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oogle 看来,应用商店都将消亡,而搜索永存

Google 将有可能让 Android 用户不必使用 Google Play 就能下载 App,这对应用商店们来说可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智能手机用户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 App 打交道,当然每天也要下载一定数量的 App。而目前来说,要下载 App,iOS 用户需要去 App Store,而 Android 用户则需要使用 Google Play 或是国内的豌豆荚之类的应用商店。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然而,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Google 目前正在测试一种新的下载 App 的方法,在未来,Android 用户也许不用再使用 Google Play 就可以直接下载 App 了。

在 Google 搜索 App 中直接下载

根据相关报道,Google 的做法是让用户在他们的 Google 搜索 App 中直接通过搜索链接下载 App。在他们看来,许多用户经常会在下载一个应用之前到 Google 中搜索这个 App 的相关信息,然后再跑去 Google Play 中搜索下载。因此,他们觉得可以让用户省掉这一步,直接在搜索结果中为他们呈现下载链接。

目前,用户如果在 Google 搜索 App 中搜索相关的 App,他也能看到一个「安装」的按钮,但当你点击它的时候,系统就会为你自动唤起 Google Play。

nexus2cee_112-217x386.png

nexus2cee_221-217x386.png

nexus2cee_33-217x386.png

然而,也许是还在测试、或者是想要推广自家产品的原因,Google 只允许这个功能在 Google 搜索的 App 中运行,当用户使用其他浏览器中的 Google 搜素功能时,这个功能将不会被使用。

Google 正在用他们一贯的做法,在一小部分用户中测试这个功能。

「我们一直在尝试各种试验为用户带去最好的搜索结果,并试着让他们发现内容的过程尽可能的轻松。」Google 的发言人如此说道。但就这个功能是否会成为一个确定的功能以及究竟有多少用户正在参与这个测试,他拒绝透露更多的信息。

加强在移动端的存在感

Google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改变?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他们想要通过这些不同的手段加强自己在移动端的影响力和存在感。

有别于 PC 端人人都使用浏览器作为上网的入口,人们在移动端更多使用的会是各式各样的 App。这使得 Google 在移动端的日子不太好过。因此,他们想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这个局面。

从自己看家的搜索功能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Google 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了。比如,他们一直努力在移动端接入更多其他 App 的信息,在上上个月的时候,他们就和 Facebook 达成了重要的合作,Facebook 开始允许 Google 抓取他们在移动 App 中的公开信息,当你在一台 Android 设备上使用 Google 搜索 App 时,你可以得到 Facebook 的 App 中的相关内容,包括了公开的个人信息、公共主页、群组等内容。对 Google 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因为尽管他们在网页端搜索的地位不可动摇,但在移动端,他们很难获取到其他 App 的接入资源。

捕获11.PNG

而这次的这个举措也许会让他们在这方面向前更进一步,毕竟这会让一部分用户更长时间地使用 Google 的核心业务。而 Google 自己也期待这可以使 Google 搜索 App 成为像那些社交应用一样受移动用户的欢迎。

对竞争对手有影响

几年之前,Facebook 就开始在自己的动态消息中提供应用安装的广告,用户可以在上面直接点击下载链接,这个功能在开发者当中非常受欢迎,也为 Facebook 带来了很大的利益。如果 Google 这次的改变成真的话,那也许会对 Facebook 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这对那些应用商店来说也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毕竟这肯定会分流掉他们一部分的用户。

虽然根据目前的消息来看,Google 只会为用户呈现搜索出来的链接,但不排除他们在未来推出移动广告的可能。根据相关的调查,移动应用广告市场的市值在未来会达到 68 亿美元,因此,Google 当然也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在《华尔街日报》看来,Google 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用户呈现搜索的内容,甚至是去预测用户想要做的事。这次他们的改变能不能迎合到用户们的需求,那就要等到这个功能正式上线才知道了。

来源:极客公园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谷歌眼镜改变医学未来的三种绝妙方法

为什么Google Apps无人能敌?

从Google Play看移动应用的三个创新趋势

移动搜索的真正未来——由UC推“神马”说开

谷歌正开发移动聊天APP 明年上线无需谷歌账户

微软杀入谷歌领地:要把自己的APP预装在安卓设备上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实现无监督学习?谷歌雇百名语言学家为训练数据“镀金”说道:

    自然语言处理大师 Fred Jelinek 有一句名言:“我每开除一名语言学家,我的语音识别系统错误率就降低一个百分点。”不过,在谷歌搜索 app 背后,则有一支超过百人的语言学家团队,专门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数据“镀金”,提供“金数据”。监督学习下,需要人来处理的“金数据”不可或缺,而无监督学习仍很遥远。

    试试向谷歌的搜索 app 询问:“地球上飞得最快的鸟是什么鸟?”,它会回答你:“游隼”。根据 YouTube,游隼的最快速度达到 389 公里/小时。

    回答正确,但这个答案不是从谷歌内部的主要数据库中来的。当你问它上述问题时,谷歌的搜索引擎会精确定位到一个 YouTube 视频,这个视频是介绍地球上飞得最快的五种鸟类的,搜索引擎随后从视频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来回答你的问题,而没提其他四种鸟类。如果你问它:“光明节有多少天?”或者“Totem 持续多长时间?”,谷歌搜索引擎会知道这里的 Totem 是指太阳马戏团的演出,回答你它持续两个半小时,包括30分钟的休息时间。

    谷歌搜索 app 能做到像这样回答问题是利用了深度神经网络。深度神经网络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形式,不仅改进了谷歌搜索引擎,甚至让整个谷歌公司,以及 Facebook、微软等其他互联网巨头改头换面。深度神经网络是一种模式识别系统,能够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学习执行特定的任务。在谷歌搜索 app 的例子中,深度神经网络学会了从互联网上的相关网页中获取长句子或段落,然后从中提取出有关问题答案的信息。

    谷歌搜索桌面版最近应用了这些“句子压缩算法”(sentence compression algorithms)。这些算法处理的任务对人类来说非常简单,但一直以来对机器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即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句子压缩算法显示了深度学习对自然语言理解的促进作用,以及理解并回应人类语言的能力。谷歌搜索部门的产品经理 David Orr 就谷歌的句子压缩研究说:“你需要使用神经网络,起码这是我们发现的唯一的方法,我们使用了我们拥有的所有最先进的技术。”

    更不用说其背后还有一大批拥有高等学位的人。谷歌组织了一个由大量语言学博士组成团队,它把这支团队称为“Pygmalion”,使用这些语言学家人工筛选的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实际上,谷歌的机器通过观察人类的做法来学习如何从长段落中提取相关答案,这个过程需要重复多遍,相当漫长。这些艰苦的努力同时证明了深度学习的能力和局限性。为了训练像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大量的、由专业人士筛选过的数据。这些数据不容易得到,也不便宜,而且对这种数据的需求不会很快消失。

    金数据和银数据

    为了训练谷歌的人工智能 Q&A大脑,Orr 的团队还使用过去的新闻报道作为训练数据,让机器学习新闻报道的标题是如何凝缩整个长篇文章的。但谷歌仍然需要这样一支语言学博士团队。他们不仅做句子压缩的示范,而且要标记词类以帮助神经网络理解人类语言。Pygmalion 团队包括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约100名语言学博士,Orr 称这支团队处理过的数据为“金数据”(Gold Data),而新闻报道之类没有处理过的数据为“银数据”(Silver Data)。银数据当然是有用处的,因为其数量非常大。但金数据是必不可少的。Pygmalion 团队的负责人 Linne Ha 说,这支团队还将继续扩大。

    这种有人类协助的 AI 被称为“监督学习”,而且目前为止,神经网络也正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有时,企业可以以外包的方式做这项工作。例如,人们已经为数百万张猫的照片进行了标记,使得训练神经网络来识别猫相当容易。但其他情况下,研究人员别无选择,只能自己标记数据。

    深度学习创业公司 Skymind 的创始人 Chris Nicholson 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人工标记的方式无法规模化。他说:“未来不应该是这样的。这种无聊到难以置信的工作,我可不想让我的博士生来做。”而且考虑到谷歌需要雇佣来自世界各地,使用各种语言的语言学家,不然这个系统就工作不了,这让深度学习的限制更加明显。Orr 说,当前谷歌 Pygmalion 团队使用的语言有20至30种。希望谷歌之类的公司最终能够实现自动化程度更高的 AI 形式,这种形式称为“无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下,机器可以从未标记的数据中学习,谷歌、Facebook 以及马斯克创立的 OpenAI 等公司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这仍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今天,AI 仍然需要一个语言学博士团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