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软件“秘密”被突然下架 假面舞会散场?

一名网友如此描述“秘密”APP的社交方式:这就像是参加一场假面舞会,会让你不自觉地释放出现实生活中隐藏起来的另一面。

■  生活中的朋友在其中匿名交流

■  充斥人身攻击、色情等内容

■  类似软件下载火爆

社交软件“秘密”被突然下架

“秘密”的运作模式。赵佳峰 制图

一群生活中互相认识的真实的朋友,却“戴起面具”,在手机一款社交软件里,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再担心别人的看法。

这款软件叫“秘密-朋友圈的匿名爆料”(简称秘密),由深圳一家公司推出,今年4月初正式登录“苹果AppStore”和各类安卓软件市场,迅速位列社交类软件下载榜榜首。然而,仅存在了约一个月,日前已经同样迅速地下架。

存在不良内容成为网友猜测的一个主要下架原因。在这款软件里,很多用户自发聚成一个个互相只知是亲友、却不知具体身份的群组,抛开平时的公开面目,大谈一些涉及“小三”、“出轨”、“同性”等内容的话题,涉及同事、同学、家庭个体之间的种种矛盾,满足了一些人窥视、发泄、八卦的欲望,但很多语出惊人、耸人听闻的内容被批评“编造、虚构成分居多”。

然而,“秘密”官方微博的客服昨日拒绝透露下架原因,只表示“很快会恢复上架”,“时间要等官方通知”。

因此,也有业内人士分析,下架原因不排除在“秘密”运营或资本方面存在困境。

火爆的“秘密”

与目前使用广泛的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不同的是,“秘密”尽管是一群群朋友在聊天,但彼此都戴着“面具”,不显示具体身份。

这些朋友都来自哪里?在“秘密”里,用户通过导入手机通讯录,就会看到来自通讯录联系人发布的各类匿名信息。但由于不显示姓名或网名,用户无法知晓信息的发布者究竟是谁,只能通过信息块左下方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圈”字样了解到,这个信息来自自己社交圈里的亲友。当然,如果有人发表评论,同样也显示为“匿名”。

在“秘密”中用户没有个人页面,甚至在不同的内容下每个人的头像也都是随机分配的,这样完全隔绝了每条内容之间的关联。

为确保私密度,“秘密”要求所有加入的用户必须有3个以上朋友在使用时,才能解锁查看朋友的秘密。而解锁的渠道就是向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发送邀请链接来吸引更多人加入,这种滚雪球式的宣传为“秘密”的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

“秘密”的开发者曾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免好友太少时,用户可能会通过内容猜出信息发布者,“通讯录和密码会经过单向加密以及加盐处理(数学上证明不可逆转),确保即使在最坏的情况数据被盗了也无法解密”。

初衷是“说真话”

“秘密”的开发者是深圳二木科技有限公司的无觅团队,其负责人为林承仁,是一名“海归”。

不过,“秘密”被媒体指责基本效仿国外一款名为Secret的社交软件。同样定位于“熟人匿名社交”,Secret于今年2月上线,目前已经获得86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其整体估值目前超过4000万美元。

林承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匿名的方式特别适合中国,中国人喜欢说客套话,有些话不愿意直接讲,面对上级、前辈总要戴着面具。而在匿名状态下,熟人之间少了来自身份、关系、人情等方面的顾忌,可以敞开心扉表达心声。

在AppStore上线次日,“秘密”即蹿至社交应用榜第一名,一度将微信、微博等热门社交应用甩在其后。

负能量内容爆棚

戴着“面具”的使用者,在“秘密”里都说些什么?

多名曾经使用“秘密”的网友说,“秘密”里的信息主要分为情绪宣泄、告白、爆料三大部分,包括对社会不满的发泄、或真或假的八卦爆料、对公司和老板的抱怨、同事之间的不满等,其中不乏人身攻击和露骨的色情内容。

“秘密”曾一度爆料有关网络搜索巨头百度副总裁李明远等人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但最后被证明是假新闻。也有人在“秘密”中爆料“某公司高层和多位女下属关系复杂”、“XX手机事业部挖了YY的高管及其核心开发团队”等所谓的内幕,真假难辨,但影响却在网上不断发酵放大,让“秘密”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或正因如此,尽管“秘密”已下架数日,但早报记者昨日搜索“苹果AppStore”时发现,同类APP并不少见,且几乎都是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才发布的,如“抱抱——你身边的秘密”、“不得姐的秘密——情感糗事微小说社区”等,而另一款同名的“秘密”APP目前已经占据社交类应用第一名。

早报记者查阅发现,在这类软件中,谈论最多的是情感话题,包括家庭、恋爱、同性,也不乏生活中的一些糗事,充斥了“小三”、“出轨”、“轻生”等字眼,包含了同事、同学、家庭个体之间的各种矛盾,部分内容被不少网友批评“编造、虚构成分多”。

有网友总结说,玩类似软件的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空虚寂寞的,另一种就是闲得没事干的。一名网友如此描述这样的社交方式:这就像是参加一场假面舞会,会让你不自觉地释放出现实生活中隐藏起来的另一面。

由于匿名,在秘密中,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吐槽、爆料、发泄、八卦。有人担心,匿名会让造谣、中伤变得肆无忌惮,挖掘出人性中阴暗与恶的一面。网友wwzhi评论说,这类软件确实能真正释放秘密,可惜阴暗面太多了,“人如果接触负面情绪太多,会做傻事的吧。”

网友欧先生使用这类软件已半个月,但唯一看过的一条正能量信息,是一篇名为《生命是如此短暂》的短文。撰写此文的女生身患癌症,纠结于病痛和爱情的双重矛盾中,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痛苦与煎熬。对此,许多网友纷纷留言,为女孩加油打气,鼓励她要好好活下去,“看了那么多的负面信息,这样的内容会让人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

 

类似软件屡被叫停

如果“秘密”确因内容不良被下架,这也不是匿名社交平台首次被叫停。

早在2010年4月9日,新浪微博平台曾上线过类似匿名社交应用的“树洞机器人”,相当于秘密集散地——用户把秘密告诉“树洞机器人”,“树洞机器人”再将秘密分享给其他人。 “树洞机器人”曾吸引近20万粉丝,收集发布“秘密”近10万条。为保证系统健康运行,“树洞机器人”设置关键词过滤系统,一些不良内容被删除,但一些侵犯隐私的不当言论仍被释放出来。因此,上线约一年之后即被新浪主动叫停。

《博客天下》日前曾报道,匿名社交应用的开发者必须不断在信息控制与失控两者间寻求平衡,而这种平衡的拿捏很难把握。

一个失控的案例是,美国大学生八卦网站JuicyCampus.com运营两年即主动宣停,这是一家专供大学生匿名爆料同学八卦的网站,但不少冒犯言论包括性史、涉毒和暴力威胁言论等不断冒出。在学生与家长的忧心忡忡和抗议下,这家网站最终被关停。

对于匿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法律失范问题,IT法律专家、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告诉早报记者,法律需要给软件开发者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开发者必须学会平衡自身和用户的利益,既要给用户一个释放言论的平台,又要使自身免责,“尽管率先的人工审查很难做到位,但对不良、不实等负面言论的最终把关必须做到位。”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