严格的规定,让这部藏经,历经百年烽火,人事更迭,犹能保持一定的成书质量。其珍稀可知矣。

五月里,梅雨来袭,台北盆地湿热难耐,骤雨不时而至。许多夜里,枕畔惊聆檐滴。滴答声里,每每想起这些书,想到那“15分钟”的光芒,进而担心有个万一了。历百劫而长存,飘洋过海到眼前,相逢三百年,那是怎样难得的一种因缘啊?如其受损或毁,那怕是小小一纸角,终也让人扪心揪痛,生成遗哀。

只是,世缘流转,人生实难。“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不是菩萨之人,也只有让它随缘自去了。

【附记,本文参考、引用杨玉良先生《故宫藏<嘉兴藏>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3期,北京:故宫博物院)甚多,不敢掠美,特此致谢。】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