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闪:大自然不开小灶——评《管理行为》

在有关大脑的讨论中,特别是从德尔纳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大脑是一个资源有限的信息加工场所。它不像有人说的那样,仅被利用10%,尚有九成未开发。更不像另一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潜能无限的“小宇宙”,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如今仍在宣扬或笃信这类观点的人可以分为三类:骗子、懒汉和傻瓜。

具有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大脑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大自然给我们开了小灶。它没有任何理由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比其他生命更优厚的条件——自然选择不会给人脑预留大而无当的空间。现代医学常用的脑成像技术已经证明,一个正常人的意识活动,即使是一次简单的加减乘除,都需要大脑以“全局工作空间”的方式进行协调。

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也证实,大脑的工作负荷其实相当大。要知道,人脑重量只占我们体重的2%,所消耗的热量却占人体总耗能的五分之一。神经科学家西蒙·劳夫林就指出,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意识受制于信息、噪声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动态关系。仅仅能耗这一个指标就足以限制大脑性能的提升,以及继续进化的可能。

另一位科学家道格拉斯·福克斯则认为,人类智力发展从理论上讲有两个途径,一是大脑扩容,二是大脑结构变得更复杂。但是无论哪一个途径都存在很大的生理障碍。因为大脑最耗能的活动是信息传递与交流——在大脑皮质中,80%的能量用于信息交流。大脑变大或变复杂,都会导致热量消耗更加惊人,从而使得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变慢,或者噪声过大。

福克斯说:“人类个体的智力可能已经接近极限,无法进化到更高层次了。各种证据都表明,大多数通往更高智力层次的进化途径都已被物理定律堵死了。”不过他认为,人类在进化之外可能已经在尝试更好的智力提升方法。例如通过社会联系,人类学会了将自己与他人的智慧融合起来。人类还懂得利用书面语言,在外部环境中储存信息,而不局限于大脑记忆。而今的互联网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智力扩展的方式。但是无论如何,科学家力图要我们明白,就个体而言,人类的智力已经触到天花板了。

资源有限的大脑,加上资源相对匮乏的外部环境——后者是经济学家愿意不厌其烦强调的,使得人类必须懂得合理分配可用的资源,方能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展开思想与行动。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德尔纳才总结出了“失败的逻辑”。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有限”就是现实本身,而不是简单地“受限”于条件或环境制约。所以,严格来讲,人类大脑的所谓缺点就是意识的特征,是认知难以摆脱的属性。

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认为,不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的限制,任何人类行为的理论都将不可靠。故而他提出,要概括人类的行为方式,最好用“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替代“理性”(rationality)。

西方传统上常用“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法来描述人类的行为。理性指的是人们运用才智进行抉择的过程,或者抉择本身。相对应的,非理性指的是人们依靠情绪、冲动、偏好等情感进行抉择的过程,或者抉择本身。在传统的心理学中,理性与非理性指的都是抉择过程。例如威廉·詹姆斯就将理性视为“称作‘推理’的特定思考过程”,也就是说,理性在心理学中主要指的是取决于抉择过程的抉择理性。不过,随着认知革命的深化,现在的心理学家多已不再认可理性与非理性的划分,而改用意识、认知、情感等更加准确的词汇。

但是经济学家仍然热爱理性这个概念。

一般来说,“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迄今还是他们对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概括。西蒙认为,经济学家主要用理性这个词来表示经过抉择过程挑选出来的行动方案的属性,而不是指抉择过程。他援引罗伯特·达尔的话,给这种行动理性下了定义:“一项行动是理性的,就是说,对于指定目标以及真实处境而言,该行为被‘正确地’设计成一种能谋求最大成功的行动。”并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做“理性人”。

西蒙说,“理性人”是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项基本假定。这种人在行动过程中既具有“经济”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理性”。也就是说,“他”具备关于所处环境各有关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起码也是相当透彻、相当丰富的。

此外,这种人还被设想为具备一个很有条理的、相当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技能,能够依靠这种技能计算出备选行动方案中哪一个可以达到他的偏好尺度的最高点。因此,所谓理性人,就是“追求最优的人”。

然而,西蒙认为,理性人的假设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类行为存在严重的冲突,如果不是根本值得怀疑,至少需要做出重大的修正。对于行动中的人类而言,几方面的限制使得完全理性既不可得,也不可欲。这些限制包括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多变的交互作用等等。

所以西蒙强调,要理解人类行为,从一开始就必须考虑到生理的能力限度与复杂环境对生物适应性的限定作用。有限的信息、有限的能力、有限的计算技能,这样的生命拥有的理性,只能是有限理性或者“近似”理性,而非完全理性。这样的人,必然是“寻求满意的人”,而非“追求最优的人”。

打个比方,假如一把缝衣针掉进了干草堆,“追求最优的人”肯定要将所有针都找到,并逐一比较它们的锐利程度,才能决定用哪一根针来缝补衣服;而“寻求满意的人”则只需找到一根锐利得足以缝补衣服的针即可,不必悉数找到,他知道那样做并无多大益处。很显然,寻求满意的人更像真实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跟我们一样,把“理解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完成虚拟目标”当作行动的主要动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西蒙的有限理性说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必将继续影响我们关于人类认知和行为的讨论。上个世纪50年代,有限理性说对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西蒙自己也曾幽默地讲,当外星文明首度接触地球,他写的关于理性抉择的两篇小文可以呈上去,足以让他们毫无困难地理解人类。然而,他的思想对其他学术领域的影响直到最近30年才真正重要起来。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西闪,独立作家,书评人。著有随笔集《思想光谱》。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