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衣:勘破虚实是枉然——也来谈谈《红楼梦》

《红楼梦》传世已两百五十年有余,它是最被广泛讨论的中国经典。从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影射,到作者家势的起落,这些后续的考究,造就了无数红学专家(连白话文之父胡适都曾加入考证的行列)。市面上和《红楼梦》相关的各类出版品也从未间断过,甚至从吃的角度切入,就可以出本食谱,这大概是曹雪芹从未想到过的吧。

我称不上是“红迷”,更绝对不是红学考究者,只单纯是个读者。不过从十五岁开始,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新再翻看一次《红楼梦》,这是我读章回小说一直以来的习惯(《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看的次数还更多些)。有趣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重读所关注的焦点都不同。

年少时,整本书我只看到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为他们之间从前世扯到今生的恋情,纠结低回不已。自己感情受创,也学着林黛玉绝食自戕,弄到一度瘦骨嶙峋前胸贴后背的,惊动神经大条的母亲,押着我去寻医求诊。所以,至今我仍很犹疑,到底该不该鼓励少男少女读这本《红楼梦》。

后来随着年龄渐长,小儿小女的恋情已满足不了我(大观园中的男女不过都是一群初中生呀!)。于是开始注意到其他周边角色——湘云、探春、晴雯、鸳鸯、平儿、袭人,当然最抢眼的还是王熙凤,她那泼辣干练还真让人慑服。想想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如何就把一座偌大的府邸上上下下打点得妥妥当当,几百人的吃穿用度全在她掌控之下,比起大企业执行长的工作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待年岁更大些,看出了隐藏在书中各个角落的晦暗与险恶,才知道凤辣子是个狠角色,心机重到令人生畏,但相较之下,邢、王两夫人的颟顸与乡愿更是让人生厌。至此再读《红楼梦》便不止于跟着故事主轴走,时不时会取径通幽地岔进另一个篇章,漫游其间乐不思蜀。

今年过年期间,又重新翻出了《红楼梦》,不经意地从分辨真与假的角度切入,展开了又一次跨越时空之旅。依我个人创作的经验,小说中的情节愈是合情合理之处,愈可能是作者编写铺陈的,而那看似荒诞无稽的情节,反而是最真实的人生,也是作者最无法丢开的素材,或者,即是故事最初的发想。

举个例来说吧。张爱玲长篇代表作之一,也曾被翻拍成电影的《半生缘》,吴倩莲饰演的曼桢,与黎明扮演的世钧原是一对恋人,却因姐姐曼璐为拴住丈夫的心,设计让妹妹失身于自己的另一半,且还幽禁了她长达十个月的时间,直至赴医院生产才脱困。

记得初看到这段情节时,简直是不可思议,活生生的一个人,就囚禁在一所私人宅院,怎么可能关得住、不被发现?为了要拆散这对恋人,如此编排情节,也全然不似张爱玲平素反高潮、冷处理的书写方式呀。

直至看了《流言》中的《私语》,才发现这其实是她亲身的经历,读完中学后的张爱玲因为和已离婚的母亲走得近,顶撞了后母,被父亲狠打一顿给幽禁了数月之久,期间还大病一场险些送命,这和《半生缘》中曼桢处境是一样的。我不敢说张爱玲写《半生缘》,单为了陈述这段离奇的经验,但我相信那被幽禁的绝望,深刻到她在下笔书写这故事时,就算过于戏剧化也无法割舍。

依此,这次再重读《红楼梦》时,不禁便以自己的一隅之见,评比起故事中的虚实。首先让我觉得最真之处即是秦可卿之死,年少时读这段故事,总有许多不解,曹雪芹在交待细节时,也有些不清不楚,先以为他想隐喻什么,至后来才知道这是件根本无法说清的事,因为碍于族亲的名声,有些情节也只能点到为止了。

(87版《红楼梦》电视剧照)

秦可卿在贾府人缘极佳,很为上下珍重,她辈分低(还要称宝玉为叔),且是媳妇身份,但丧礼却办得如此隆重,几近失礼的地步,作公公的贾珍一句“尽我所能罢了!”其结果是仅棺椁便费赀千两,其余周张更是极尽能事。

当然我们可将这段视作曹雪芹欲表现贾府浮华奢侈的书写,但其间隐约提及秦可卿之丧来得突然,再对照前面宝玉神游太虚境时,所看到的“金陵十二金钗正册”中秦可卿是以自尽终结的,而后鸳鸯魂归前,秦又再度出现教其悬梁之法,便可知秦可卿之死极不寻常,贾珍为儿媳之丧哭得泪人一般,甚至要倚杖才能行,作丈夫的贾蓉却无事人一般,而婆婆尤氏则从头到尾托病不露面,贾珍还必须央求王熙凤出头处理所有大小事宜。总总迹象显示,必是翁媳私情败露,秦可卿因此羞惭自尽,这却是《红楼梦》未明白点出的。

从秦可卿亡故前托梦王熙凤,正义凛然地大述持家之道,看得出曹雪芹试图为这多情姣美女子以正视听。如此干格的描述,正说明了这整桩事件的真实性,且对当时还年少的曹雪芹冲击是何其剧烈,乃至想为其隐,却又放不下手,以至出现欲语还休,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状。

当然以此类推的,还可以揪出书中许多虚实来,但又如何呢?其实以笔说故事的人,头疼事之一便是被人追着问,某段情节是真是假?某个人物又在影射谁?小说创作中的人事物或有迹可循,但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复合异化再呈现的,这也是创作乐趣所在。

所以,在别人的作品中搞侦探玩猜谜,甚至对号入座的,实是满无稽的,且《红楼梦》开宗明义即说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连宝玉尚有“甄”、“贾”,就算伤透脑筋勘破其中的虚实又如何呢?所以对反复读《红楼梦》如我者,或许还是回归到单纯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即可。

作者:朱天衣,台湾著名作家,跟朱天文、朱天心并称朱家三姐妹,出身文坛世家。她的小说有《旧爱》、《青春不夜城》、《孩子王》等,散文有《朱天衣散文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