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刚:迁都,可能吗?(上)——《定都与迁都》读后

两会期间,来自广东的全国政协常委李崴提交了将首都迁往湖北襄樊的提案,经《广州日报》《河南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了坊间热议的话题。

李崴的另一个身份,是民主人士李济深先生的外孙。李济深上世纪40年代组建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50年代先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在油画《开国大典》中,站在宋庆龄左面的便是李济深。因此之故,在拍摄电影《建国大业》时,李崴还客串了一把,扮演他的外祖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和学界一直有人在研究迁都,把它作为提案或议案提交全国两会的,李崴也并非第一人。据《郑州晚报》报道,2006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不过无论民间还是学者看法,均未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予以考虑;479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不知下文如何;李崴的提案,也被舆论认为是“八卦建议,毫无价值”。

(资料图:2013年9月18日17时左右,北京,车辆在重度拥堵的北京西二环月坛南桥上“爬行”;东方ic供图)

“迁都”究竟是不是无稽之谈?由于大多数人未看到提议者的具体理由,蘧下结论,未必理性、中立、客观。恰好手头上正有一本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吴殿廷教授等人所著(有可能是在大陆出版的唯一一本专著),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的《定都与迁都》(以下简称《定都》),详细研究了迁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窥究竟,议论起来也好有的放矢。

(一)北京为什么是首都

北京作为长达八百年的五朝古都,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定都》书列其八:

一、自然环境优越。依山近海,四季分明,在历史上曾经是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的水乡,元代在此建都时,人口只有40万,西山一带森林资源相当丰富,生态环境足以承载人口数量。

二、历史悠久,建城时间长。即使从“周封召公于燕”、“封尧之后于蓟”之时算起,北京也有3000多年建城史。

三、地理区位条件显赫。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燕山以北是“逐水草迁徙”的游牧区域,燕山以南是农耕区域,北京正好处于农牧交错带一线的中心位置,具有沟通中原汉族农业区和游牧民族牧业区的交通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占有北京就意味着具有夺取天下的地利条件。

四、由于北京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首当其冲就成为游牧民族统一全国的首要据点,建都北京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需要,“面向中原,背靠故土”是都城选址的首要原则。

五、优越的防御条件和军事因素。北京依山就势,有很多天然的险关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五朝古都,可以说与长城休戚相关,长城不仅成为游牧民族的必攻之地,同时也是农耕民族的必守之地——“非据长城不足以抚四夷”。当以中原政权为代表的政权力量强大时,北京往往成为北方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北方军事重镇;当以中原王朝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其往往成为军事割据的中心之一;当中原政局混乱时,又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军事前哨基地。定都北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北方政治军事力量压倒南方的结果。

六、优越的经济条件。北京由西北山地和东南平原组成,这为农林牧综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地貌条件。此外,漕运和海运也保证了北京的粮食安全;而且一直以来,南北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定都北京可以沟通南北经济,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七,融合的社会文化环境。塞外少数民族最早在这里接受汉文化,并把北京作为适应中原文化的第一块试验田。这种融合在以后不断发生,塞内百姓也时常迁居塞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冲击交融,使燕京地区的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八、基于风水方面的考察。北京得天独厚的风水表现,乃千古帝王之家。

(二)作为首都的困境与挑战

而北京作为当代中国的首都,已经出现许多不相适应的弊端:水资源匮乏、地震威胁、沙尘暴、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堵塞、地价高昂、古都建设性破坏严重、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空吸效应”等。这些可以归纳为五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首都自然环境安全存在巨大隐患。

首当其冲表现为水资源极度匮乏。据该书2008年出版时的数据,北京市人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8,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00,缺水程度与以色列相似。长期大量的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水枯竭,湖泊逐渐萎缩,地面下沉,形成2300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漏斗区。以北京市为圆心,800千米半径内已没有一条常流河。

其次是沙漠化日益逼近。现在,沙漠离北京越来越近,最近的沙丘离市区仅70公里。而且,沙漠处在“北京盆地”的上风口,即使风力不大,黄沙也会直扑“脚下”的京城。根据气象部门的记录,20世纪50年代全国仅发生过5次强沙尘暴,进入90年代则发生了23次。有专家称,在二三十年内,即便我们能够开展有效的控制风沙运动,也无法根除北京的风沙之患。

又其次是自然灾害威胁严重。在人类面临的十大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冰雹、台风、雷暴、雪崩、火山、海啸)中,北京就占了前五位,在近2000年的统计中,大灾217年,中灾550年,分别占1/8和1/3。

北京还位于纵横交错的地震断裂带上,属于多地震地区。199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确定了21个重点监视防御区,首都圈地区列为21个地震重点防御区之首。

再次,物资供应也存在问题。元、明、清建都于北京,而财赋之区在东南,大部分粮食供给仰仗江南粮食的调配和运输,“一直耗费着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财富”(费正清语)。

今天,现代化的运输条件已经从根本上消解了大规模物资运输难题。但假如发生战事,北京的物资安全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仅就粮食安全来说,1992-2005年,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已从1952年的0.23公顷下降到0.08公顷。

另外,北京还面临能源紧缺。能源主要依靠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京输电与本地适当建设电厂相结合,以及着重建设陕甘宁输气管道。

第二,首都政治功能难以得到最佳发挥。

首先,地理位置欠佳。一般在疆域广阔的国家,首都应尽可能接近其全国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交通重心,以便集中全国人民意志,节省国家管理成本。据计算,目前北京远离人口重心800公里,远离经济重心750公里,远离交通重心1000公里,远离几何中心1400公里,从区域管理的角度来看,布局极不合理。

其次,交通拥挤,行政效率低下。自从1950年由梁思成、陈占祥联合提出的在北京西郊集中建设“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的建议未被采纳之后,北京市对中央政府的行政用地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划”,“用地是一个一个批下来的,各个部委满城建,怎么方便怎么建,互相离得很远。全国来办事的人要跑遍全城,效率自然低下”。

再次,周边形成大面积贫困带。有资料显示,在改革开放初期,河北环京津地区与京津二市的远郊区县处在同等发展水平,但2001年,环京津贫困带24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3、1/4、1/10。不可避免地造成低端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城市贫困阶层和贫困居住区,不仅直接影响国际城市形象,而且影响首都社会安全。

复次,所处区位难以更大程度地促进民族融合。目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1.92%,我国的民族关系问题,主要是西部少数民族与东部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问题。北京目前的民族地理位置是处于东部以汉族为主体的地区,并明显偏向东部沿海一隅,显然其首都区位不利于民族融合。

第三,军事安全形势变化。

古代和近代北京特殊的军事地理上的战略价值已不复存在。随着海权时代的到来以及航空母舰、巡航导弹、战略轰炸机的出现,中国的安全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旦发生战争,北京地区的地形无险可守,极易遭受空中打击,也易于受到来自海上以及航空母舰的威胁。近代史上,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都是从海上登陆,直捣北京,以极少的代价就迫使清政府屈服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京所处的位置就像一颗露在体外的心脏,随时都会遭到不测。

第四,首都国际功能发挥受到限制。

首先是生态环境恶化。首都应该成为全国环境的首善之区。但是北京周边的整体生态环境则处于恶化状态,除了沙尘暴,水资源短缺之外,北京还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其次是国际交往设施总体水平落后;再次是古都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矛盾。50多年来,北京既要保护古城,又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旧城内叠加上中央商务区,这种方式既增加了旧城的压力,将城市发展中更多矛盾“聚焦”在旧城,使旧城的政治中心功能受到进一步的干扰,又无法形成一个真正高度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62.5平方千米的北京旧城,已有一半以上的建筑空间被完全重建,现在保留较完整的历史风貌空间已不足15平方千米。

第五,首都叠加功能产生“黑洞现象”。

多年来,我国由于受京都理应样样第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传统观念影响,在对首都功能的认识上,曾经长期存在着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一味追求“大而全”的片面思想,过分强调北京既应该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必须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工业中心,此外,他还是全国的经济管理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旅游中心。其多种功能的集聚程度之高和流动人口之多,举世罕见。

 

直到1980年,中央才首次确定北京的主要功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但是,根据路径依赖,北京的黑洞现象已经形成,与国际上12个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北京城市化地区每平方千米人口为14694人,远远高于纽约的8811人,伦敦的4554人,巴黎的8071人,人口的膨胀和高度聚集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衍生出物价昂贵、住宅困难、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都市综合症”,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出现了功能失调。

(未完待续)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任大刚,男,四川人,作为编辑和管理新闻评论者,担任过东方早报评论部编辑和主任数年,其实志在学术,出版过《与孔孟对话》一书,后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

《定都与迁都》

作者:吴殿庭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兼论中国迁都问题的新描述

出版年:2008

ISBN:9787560255408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