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嫌中国人口多的隋炀帝杨广

炀帝老嫌中国人口多,听说杨玄感造反了,炀帝出语惊人:“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615年,炀帝被突厥人包围,李世民前去解围,把这家伙救了。没想到这哥们儿回到长安,还是嫌人多:“顾眄街衢,谓侍臣曰‘犹大有人在’”!

老嫌中国人口多的隋炀帝杨广

文/端木赐香

杨广同志在做太子时,很注意形象工程,具体来讲,就是:

一、不包二奶,只与萧妃一人打成一片。

二、节俭,屋子里没有豪华装修,乐器上布满灰尘。

实际情形呢?杨广的节俭是装的,不包二奶更是装的。这小子天生聪明,知道什么叫政治,更知道如何耍政治手腕,比他那撵着阿娘要“好妇女”的哥哥杨勇要“先进”多了。这小子最聪明的一手是,“生活秘书”都用恐龙级女人。这么一恐,他爹他娘就都信了。杨广这种哄爹坑娘,对付上级领导的作风,现在的好多官员都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三哄两坑的,杨广居然就成功了,于公元600年被立为太子,哥哥杨勇则被双规了。四年之后,文帝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杨广遂做了皇上。

做了皇上的杨广变成了大大,再也不用装孙子了。于是,一上台就露出了本相:大兴土木,大肆享受!光在一座迷楼里就放了三千多只母老虎备自己消受。当然,红烧肉丸子吃得过多,有些消化不良,革命的本钱——身体也就有些疲惫。这个时候,一个叫王义的人出来劝告说:以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女人服务之中去,多累人啊!(原话是“以有限之体而投无尽之欲,臣固知其惫也”)人家一个野叟,年八十了,还特健康,关键原因就是人家常站在石头上搞卡拉ok,快乐得很,原因就是人家清心寡欲。

炀帝听了,思考了一夜,第二天把王义找来,说:昨天晚上你的话,我思考一夜,感觉很是微言大义。只有你是真心爱朕啊。这样吧,给我选择一间静室,我单独住进去,母老虎们,一个人都不准进。

两天之后,炀帝不愿意了。原话是“居二日,帝忿然出,曰:‘安能悒悒居此乎?若此,虽寿千万岁,将安用也!’乃复入迷楼。”

此故事见于《迷楼记》,虽是野史小说家言,我们考证不出真假,但是这故事却很合乎炀帝本性。

炀帝还有一个毛病,是中国君王的传统毛病。这个毛病就是喜欢炫于外域。炀帝在位时,不是北巡就是南巡。特别是北巡,由于北边的胡人经常性的不老实,所以炀帝北巡时,“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并作带轮子可自由行动的行宫,和周长二千步的行城,由于作得太先进,太神奇,太豪华,愣是把胡人都吓傻了。他们“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一看人家膝盖被吓软了,炀帝的中国雄风劲儿就上来了,作诗曰:“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诗中意思很明白,汉天子一度希望胡人叩着头来拜呢,可惜没有实现。倒是杨广同志把前辈革命愿望实现了。

遗憾的是,炀帝本来想一箭双雕来着。也就是说,在吓唬胡人的时候,捎带着也想把高丽吓傻。没想到高丽棒子特别经吓,根本不吃炀帝这一壶。炀帝一着急,就打高丽去了。历史书上叫“下诏讨高丽”。讨是个好词,也就是说,高丽犯罪了,咱这边讨伐它去了。还有人把此叫作“征高丽”。总之,叫啥都不叫“侵略”。我怀疑,这一手被后来的小日本给学走了。

炀帝本能的知道,人民,唯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所以这家伙老嫌中国人口多,恨不得大家都得禽流感才好。炀帝末年,天下反兵四起。特别是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也造反了,且声势很大。炀帝一听,出语惊人:“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

杨玄感好歹被镇压下去了,炀帝当然在杀人的时候毫不手软。615年,炀帝被突厥人包围,李世民前去解围,把这家伙救了。没想到这哥们儿回到长安,还是嫌人多:“顾眄街衢,谓侍臣曰‘犹大有人在’”!

杨坚与独孤氏把这么大的一份家当传给杨广,肯定没想到这孩子是个败家子。我估摸着,幸亏那时没有核武器,否则杨广肯定力主打核战,消灭中国人口三分之一,帮助地球减负呢!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隋炀帝的骂名:谣言何以起于智者说道:

    杨广只不过二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例子,但却是历史上诸多谣言缠身的人物共同遭遇的一个缩影。

    文丨刘绪义

    老话说:“谣言止于智者。”是说有识之士不会相信、不会传播所听到的谣言,其实,原话不是这样的,而是“流言止于知者”(《荀子·大略》)。事实上也不意味着谣言传播到智者那里就不会再传播了。反过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谣言往往起于智者。

    民间传播里的暴君

    历史上的隋朝与秦朝有着惊人的同一性,只不过不同的是,前者是开国皇帝秦始皇留下了骂名,后者则是亡国皇帝隋炀帝留下了骂名。

    从各种史书以及民间传播综合来看,隋炀帝都比秦始皇更残暴,弑父、淫母、谋兄、贪淫、好色、善于伪饰,是个几乎十恶不敕的昏君暴君。

    说他残暴,有清初学者刘继庄在《广阳杂记·卷一》中说:“(诛)九族始于隋炀帝”。《唐六典·注》:炀帝“末年严刻,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頧裂枭首,磔而射之。”

    实际上,杨素之子杨玄感利用隋炀帝远征高丽之时起兵反叛,引得众多贵族纷纷响应,迫使炀帝不得不中途折回平叛,此事令炀帝大为恼火。诛杀杨玄感九族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中。且在秦汉时期,诛连政策实行已久,至于“九族”,历来说法不一,“三族”也好,“九族”也罢,性质是一样的,把“九族”之功单单归诸炀帝也未免有些悬乎,实为智者的“发明”。

    说他弑父,各种正史野史谣言言之凿凿。事出有因,马总的《史通》有详细记载:杨广不放心父亲弥留之际会发生什么变化,秘派人向杨素打听父皇的病状。杨素把老皇帝的病情写明信回送杨广。送信的人误呈给杨坚。这引发了事变。唐朝魏征的《隋书》对于文帝的死亡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仁寿)四年春四月乙卯,上不豫。……秋七月乙未,日青无光,八日乃复。……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唐代君臣为显示自己夺权有理,对前朝时事唯恐抨击不力,既便如此,《隋书》尚且不敢说是太子杨广弑父,但到了后来的史书中却成了杨广弑父。
    说他谋兄,《醒世恒言》说得很神奇:“文帝积怒太子勇,已非一日。竟废太子勇为庶人,幽之别宫,却立晋王广为太子。受命之日,地皆震动。识者皆知其夺嫡阴谋。”此处,“受命之日,地皆震动”,显然是小说家之谣言。

    说他淫母,《旧唐书》与《新唐书》均有涉及,《醒世恒言》也讲得很具体,内容也一致,且只有一次,但所述在时间上不相吻合,一说是隋文帝生病时,一说是宫廷政变之前。

    说他好色,更是史不绝书。史书上说他与宣华夫人、容华夫人有染,违背伦理道德霸占父妾。《隋书》中说杨广为了得到陈后主的后妃张丽华,劝高炯不要杀她,但高炯不从,因而怨恨,然而《陈书》却明确记载杨广命令斩杀张丽华,作为奢淫亡国的典例。从当时的人心向背和杨广的抱负来看,19岁的杨广决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这等荒唐举动来。谣言还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这就是“元宵”的起源一说。但只要我们平心静气查阅残缺的文献史料,不难发现,杨广一生只有三个儿子,且始终眷恋他的正妻萧后。这在历史上的皇帝中难能可贵,更不是唐朝皇帝所能比的。

    说他贪欲害民,主要是两条,一是“骄怒之兵屡动”,一条是“土木之工不息”,见《隋书·帝纪第四》“史臣曰”。这两条都明显是智者捏造。所谓骄兵屡动,一则源于文帝时高丽入侵,炀帝不得已承续父业,继续兴兵攻打高丽;二则源于南北割据之势刚息,但造反之习未除,开明之际亦屡有起兵者,炀帝不得不兴兵矣。所谓“土木不息”,一则与炀帝个性有关,此责难逃,一则主要因他开了一条运河。关于这条河,后人非议太多,有“十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诗为证。甚至《说郛·开河记》还载,有个为给隋炀帝开河,蒸死自家小儿的麻叔谋,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还有引用。而麻叔谋只是一个不见于正史的传说中的人物。

    真实的隋炀帝

    无庸讳言,隋炀帝并非完人,也无须替他粉饰什么。可是,真实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成为另外一个人?这才是值得思考的。

    文帝废太子杨勇,窃以为是件好事,至少是件正常的事。与懦弱无能的太子杨勇比起来,杨广显然要强得多。隋朝统一南北,扩充疆域,杨广功莫大焉,特别是平陈一役,彻底结束了几百年的南北分裂。在即位前,其性格与人品均深得宫内宫外的一致称赞。无奈这些事实统统被说成是杨广善于伪饰。

    杨广就任扬州总管的9年,其爱民之心与才华业绩,有目可睹,然《隋书》等官方史书均避而不谈。杨广妙解音律,有着很深的文化修养,修建东都此举意义非凡,正是他采取了有效的文化政策,消除了因几百年来割据分裂造成的文化隔膜与冲突。

    无论是过去的史书还是现在的历史都只渲染开通大运河工程的劳民伤财,把炀帝这样一件功泽后世的大事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而不考察当时的战略意义和文化意义。甚至都说成是皇帝为了享受江南的美景和美女,满足他的奢淫享乐。直到现在也只有学者私下里说说大运河“奠定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的规模和格局,开万世之利,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出中国哪一个工程像大运河这样关系国计民生,造福后代”。“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对于这样正面的肯定人们似乎听而不闻。

    至于其它诸事,在一篇短文里是无法说尽的。比如科举制度(进士科)的确立,图书典籍等文化事业,莫能与炀帝分开。从他的一道诏书里似乎更可认识这个人:“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且不说他是否这么做的,单是有这种意识的皇帝恐怕也不多。隋炀帝之时,国内人口近五千万,为数百年之所未有;疆域之广开三代之所无,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智者的谣言更有生命力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似乎更乐于听谣传谣。其实深思之,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谣言起于智者。一个愚蠢的人造谣容易识破,而一个智者的谣言则富有生机与生命。
    史载,炀帝时,“(时方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则牵舟之人庇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献柳一株,赏一匹绢。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皆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与灾同音,盖妖谶也。栽毕,取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植树本是一件好事,且炀帝并没有夺民之财,一株柳换一匹绢,百姓值啊。即使是夏天,种柳树也无妨。然而,有人却故意将“栽”和“灾”谐音联系起来,伪造天命,激起人们蠢蠢欲动之念,这样的谣言显然发端于有心人,是智者精心策划的故事。后人不辨,继续援引,如清人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中即尽情发挥。却不知,《诗经》中早有“杨柳”之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再如有文献载,李渊起兵反隋前,一天夜里,晋阳西北的龙山上方突放光明,如烈焰冲天,接着,一股紫气直冲西南方向而去。这种自然界的奇特现象并不罕见,但它却被有心人记载了下来,天下便传出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那个大傻冒李密听了,以为是说自己,起兵造反,结果死得很惨。他不懂这谶语实为智者的谣言。

    惜哉!杨广。唐代的皇宫里多的是父子相谋、兄弟相残、父夺子妻、子淫母妾、残杀功臣的故事,然而,偏偏流传下来的是一曲“父子同心、君臣尽欢的千秋家国梦”。原因只有一个,你没有机会给自己书写历史。后世的智者偏偏懂得:历史乎?谣言乎?往往是辩证的!

    杨广只不过二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例子,但却是历史上诸多谣言缠身的人物共同遭遇的一个缩影。谣言规律告诉我们,越是重要人物,谣言越是爱上他。谣言的威力足可以改变历史,后世观者史不能不审慎,历史表明,谣言起于智者,谣言也不会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真相。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