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金融与社交,本是没有交集的两个领域。而平安天下通APP,则从对外提供公众服务(包括IM应用)、面向企业内部员工提供内部办公自动化两个方面做出尝试。工具社交会不会是下一个方向?
前段时间,看到俊世太保的一篇文章《微信的社交关系并非那么牢不可破》,文中提出了三个破解微信社交关系的方向:
1)以兴趣社交为导向,打造移动社区;2)专注私密社交,比微信更加隐私;3)打造跨终端的社交工具。
对于这个论调,我不能同意更多。
因为社交本质是多元化的,微信单一的熟人社交很难一统天下。当下,虽然微信貌似势不可挡,但正如俊世太保所言,那是因为真正PK微信的杀手级应用还没有出现。当然,这个杀手级应用会不会出现在他所说的这个三方向上,我不得而知。但我认为,除了这三个方向,还有一个方向可行——工具社交。
其实,自从社交应用出来伊始,工具社交一直被忽略。大部分人认为,工具就是工具。社交,有的玩么?所以,包括微信、来往、陌陌、微博、秘密等当下比较知名的社交应用,着力点均没有在工具社交上。
那么,基于工具的社交真的没有前景么?答案是否定的。微信等是基于关系或兴趣建立社交生态,我把它说成“软社交”,而基于工具需求建立的社交生态,其实是“硬社交”。很明显,“硬社交”基于“软社交”粘性更大。
刚刚推出不久的“平安天下通”就是一款定位于工具社交的APP,借这个思路平安旗下的科技公司能否做出有益的尝试?我想借此谈谈对工具社交产品的一些看法,以及平安天下通试水工具社交的阳谋:
平安天下通是中国平安在去年推出的一款移动应用,期望打造的是以信息交互为核心的金融社交平台。其功能目前分为对内和对外两大板块:
对外功能即面向公众的常规服务:支持语音、图片、视频、位置、名片、表情的发送,支持朋友圈动态分享,可发起讨论组会话和创建500人规模的群组,订阅公众账号;
对内则是面对平安集团内部员工的服务,在公众号“平安员工”里植入了“自助平台”、“员工EAP(员工帮助计划)”、“资讯宝”这三项服务。目前“自助平台”有自助请假、查询异臣勤、查询通讯录、查询工资单四大功能;“员工EAP”提供了成长加油站、健康讲堂、辅导平台三项服务;资讯宝目前只有平安集团内部活动“礼仪之星”一项资讯。
以我的了解,平安一向是一家讲求员工管理效率的企业,比如若干年前,平安管理层中层以上人员人手一台黑莓,专门安装有内部办公和会议系统;如今,将APP用于内部员工服务自然是秉承了平安一贯的管理理念。
综合来看,平安天下通的核心主要是以功能服务为导向,如对内员工服务,对外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款搭载了移动办公自动化(OA)的“金融版微信”。
当然,在很多人眼里,金融与社交,本是没有交集的两个领域。平安的跨界融合,能找到市场么?
我们先来算一个数:中国平安这家公司的员工数大约30万,业务覆盖8000万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8000万人,是付费率达到100%的真粉丝。不管是腾讯,还是百度阿里,亦或是其他任何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公司,都不可能有这样的规模和优质质量的粉丝。而这些人,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肯定是最精准、最迫切的。同样的,将他们建立一个垂直的社交生态圈,也是最容易和活跃的。
据悉,平安天下通已经和万里通、一账通实现了账号互联。万里通是平安的通用积分平台,通过它平安将旗下所有金融业务消费积分统一起来回馈平安客户,带动了旗下保险、银行、信托、证券各业务的交叉销售。一账通则是平安推出的创新的网上账户管理工具。而它们与平安天下通互联,将非常有利于社交的分享和互动;除此之外,平安信用卡也在平安天下通内设有公众账号,正是利用自有平台的优势,平安银行信用卡系统与平安天下通平台对接更顺畅,在为客户提供诸多便捷服务的同时省去了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服务的繁琐操作,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总体来看,平安天下通是一个平安寄予了很多综合功能实现的突破口。设计的初衷,是把中国平安各板块业务整合到一款应用内,做一款“聚合性”的移动平台,让平安旗下的所有服务,都接入这个移动端的统一入口;而从社交层面,基于金融服务的社交理念包括让保险、理财领域的大量客户经理通过共同的IM工具来聚集人脉。
当然,可以预知,一个移动互联网人一旦成为平安天下通的用户,那么,“社交”概念自然会对平安带来一个直接的红利:即潜在用户的开发。平安负责产品的工作人员透露,“平安就是试图以现有客户的社交关系链拓展潜在客户,再将其转化成平安的金融业务客户”。
不过,对于一款刚刚上线的APP,将如此众多的想象归于一个轻量级产品,在体验上会不会对用户造成混乱,抬高使用的门槛?即便是产品设计极简的微信,也被人称功能“越来越重”。平安天下通至少是一次有想法的尝试,然而,能否找到金融服务和社交基因的汇合点,确实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从目前社交类APP市场来看,平安依然有充分的时间——毕竟,强大的微信也是很难涉足金融服务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