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大脑,复杂的环境加上可变的欲求,构成了人类拥有有限理性的主要理由。与进化生物学家的观点相似,赫伯特·西蒙也认为,环境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框架——一个生命在特定环境中能够“适应性”地行动,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生理结构,也取决于环境结构。
但是,环境是模糊的,它绝对不是一个客观的概念。环境的存在,也依赖于我们的需要、目标或动机,依赖于一个有限的大脑。就如西蒙所说,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总体面貌不感兴趣,而只关心与人类行为有关的生存空间。
那么,这样一种仅具有限理性的生命,到底会按照什么原则思考和行事呢?西蒙的答案是“简化”。
名为简化,其实包含着精妙的意义。
对于有限的大脑来说,简化的核心含义是人类“必须采用近似的方法去应对多数任务”。这意味着我们的意识将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搜索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懂得“适可而止”。就像一个象棋棋手,当他发现了一步能够将死对手的走法,一般来说,他就不再考虑其他将死对手的办法了——哪怕可能存在更妙乃至最佳的招法。
对于复杂的环境,简化则意味着人类要对它们进行识别、标注、分析、了解或理解等等,也就是将本质上无序的世界知识化、结构化。然后,借助拟合(fitting)与推论(generalization)的策略,对前景进行判断,并展开行动。
西蒙打了个比方。他说,假如一个生物生活在食物随意摆放的环境中,它的行事方式会怎样?它肯定会四处随意游荡,直到发现食物为止。为此,这个生物只需要一些观察和运动的能力就行了。可是,假如它生活的环境里食物没有随意摆放,而是被有意放置在隐蔽的地方,且它们的位置可以从一些线索中推断出来。那么这个生物就还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能够运用一些更加复杂的策略,比如储存、搜索、调取信息,归纳线索,了解食物与线索的关系等方法来获取食物。相比之下,人类的处境更加复杂,因而简化意味着更多的策略化。
对于人类可变的欲求而言,简化原则就是满意原则的另一种表述。它指的是当人类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知之不多的情况下,如何从相继出现的候选结果中做出选择的原则或方法。比方说,一个人要出卖自己的房子,为什么他卖了180万元就很满意,而没有一直期待200万元的市场最高价?按照西蒙的理论,那是因为人的欲求是可变的,一旦买家的报价达到房主的欲求水准,心理机制就会终止对候选结果的搜索与选择了。
在资源匮乏的极端状况下,例如时间紧迫的情形,或者生死抉择的关头,最能体现人类的满意原则。比如说消防队员要从复杂的火灾现场救人,如果情况与平常训练的抢救预案不符,他们不会反复地比较和审视所有可能的行动计划,而是选择与经验最相似的方案,迅速在头脑中预演一遍,一旦觉得结果满足心理预期,就会立刻付诸行动。假如行动无效,他们则会重复以上过程,实施下一个满足预期的方案。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简化原则是意识与行为的原则,重点是判断和决策,而非结果。简化是过程,绝不意味最优的后果,或者最佳的结论。
当然,精妙的意义正在于,即使从后果来评判,简化原则大体上仍是有效的。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人类的思考和行动都像瑞士军刀,在耐用性、适应性、速度、准确度等几方面做到了平衡。
那么具体而言,在简化原则的指导下,意识和行为都呈现出那些特点呢?对此,歌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也译为哥德·吉戈伦尔)等人介绍了一类人类认知模式,名叫“启发式”(heuristics)。
吉仁泽是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他说启发式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积极发现或探索。从18世纪早期引入英语世界以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的含义一直指的是:“一种解决逻辑和概率难以处理的问题的有用的、甚至不可缺少的认知过程。”1905年,爱因斯坦就量子物理学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用了“启发式”这个概念,题目叫《论有关光的产生和转换的一种启发式观点》。可见爱因斯坦认为,“启发式”是对自己观点的一种谦逊的形容:不完善的、可能错误的、近乎直觉的意见,但肯定有启迪作用。
认知革命兴起后,由于西蒙等人特别重视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搜索的作用,于是开始用“启发式”来表示一种指导信息搜索的有效捷径、近似算法或简捷规则。
简而言之,所谓启发式,就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心理机制。用更通俗的话讲,它指的就是我们人人都具备的有效的直觉。
在《简捷启发式》一书里,吉仁泽特别关注的是启发式中的一种,叫做“快速节俭启发式”。这种启发式是指人类在现实环境中,利用最低限度的时间、知识和运算能力做出适应性选择的认知模式。它包括一个基于启发式规则的计算模型,还包括指导信息搜索、终止搜索和作出决策的三项规则。按照吉仁泽的研究,这种认知模式是人类一出生就装配好的心理模块,几乎人人都在使用,并且很好用。
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当一个八旬老人问别人,与他年龄相仿且常在一起锻炼的另一位老人是不是去世了,只因为“好一阵子没见了”。他的思维方式就称得上快速节俭启发式——而且他的判断很可能是对的。
吉仁泽还做过这样的实验,分别让美国大学生和德国大学生凭直觉比较圣地亚哥和圣安东尼奥尼的城市人口规模。结果100%的德国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结论,而美国学生的正确率只有62%。原因仅在于,近乎无知的德国学生听说过圣地亚哥,而从未听说过圣安东尼奥尼。于是他们运用了快速节俭启发式之一:再认启发式——通过“似曾相识”这种模糊而熟悉的感觉,开启信息搜索,进而对未知世界做出推断。
一个依稀的背影,一种童年的味道,一段忘记词语的歌曲,都是广博而可靠的记忆资源。它们能够自动化地启动信息搜索或终止搜索。假如予以合理利用,即可为我们的判断与决策提供帮助,这就是吉仁泽的观点。
然而启发式规则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呢?《简捷启发式》为此做了大量的论述。吉仁泽认为,外部环境结构的约束很重要,人类的知识水平也很关键。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往往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有趣的是,吉仁泽还注意到了情感、社会规范、社会模仿等因素的作用。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类谚语,就是一种启发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对直接经验的依赖,而学者间的相互影响也有启发式规则在发挥效力。
特别是情感,在人类的适应工具箱里,它们是非常典型的具有针对性的模块,可以构成指导和终止信息搜索的各种启发式规则。例如一个人坠入爱河,就可以视为一种强有力的终止规则,结束了这个人对恋爱对象的进一步搜索;类似的,孩子的一声欢笑,就足以勾起父母的怜爱之情,使他们不必再三斟酌新玩具的价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离开了情感,认知过程难以完成。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作者:西闪,独立作家,书评人。著有随笔集《思想光谱》。
————————————
《简捷启发式》
作者:(德)哥德·吉戈伦尔 /(德)彼得·M.托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让我们更精明
译者:刘永芳
出版年:2002-9
ISBN:978756173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