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海寕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必定会被载入世界航空史,同样应该被历史记住的还有新浪微博,这个社交媒体在这次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根据微博指数显示,3月8日关键词“马航”在新浪微博的讨论量达到了170万次,而在前一天,这个关键词的讨论量仅为66条。话题热度急剧升温的背后,是无数网友对事件的关注。
同时,我看到有不少人有这样一个疑问,同样是具有数亿用户、吸引了大量自媒体和媒体机构的微信,在同样信息的传播上,总是比微博慢一步,微博网友@数据化管理 甚至明确表示,微信朋友圈的消息落后微博至少10分钟。为什么微信没有成为这次事件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是从产品属性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的,即微博是媒体、微信是即时通讯工具,海宁相信这个解答仍然无法满足好奇者,我试着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将一条信息传播出去,在新浪微博上,用户只需要两部操作:点击转发按钮、点击确认。而在微信上,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公众号或者其他wap和app的分享,用户将这种信息传播出去需要至少4次操作:点击进入原文页面、点击右上角、在下拉框点击“分享到朋友圈”、在弹出框点击“发送”;另一种是用户在朋友圈直接发布的文字,将这种信息传递出去,用户需要至少6次操作:长按文字、点击“复制”、长按右上角相机按钮、长按输入框、点击“粘贴”、点击“发布”,当然,如果是有图片,操作次数将会更复杂。从这个角度看,在信息传递方面,微博是因为简单高效打败了微信的复杂冗杂。
同样的高效率也体现在对信息的追本溯源方面,微博的转发按钮设计使得大部分信息源在传递时得以保留,即使是虚假信息,获得大量传播之后,只要删除信息源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斩断虚假信息的传播链。而在微信上,信息传播链是隔断的,删除信息源之后信息副本仍然在大面积传播(事实上,微信上用户也根本无法查证究竟信息源在哪里),微信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及时主动有效的辟谣。
当然,谣言的破灭不仅仅是信息源或者说官方的工作,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动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判断,而这一点,微信又无法提供像微博用户那样的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
很多人在说相比于微信,微博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主动,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主动,海宁认为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产品功能上进行解释。微博提供了搜索功能,恰恰是这个简单的功能为用户创造了最为便捷的主动获取信息的条件。搜索的重要性从传统PC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上可以看出端倪,当用户对某个信息存在需求时,用户的第一选择就是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更多信息、从更丰富的信息源和更广泛的维度来了解事实、去伪存真。显然,这一点目前的微信是不具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微博上的虚假信息已经被证伪了微信上却仍然广泛流传的原因,微信没有搜索入口,用户只能获取信息却没办法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深加工。
此外,任何一次事件传播过程,KOL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这一点不分平台,微博和微信都是这样。微信公众平台开放后,虽然有大量媒体自媒体入驻并且经营了大量的粉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KOL,但是微信对推送次数的限制又使得这些公众号在重大事件的传播上显得无能为力。一方面是因为每天一两次的推送根本无法满足公众事件的信息发布需求,另一方面虚假信息发布之后无法进行二次证伪导致媒体公众号们不敢轻易发送信息,这些都使得微信上的KOL们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从历次重大事件后各种平台的表现来看,新浪微博天然的成为了无法代替的信息传递通道,用户只需要登录微博就可以了解整个事件的几乎所有维度的信息,其全面性和及时性不仅仅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目前市面上的新媒体也只能望其项背。
最后,真诚的祝愿乘坐此次航班的这些未曾谋面的朋友们好运。