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黄昏,作者供图)
大约十年前,第一次见到她,儿子已五岁,我推门而入撞见那笃定如大人般的孩子说:“嗨!爱丽丝!”狐疑地脱口问:“我见过你吗?”老太太经常不认识人,心很虚。开门的孩子边往里屋走自然地随口说:“见过你一百次了。”啊?这打击太大:“哪里?”他仍坦然地答:“我们经常一起飞啊!还有妈妈!”不会吧!
这样的对白,在喜玛拉雅山区司空见惯,进出将近三十年,还是无法习以为常。终于从他嘴里闹清楚了,我们一起在他的梦里飞翔多回,因此,他认得我,而我,一头雾水。即便是他的前世,我也未曾见过,这实在是太莫名其妙。他的父亲倒是多年老友,第一次在不丹听瀑见面时,也跟儿子一样,对我说:“我认得你!”我不意外,因为我的老师跟他是好友,而我的不丹干女儿是他的初恋情人。但他否认这层关系,坚称:“我就是认识你,早就认识了。”好吧,我不敢深究,也不想攀这层如梦似幻的关系,假装不明白,最安全。
今年初春到尼泊尔过境去不丹,第二次见到她,他们结婚有了孩子后多年,我终于清楚见识了这桩媒妁婚姻的实况。
我的干女儿太顽皮,因此,选择这身份特殊的男人,等于给自己找烦恼,你要嫁的是整个家族甚至整体社群,一个封闭的小王国。被隔离,是最终的结果,我没有亲眼目睹她的伤心,也许是得以快速抽离的主要因素。而这嫁入不丹的女孩,虽为同文同种同传统生活习惯的藏族,却是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医学士,这桩婚姻如何促成的?实在很好奇。
多年前初见时,仅只共同用餐,未深聊,但印象深刻,心里清楚明白,这婚姻安排得对极,不得不佩服传统智慧。我很欣慰,
爱一个人,不仅仅是霸占而已,生活,不是一刀两面切的黑与白。
怎么也没想到,一路同游,从加德满都到不丹巴洛、听瀑、布拿卡、旺帝、宗卡、奔塘而回到尼泊尔,共十天的旅程,我们成为无话不聊的朋友,好似从来就很熟。她的个性,好得让人吃惊,舒服得,适合母仪天下。活了半世纪,从未见识这样有学识涵养却单纯真诚,对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付出温暖,不假思索地关怀备至,好似人人都是自己的至亲。而她看着自己的儿子,眼神充满恋人旋律,如痴如醉,旁观者如我也跟着醉了。如果天下的母亲都这样看着自己的孩子,世界会不会不一样?
我爱上眼前转世者如佛像般的大手大脚,央求这可爱的母亲替我征询同意(很显然他们都不喜欢被拍照),她竟然说:“你就直接拍吧!问了他肯定不自在。”我若像她这么疼爱儿子,定然要拒绝,她却浑然自在体贴我的渴望,反倒让我不敢造次,没有打扰这巨人般的孩子。临行告别前,她极其有趣地让儿子伸出双手:“爱丽丝这么热爱你的双手,让她看个够吧!”那双教人想起往生多年先师的大手,乖巧地摊在眼前,仿若隔世。
许多西方人刚接触藏传佛教时,深刻感受到男女位阶不平等,而会问:“你们有女的获授记转世仁波切吗?”尤其是看见大师夫人们也要如弟子般,更谦卑恭敬地服侍丈夫,很自然联想到这传统社会的性别歧视。
放弃在美国继续进修,决定远赴偏僻国度嫁给不丹人,被同侪调笑:“做村姑的感觉如何?”始终维持坐得比丈夫低的传统习惯,她说:“我很快乐,从未懊悔,尤其是看到同学们纷纷进入无比忙碌的医药圈,恐怕终此一生都不会有自己的私人时间,遑论思考生死问题,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她为他端茶送饭处理生活琐事,侍者兼秘书,甚至替从未接受现代教育的他操刀书写,安排旅程细节,连机场过境表格填写,也贴心地随手代劳。眼看她轻松自如地做着这一切,始终心情愉快平和,仍有余裕随时关心周遭人的舒适感,同时偶而自我幽默,把传统与现代时尚的生活语汇,结合得天衣无缝,既谦恭又灵巧顽皮,仿若古今人物齐集一身,毫无时空隔阂感,钦佩的同时,似乎新鲜地揭开了另一层面纱。
“在你真正接受佛陀的想法时,何曾需要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处于什么样的时空?我是谁,不会妨碍我成为觉者。如果接受轮回的事实,你会珍惜每一分钟,让自己尽快累积实力,达到证悟,认识自己的本质,发现众生平等的真相。”对于师承的敬畏,来自传承带给自己的影响,与支撑下去的力量,相信,远远超越自己认知的实际力道。
我从这位坦然自称村姑的现代女性身上,看见温煦的自然力量,阳光总是不吝惜地欣然露脸,不论走到何处,气候,慷慨地善待我们。
想起印度神话,长年躲在喜玛拉雅深山里苦修的印度舞神湿婆,冥想等待万年后,才与再转世的发妻相逢,仍需彼此考验地取得对方认同,这个凶神恶煞的才子,多才多艺却是毁灭大王,异常容易暴怒,把前来撮合说媒的爱神都给秒杀烟灭,却也瞬间融化在爱妻的怀抱里。这男女之间的高低位阶,只有两情相悦的彼此明白,非外人能看清。
正如她谦恭地伺候着自己的丈夫,却也信念十足地毫无委屈,夫妻与母子之间相望的刹那,所有人都一目了然,那浓浓的爱意,早已化解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世故,只剩下一汪恬淡优雅的情怀。
老以为门当户对是个腐朽的观念,这嫁入深山做村姑的现代女性,若非家族传统背景相似,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地融入。她说:“父亲在我拒绝相亲时告诫:‘至少有人愿意千里迢迢地来看你,你该尊重这份诚意,看一眼,再做决定。’我很感谢父亲的劝慰,让我没有错过这拯救我生命的男人。”
也许这只是个特例,却让我对“门当户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家教、门风,决定了这女人一生的幸福,包括她自我养成的涵养。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陈念萱 (Alice N.H.Chen),台湾知名作家、影评人,出版并翻译三十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