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此次美国之行,携中国互联网大佬对话美国科技老大,促成不少大合作,在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的全程见证下,中美双方互联网科技公司签署了多个合作协议。切随氧分子网专栏作家陇之江一同见证中美科技界的大融合吧。
文/陇之江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
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访美的首站——西雅图,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于9月23日在这座“翡翠之城”召开。这次论坛可以说是一次世界级的科技盛会,大佬云集,共有来自中美两国的28位高管参加了此次论坛,其中包括了苹果CEO库克、微软CEO纳德拉以及中方的马云、马化腾等世界著名科技大佬。美中两国此次参会大佬背后公司总市值超过了2.5万亿美元,相当于中美两国GDP(2014年数据)总和的近1/10,由此可见此次论坛的分量。
中美互联网论坛:世界级的科技盛会,众多大佬现身
中美互联网巨头聚首西雅图大名单
习近平主席和中美互联网论坛嘉宾交流。
习近平主席和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握手。
马化腾、马云、比尔·盖茨等人在台上交流互动。
马云、马化腾、杨元庆等人在现场的合影。
马化腾和杨元庆合影。
库克、马云、扎克伯格等人交流。
亚马逊CEO贝索斯和周鸿祎、杨元庆。
扎克伯格、刘强东、张朝阳等人。
微软CEO纳德拉在Twitter发表状态表示,很荣幸欢迎习近平主席的到来。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发表的状态表示,见到习近平主席,这是一种荣幸。
新浪董事长曹国伟的微博截图。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的微博截图。
360 CEO周鸿祎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和库克交流奇酷手机的经历。
领英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的朋友圈截图。
张亚勤、李亚等人合影
傅盛、刘强东、李亚合影
曹国伟、周鸿祎、张朝阳、李亚等人合影
猎豹移动CEO傅盛
中美多家互联网企业签约:微软与多家中国企业签协议 切入国有企业市场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乐赋(Ralph Haupter)说,微软将与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展更多的合作。他表示,微软不仅需要语言和文字的汉化,“还需要通过在人才与项目、技术与企业等方面的投资与合作,与中国企业和每一个中国用户并肩前行,从而真正地了解中国,与中国共创新。”
微软与中国电科签约,双方将展开合作,为中国的政府机构和关键基础设施国有企业专业领域用户,提供操作系统技术与服务。
微软、紫光股份、世纪互联签约,以基于微软技术由世纪互联在华运营的Windows Azure和Office 365云服务为基础,为中国客户,特别是国有企业客户,提供按照客户需求定制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
微软与百度宣布展开战略合作,百度将成为中国市场上Windows 10 Microsoft Edge浏览器的默认主页和搜索引擎。同时,百度也将通过“Windows 10直通车”提供Windows 10升级服务。
微软中国与四川省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涵盖培养IT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孵化支持、互联网+时代下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等广泛领域。微软方面还与陕西省政府官员探讨了未来合作发展方向,将涵盖了云计算、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创业者和合作伙伴扶持。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到,微软曾推出一项名为“未来城市”的全球计划。通过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微软期望通过优化现有基础设施和资源,促进城市管理平台高效融合与互通,促进公民、企业以及政府共同推进未来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更多创新,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和全球竞争力。
滴滴快的和LinkedIn签约,双方承诺将通过共享资源等方式,共同推动在产品、技术、人才建设和品牌建设四大领域的合作。
滴滴快的和Lyft签约,双方将发挥协同效应,互惠互利,打造全球移动出行生态圈。滴滴快的表示,将和Lyft与其他全球伙伴一起,持续立足本土,连通彼此的金融,技术和市场资源以达到一个共同目标,构建一个全新的健康、合作型的全球出行共享产业。
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美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美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同乘一条船,谁也别想把谁推下船,必须共同向前看。向前看,就是要维护我们共同的利益,应对我们共同的风险,不开倒车,不生枝节,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化解分歧;向前看,就是要大处着眼、不择细流,避免小问题酿成大事件,更不能做损人害己的事;向前看,就是要互信互利、合作共赢,为中美网络关系也为我们共同的利益不断注入正能量,引领航船驶向幸福的彼岸。
附:这些科技大佬背后的企业财富
美方:
苹果CEO库克 苹果公司市值:6700亿美元
微软CEO纳德拉 微软公司市值:3510亿美元
IBM CEO罗睿兰 IBM公司市值:1407亿美元
思科CEO钱伯斯 思科公司市值:1279亿美元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 Facebook市值:2640亿美元
英特尔CEO科再奇 英特尔公司市值:1368亿美元
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 高通公司市值:841亿美元
亚马逊CEO贝佐斯 亚马逊公司市值:2507亿美元
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 领英公司市值:226亿美元
AMD CEO 苏姿丰 AMD公司市值:13亿美元
AirBnb创始人Brian Chesky AirBnb公司估值255亿美元
美方公司市值(估值)共计:20746亿美元
中方:
腾 讯控股董事局主席 马化腾 腾 讯公司市值:1588亿美元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马云 阿里巴巴市值:1508亿美元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 联想公司市值:96亿美元
京东集团CEO刘强东 京东集团市值:333亿美元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 奇虎360市值:59亿美元
百度总裁张亚勤 百度公司市值:463亿美元
新浪董事长曹国伟 新浪公司市值:25亿美元
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 搜狐公司市值:16亿美元
中国电科董事长熊群力 中国电科市值:356亿美元
中国电子总经理刘烈宏 中国电子市值:367亿美元
中科曙光总裁历军 中科曙光市值:29亿美元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 浪潮公司市值:50亿美元
滴滴快的创始人程维 滴滴快的估值:165亿美元
中方公司市值(估值)总计:5055亿美元
(本文作者:陇之江,氧分子网专栏作家,首发氧分子网,微信号:ihuwairen,微信公众号:iyangfenzi。转载请将本段话版权申明一并带走,谢谢。)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口号声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按捺不住,出来说了真话。
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工信部部长苗圩
作为主管制造业的中央大员,苗圩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家认知。
苗圩说,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
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
看看全球科技实力排名,中国还差多远
第一名:美国
迄今为止,美国的大学汇集了全球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全球最顶尖的20所大学中,按科学贡献度计算,美国占了17所(清华大学大约排名在600名左右)从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培养了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和最顶尖的科学家。
全球十大科技顶尖公司,美国占据了八家!英特尔向全世界提供芯片,微软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占据了软件业的基础市场(从百度到腾讯到中国各个政府部门,都使用甲骨文提供的数据库软件和技术)。
美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在军工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在医学技术领域,在信息科学领域……美国以无可匹敌的实力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雄居世界之首。
假如明天美国说他们研究出了这款飞碟,也没人会奇怪。
第二名:英国
罗罗发动机。这样一个发动机,牵动的是材料、机械、动力诸多的领域。中国的大飞机梦,还刚启程。
我们眼前所见的,满眼都是日本和德国的设备,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机器设备最核心的部份大多使用了由英国ARM公司设计的芯片。
诺奖获得人数,英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世界最好的200所大学中,美国占据了75所,英国占据了32所,远远超过其它国家。
尽管英国在工业规模上有所衰退,但它仍有世界顶尖的航空发动机企业罗罗,在钢铁、制药、生物育种、航空航天、机械、微电子、军工、环境科学等方面都处于世界一流之列。
但由于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仅次于美国),英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二的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世界第一只克隆羊)。
第三名:日本
美国国家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中,日本是仅次于美国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国,这一直被视作是日本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球大学的排行榜和对世界科技贡献度上面,日本的大学仅次美英。
日本拥有很多大集团和大公司,如东芝,三菱等等,这些公司都拥有很强悍的科研实力,日本注重细节的精神让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占据市场,这也让他们拥有更多研发经费。从开始的仿造到后来的技术创新,日本的崛起成为亚洲的一个神话。
在20个关键科技领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错,在材料科学,尖端机器人等等,日本都拥有巨大科研实力。
日本未来科学馆的巨型OLED地球仪。日本经济或许出了些问题,但绝对没有停止科技升级的步伐。
第四名:法国
巴黎拥有相当多的知名大学,法国大学一般分为高等商学院和工程师学院,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
与英国不同,法国保持科技优势是通过国家的高投入来实现,法国拥有五十多名诺奖获得者,十多名菲尔兹奖获得者。在20个关键科研领域,法国都居于世界前列,尽管浪漫的法国人似乎比日本人和德国人都更慵懒,但在科学研究上面,他们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法国在航天,能源,材料科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均比较明显!
法国出产的全球首款商用无人驾驶汽车
第五名:德国
说到德国,大家就会想起德国的机床,德国的精密机械,德国人一丝不苟的精神!迄今为止,德国有七十多个获得诺贝尔奖,要多于法国和日本。
不得不说一下,与大多数想象的不一样,科研其实也是一种体力活(虽然创新精神很重要),一种既枯燥又乏味的体力活。一个实验可能要重复一千次,找出一个错误可能需要几天几夜,哪怕你想的全部是正确,但只要一个微小的错误,就足以阻挡科研的步伐。德国人的品质在这方面就具有优势。与法国一样,德国的大学也是按照专业排名,而不是学校排名的。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
德国的科技来源于德国的教育,更来源于德国的制造业。
工业4.0,中国的梦想,德国的现实
第六名:芬兰
除了诺基亚之外,芬兰,这个只有500多万人的小国,在20项关键科技领域,有17项排名前十,比如说计算机科学,大家都知道windows,但计算机专业的人一定知道linux!芬兰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始终居于世界前列。
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指出,芬兰是世界上向中国转让高科技技术最多的国家,中国方面公开的资料则说,芬兰是中国在北欧的第二大技术转让方。
芬兰硅谷:因诺玻利科技园
第七名:以色列
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了很多诺贝尔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以色列不但在军事上强悍,在科学技术上,他们也同样的强悍,虽然他们很多的军事装备来自于美国。但他们同样也帮助了美国的科研人员对武器装备进行研究和改进。
以色列有很高的教育水平,24%的劳动人口拥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居全球第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以色列科学家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在电子和化学方面。
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利用以色列人的聪明和智慧(与中国不同,以色列人参与并承担了关键科研和产品的开发)!
以色列缺乏资源,最大的资源就是他们的头脑。
第八名:瑞典
诺贝尔奖的评委是瑞典人,而且能得到世界的公认,也就证明瑞典有一流的科学家,有能力有水平对世界最顶尖的科学研究进行评估(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水平,没有人会承认你的评估)。瑞典只有900万左右的人口,但却有38%的劳动人口在高科技公司(比如说爱立信)就业,这个比例居世界第一!瑞典人也是世界上最热爱读书的国家之一,国民科学素质世界第一。
中国人想象中的瑞典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人们过得很休闲,但瑞典实行极为严格的竞争教育模式,所有的课程按从易到难分为几十个级别,而不是按年级和班级区分。
在20项关键科学技术领域,瑞典有14项居于前十,19项居于前二十。
瑞典西斯塔科技城
第九名:意大利
意大利人能设计出最好的服装,引领时尚的潮流……这看起来与自然科学技术没什么关系,但却体现了意大利人的创新能力。其实,意大利同样有阿古斯坦-维基特兰直升机,有法拉利、玛莎拉蒂、兰博基尼等超级跑车,拥有世界超一流的汽车制造技术。
意大利在奢侈品方面创新能力甚至于远超欧美,而最高端的奢侈品也往往代表着最高科技的应用。
当然,意大利的问题也很多,容易遮掩人们对意大利科学技术的评价。
意大利的机械设备产业位居全球第四、欧洲第二
第十名:加拿大
在20个关键科学技术领域中,加拿大有16项处于前二十名,4项处于世界前五。
加拿大MDA公司为国际空间站制作的机械臂和机器人工作站
第11到19名分别是:荷兰、丹麦、瑞士、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俄罗斯、新加坡、韩国。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它不只是和香港一样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事实上新加坡在科技和工业上花的心思比服务业还要多。
南洋理工大学是世界前三十名的大学。新加坡制造业有四大支柱产业:石化、电子业、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化中心。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制造国。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新加坡比香港的眼光高远太多。
在科技实力的5个级别里
第一级,核心,美国。
第二级,发达,英国,德国,法国,日本。
第三级,登堂入室,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第四级,在大门口,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第五级,落后,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都在此列。
中国在制造业上要走的路有多长?30年真的不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